《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地所以能夠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長久地生存著。
老子以天地長存為例子,喻示著人應該具有的處世觀念,作為與天地同出一源的人,如能夠拋棄私心,處后居下,先人后己,不但不能傷害自己,反而會長久生存。
出自《老子·第二章》。恒:永恒,持久不變的。有與無互相生成,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互出入,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后相互跟隨,這是永恒不變的。
老子倡導圣人治國為政就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必有意倡導某事某物,于人于物應一視同仁,齊物等量,如同日月天地于物周普無偏一樣,不定優劣,不分好壞,使之各有其所,各自融洽。
出自《老子·第八章》。立身處世,善于謙下;居心,善于虛靜深沉;交友,善于仁愛;言語,善于守信;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得到成效;行動,善于掌握時機。
善于謙下的人,能夠與民眾打成一片;對人存有仁愛之心的人,能得到民眾的支持;語言真實無妄,至誠無欺就取得民眾的信任;如果為人處世做到這三點,就可以得民心,其事業就成功了一半。做事善于深思熟慮的人,少走彎路;為政善于治理的人,事務井井有條;善于得到成效的人,事半功倍;善于把握時機的人,能成就大事,如果再做到這四點,其事業就有所成就了。
出自《老子·第九章》。持:拿著,執持。盈:充滿。已:停止。執持而使之充滿的,不如讓其停止;通過捶擊而使之銳利的,不能保持長久。任何事物都會出現物極必反的結果。通常所說的盈必損,銳必鈍就是這一道理。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功名利祿。遂:成就。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功名利祿有了成就,就不要再爭了,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必然會走向自己的反面。
出自《老子·第二十章》。唯:恭敬的應聲。阿:怠慢的應聲。恭敬的應聲“是”,與怠慢的應聲“啊”,相差有多大?善與惡,二者差異有多大呢?這是老子的“修己之道”。
老子提倡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使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尊自愛的良好環境中,“善”與“惡”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