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煩惱和憂愁常常伴隨著我們。學習、工作上的不順心,生活上的不如意,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遇到的一些挫折和打擊,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快樂。
當然,我們身邊不乏每天都充滿快樂的人。他們每天都過得快快樂樂的,似乎煩惱和憂愁從來不會找他們。
其實,挫折和打擊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去應對它們。快樂的人所用的方法肯定和悲傷的人所用的方法不同。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有一章節專門講述了平安快樂的要訣。這對處在悲傷中的人們是一種福音。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使自己快樂起來呢?
1、保持自我本色,切勿模仿他人
羅曼·羅蘭有句名言:“一個人的痛苦,無非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沒有個性,另一個是個性太強。”
人生下來都是有缺點的,而且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聽“別人家的孩子”的故事長大的。我們多多少少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
我們難免會產生妄自菲薄的自卑心態,覺得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
這個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模仿別人的行為,甚至覺得這是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
然而,很多人在模仿別人的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個性。到頭來模仿者非但沒有得到快樂,反而陷入痛苦之中。
愛默生說過:“模仿他人無異于自殺。”
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故事,就是因模仿別人而失敗的典型例子。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模仿他人,否則會失去自我。
年輕時的曾仕強也有過一段因模仿他人而陷入痛苦的經歷。
原是教師的曾仕強,在24歲那年決定經商。經父親介紹,他在一家染料公司當起了銷售。
然而,為人正直的他看不慣這個工作崗位上的一些亂象,比如,虛開發票等。
他跟老板協商后,改做倉庫管理,誰知里面的潛規則更多。他只好繼續調換工作崗位。
但是無論是做外匯報結,還是做碼頭裝卸監督,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他都難以適應。
陷入痛苦之中的曾仕強,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于是,他選擇回去教書。
在教書期間,他潛心研究《易經》《道德經》等傳統經典,汲中國傳統文化之長,并與西方管理學相融合,提出了“中國式管理思想”。
后來,他成了第一位登上《百家講壇》的臺灣學者。他被一代人視為國學啟蒙老師,更被人們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曾仕強發現自我,堅持自我本色,從模仿他人的痛苦中走了出來,并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卡耐基說:“既然你我都有這么多未加開發的潛能,那又何必擔心自己不像別人呢?”
是的,想要平安快樂,切勿模仿他人,要發現自我,保持自我本色。
2、用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的每一天
人是思想的產物,思想造就一個人。我們的心態是快樂的,那我們就是快樂的。我們要明白快樂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外界。
人生在世難免會經歷苦難和磨礪。當我們以悲觀消極的心態去面對這些苦難時,我們就會感到痛苦萬分。
而當我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些苦難時,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依舊美好,快樂從來不會因為有苦難的存在而消失。
泰戈爾有句很著名的詩:“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我們要如何對世界給予的痛報之以歌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小時候因患脊髓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在巨大的苦難之下,張海迪沒有沮喪,沒有沉淪,而是接受殘酷命運的挑戰。
她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每一天,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同疾病作斗爭。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張海迪臉上也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
她以保爾為榜樣,秉承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努力為人民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她自學了多門外語,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她鉆研中外醫學書籍,學成后無償為1萬多名群眾提供治療。她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
她從事文學創作,不僅翻譯了多本外國小說,還出版了自己的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和散文集《生命的追問》。
張海迪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任何障礙都能被克服。
外在的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快樂完全可以有我們的心態決定。
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每一天,去沖破痛苦的枷鎖,我們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3、牢記自己所得到的恩惠
不要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幸的事感到難過。如果覺得自己難以做到,那么請讀一下下面這段話:
“我正在因為自己沒有鞋而難過,忽然遇見一個沒有雙腳的人,我的難過頓時消失了。”
這段話是戴爾.卡耐基巡回演講的經理哈洛德說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當我們為自己的不幸感到難過時,我們可以用盤點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恩惠的方法讓自己快樂起來。
先從大自然賜予的恩惠開始。陽光、雨露、空氣,這些都是不用我們花一分錢就能享用的最寶貴的東西。
再盤點一下下我們身邊的人給予的恩惠。親情、愛情、友情,甚至是陌生的人都會給予我們微笑和幫助。
最后,讓我們盤點一下我們正在難過的身體所擁有的恩惠:
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眼睛能看到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心靈也能感受到人間美好的一切。我們可以品嘗各種各樣的美食,可以聽美妙動聽的音樂......
雖然,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不幸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失去了曾經擁有過的一些東西。
但當我們仔細盤點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時,我們會發現我們失去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們還擁有著大部分的幸福。
當我們開始注意自己所擁有的幸福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把心思放在不幸上。
所以,讓我們牢記自己得到的恩惠,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吧!
4、學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自我批評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我們在做人做事方面難免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犯錯后,我們就會遭到別人的批評。
批評是會傷人自尊的,批評是導致我們不快樂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別人的批評大多是善意的。我們虛心接受批評,并可以借此機會改正自身的缺點。
“虛心竹有低頭葉”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不倨傲自矜,虛心接受別人批評的優良品質。
京劇大師梅蘭芳,有一次在一個大戲院演出京劇《殺惜》。演到精彩之處時,場內觀眾的喝彩聲不斷。
這時,一位坐在戲院角落里的老者卻說:“不好,不好。”
演出結束后,梅蘭芳把老者請到了住所,恭敬地向老者請教了起來。
老者指出,按梨園規定,惜嬌上樓與下樓的的臺步應該是上七下八,而梅蘭芳先生卻走成了上八下八。梅蘭芳先生聽完后,恍然大悟,連忙低頭拜謝老者。
后來,梅蘭芳先生每次到這個地方演出,都要請老者去觀看,并請他指正不足之處。
如果我們在學會虛心接受別人批評時,能同時學會自我批評就更好了。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國男籃在賽場上連連失利,招致國內球迷一片罵聲。
男籃的老大哥,易建聯主動承擔失利的責任,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誠懇地說道:“打得不好接受批評......我們要把握每一天。”
球迷聽完易建聯的自我批評,無不感動。球迷看到了一個敢于擔責的球隊領袖,并給予他更多的理解和鼓勵。
反觀男籃的某些年輕球員,不僅不樂意接受批評,還拋出“你行你上”的偏激言論,甚至還給自己不佳的表現打了高分。
他們沒有職業球員的應有作風。球迷們自然不買賬,對他們的批評之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能虛心接受批評和善于自我批評的人,都是心胸寬大的人。試問,一個心胸寬大的人會經常感到不快樂嗎?
讓我們保持自我本色,發現自己的長處、優點;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的每一天,成為生活的主人;牢記自己所得到的恩惠,不再為失去的東西傷悲;學會虛心接受批評和學會自我批評,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吧。這樣我們就能驅走纏繞我們的煩惱和憂愁,成為一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