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就藏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
也許是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句話,這就是平凡中的偉大。
聰明的父母會抓住每一個細節,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對父子在拐角處碰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
子:爸爸,他是一個乞丐。
父:對的,他生活很貧困。
子:他看起來很可憐,我們能幫助他嗎?
父:你好好讀書,就能改變像他一樣的弱勢群體。
兒子在那一刻感受前所未有的重擔,是責任,是自豪,原來讀書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幫助他人。
感悟:如果你的孩子看見一個乞丐,你會怎么說呢?會不會說“你不好好讀書,以后就會跟他一樣”。
看的角度不同,給孩子的教育也不同,前者會讓孩子有責任感,后者會讓孩子沮喪。
2歲的兒子,走路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了,大哭。
父:寶貝怎么了?
子哭著指著石頭,眼淚汪汪。
父:是不是你踩著石頭,沒踩穩摔了?
兒子點頭。
父:不哭,我們來幫石頭揉揉好嗎?它也很疼,你踩著它了。
兒子停止哭泣,摸摸石頭,就像在安撫一個小動物,動作輕柔。
從此,他知道了即使是一個石頭也會疼,他懂得了善良和包容。
感悟:大部分的家長會說“不哭,我幫你打它”,說完就把石頭踢的遠遠的,看似合理,但其實會讓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從此推卸責任。
晚上下班路上,身后一對父子。
子:一會兒我要吃炸醬面。
父:炸醬面好吃嗎?
子:好吃,特別好吃,要是再有1個雞蛋就更好了。
父:那要是2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好吃。
父:3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好吃。
父:4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好吃。
父:5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好吃。
父:6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更好吃。
父:7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更更好吃,哈哈,那我也撐著了。
不知不覺腳步都隨著他們放慢了,聽到最后自己都笑了。
原來快樂很簡單。
感悟:用心感受孩子的快樂,不加評判地順著孩子的想法,他們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初秋,一對父子經過一條小河,小河清澈無比,兒子想要游泳。
子:爸爸,我想游泳。
父:可以啊,但是我們得先回家換衣服,不然這衣服怎么下水?
子:那我們趕緊回去換衣服吧。
回到家,兩人在換衣服。
父:你有沒有感覺有點冷。
子:是有點冷呢,天氣變涼了。
父:那你還想去游泳嗎?我有點怕冷。
子:那算了吧,下次天熱的時候去吧。
此后,孩子學會了三思而后行,做事不能一頭熱。
感悟:孩子是你越禁止他不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堵永遠不如疏的效果好,學習如此,游戲更是如此。
一位爸爸很有錢,兒子很自豪。
子:爸爸,你有錢嗎?
父:對的,我很有錢,我也不想騙你。
子:那我是你兒子,是不是我也很有錢?
父:這是我的錢,不是你的錢。
子:那我為什么還能花你的錢,你還要給我買玩具,買衣服,我想買什么你都會滿足我呢?
父:在你沒有能力掙錢時,我是盡責任照顧你,等你獨立了,就要自己掙錢;到時候你掙多掙少跟我沒關系,正如我的錢也不是你的錢。
兒子終于知道,爸爸的錢不是白來的,想要有錢需要自己去掙。
感悟:不在孩子面前刻意哭窮,更不在孩子面前炫富,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給他錢很容易,但教他正確認識錢卻很難。
開學,爸爸送兒子去上學,兒子滿臉的不情愿。
子:爸爸,我為什么要讀書啊?有很多不讀書的人照樣過得很好啊。
父:讀書不是為了生活,而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子:不太明白,你能仔細說說嗎?
父:小學畢業的人可以去工地打工,不需要任何技術。
初中畢業的可以做一些機械性的操作。
高中畢業的可以學習一些機械修理的操作,知識接受的更多。
大學畢業的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梁。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就可以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所以努力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有無限可能。
自此,兒子心里開始對為什么要努力讀書有了更深的認識。
感悟:孩子都會有厭學情緒,如何讓他們明白讀書的道理,與其苦口婆心的勸說,不如講個具體的例子,更讓他印象深刻。
一位父親習慣每天工作前,到酒館喝上一杯酒。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后,又徑直走向酒館。
剛走到門口,發現兒子在后面。
父:你怎么來了?而且你怎么知道我來這了?
子:你看那腳印,我踩著你的腳印來的。
兒子的話使他為之一震,從那天起,他再也沒去喝酒了,也改掉了其他的壞習慣。
生活中不僅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更能教育父母,
感悟:我們能發現父母什么樣,孩子就是什么樣。記住,當你形成一個壞習慣時,想想你的孩子會不會學你。
兒子考了倒數第一,爸爸心里有點著急。
子:爸爸,我這次考了倒數第一。
父:太好了,你不用擔心有人超過你了。
兒子對爸爸的不責怪充滿感激,心里暗暗決定下次一定好好考。
第二次,考了倒數第十。
子:爸爸,我這次進步了,考了倒數第十。
父:哇,你太厲害了,現在只離第十名只差幾名而已。
受到爸爸鼓舞的兒子,信心滿滿。
第三次,兒子考進了前十。
子:爸爸,你看,我這次進了前十,很厲害吧。
父:我真沒想到你能考這么好,你的付出終于有收獲了。
鼓勵比批評效果來的更好。
感悟:批評孩子很簡單,既讓自己發泄不滿,還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傷害也不可避免;唯有鼓勵,才對孩子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無處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