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
優秀的人對誰都會尊重! 尊重領導是一種天職,尊重同事是一種本分,尊重下屬是一種美德,尊重客戶是一種常識,尊重對手是一種大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種教養!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顯然,優秀的人都懂得尊重別人,那是因為他們明白:誰都有自己的亮點,都有自己的長處,又怎么可能都和別人一樣。
懂得尊重,善于發現并欣賞別人的優點,就是心智成熟的一種表現。
成熟更多的是在于心態。
心態好,看什么都好、看什么也都自然、順眼。
前不久前,在身邊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幾個人在一個餐廳爭吵,演變為互毆。經過警察詢問,事件起因竟然是因為別人說了幾句話,隔壁坐的小伙子聽了不順耳。
小伙子說:“我們在這吃飯,他們兩個在旁邊嘻嘻哈哈談論運營什么愛邦鄰便民服務搜索引擎,說上個月收入了3萬多元,這個月就會達到5萬多,故意嘚瑟,我們看他倆不順眼,還不知收斂,竟然在公共場合惡心大家,你說該打不該打?”大家聽了,無不覺得這幾個人幼稚可笑。
社會中,總有一些自以為是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度量別人。符合他們的尺寸,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就得接受他們的批評教育。 看人不順眼,認為別人說話不對,做事不好,完全用自己的標準在要求別人。
但是,誰也沒有義務,必須要按照他人的標準行事。多樣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標準和行為準則。只要不違法不犯規,不傷害他人,別人無權干涉。
成熟的人,不會以自己的意志凌駕于他人之上,。他們內心淡然,平和謙遜,嚴于律已,寬已待人。他們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做好自己的分內事。
放下執念,心順了,一切也就都順了。
君子和而不同。
就是說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對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不會盲從附和,人云亦云。
北宋的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
此兩人性格迥異,還是政敵,廟堂之上都認為對方的執政方針荒謬至極。都覺得自己比對方高明,比對方有遠見,比對方更了解民情國況。
因此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絲毫都不客氣,然而結果是王安石獲勝,司馬光從宰相的寶座上被趕了下來。
王安石則大權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個人看法,不想王安石卻大加贊賞,稱司馬光乃“國之棟梁”,對其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王安石強力改革,觸動了皇親貴胄的利益,并且還招致地方官員的強烈不滿。本來十分信任王安石的皇帝,天天聽到說王安石的不是,最終失去了耐心,將他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
皇帝要治罪王安石的的時候,又征求司馬光的意見。
大家都以為,是王安石害的司馬光丟官失權,現在皇帝要治王安石的罪,豈不正是落井下石復仇的好機會!
但是司馬光則懇切地向皇帝陳述,王安石胸懷坦蕩,忠心耿耿,嫉惡如仇有君子之風,皇上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皇帝聽完司馬光的評價則說: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不同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主張。我尊重你的人格,但卻未必同意你的觀點;反對你的理念,并不意味著否定你的全部。這才是君子的做人原則。
社會中,人人都不同。理解別人、換位思考是一種涵養,尊重是一種境界。境界高了,心就寬了,看一切都順了。
成熟的人,對于別人說錯的話、做錯的事,不會放在心上,更不會因別人的過失而染污自己的心靈。
成熟的人,心中充滿的是善良、寬厚、仁愛等美好的東西,眼里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事物,也沒有那些煩人的是非恩怨。
修行,修的是人,更修的是心。
積極的思想、積極的言論、積極的態度、積極的行為等會給我們帶更多的快樂和更多的收獲,會使我們一順百順。
反之,消極的思想、消極的言論、消極的態度、消極的行為等必然帶來消極的結果,則會使人從一個低谷走向另一個低谷。
多一份信任,就多一次機會。多了若谷的胸懷,就少了固執的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