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考慮把喝了10幾年的咖啡給戒掉。
有點難,至少在嘗試了幾天不喝咖啡的日子后,終于忍無可忍,我又開始喝了,因為實在無法抗拒咖啡的香味。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只是一個借口,我只是不夠自律而已。
為此,我也很好奇那些最終戒煙成功的煙民是如何做到戒煙的。
在再次嘗試不喝咖啡之前,我想我有必要思考清楚幾個問題。
首先,我為什么要戒咖啡?
很多時候,我們開始下定一個決心,通常都來自于一時的激情和雄心壯志,立下的flag也可能只是維持幾天的熱度。比如說,想減肥,想健身,想學一門樂器等等,但真正又有多少人堅持下來了?我想大部分人可能做到一半,甚至只是堅持幾天就放棄,比如我嘗試戒掉咖啡一樣。我之所以想嘗試戒咖啡是因為主觀上認為咖啡喝多了對身體不好,而且我每次還都要加糖。
然而,一時興起的決心也是脆弱的。當下次壓制自己的欲望失敗的時候,我們又被打回了原形。
《內在動機》這本書里提到,當你想要成功地改變行為,你要從自己的動機產生真正的興趣開始。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要問問你自己:為什么要做此改變?坦誠地思考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比如說,你戒煙,是你的家人給你施加壓力說抽煙有害健康,戒煙可以讓你活得更長久。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你八成是戒不掉的。原因很簡單,這些理由對你而言沒啥特別的說服力,因此,也很難讓你做出有意義的改變。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你缺少一個來自內在的動機,用以來支持你去做這個實質的改變。
想到這,我不禁開始思考生活中那些超級自律的人是如何堅持去做一件事的?還有,自律真的能給我們帶來自由嗎?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自律和自由?
根據百度上的闡釋,自律,指的是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而自由指的是一個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這個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借自身意志而行動,并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
不難看出,“自律” 和 “自由” 都在強調一個 “自主性”,通過自律,進而達到對自我的一種掌控感。
01 這是自己的一個主動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強加。
記得去年年初的時候,因為疫情的原因,我決定開始天天跑步,原因很簡單,我被當時的疫情影響到了,感覺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于是,我希望自己能夠通過跑步保持比較健康的身體狀態,我希望自己在疫情籠罩的情況下,盡量不要生病,不要給自己添麻煩。
如此,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到了跑步的時間點時,我都會很自覺的起身換好衣服,穿上跑鞋就出門了,每天都是如此。我壓根都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在出門運動前還要給自己做很久的心理建設。我很清楚,真正驅動我去做這件事情的動力來自內在,來自我內心的需求 --- 我打心底里希望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
《內在動機》里也闡釋了這個觀點:“做出改變是一項只能由個人為自己做出的決定。” 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很多時候,我們立flag的初衷是被逼的,是因為外界的壓力而被迫想做出改變,并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做那件事。因此,不能長久也實屬正常。
而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你不妨換個思維,當你想要改變,當你做一個決定,那么這就是你自己做出的一個選擇,是你主動的選擇。
比如說,你知道抽煙不好,所以,你選擇戒煙,你是發自內心的產生了這個動機,就好像你脫掉一雙不合腳的鞋子一樣。最最重要的是,這是你自己做的選擇,是你主動選擇不抽煙,你擁有對自己的自主權,你選擇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正如《內在動機》的作者德希所言: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02 這個選擇一定是跟自己的某個目標掛鉤的。
就像你戒煙是因為抽煙對身體不好,而你是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像我堅持跑步一樣,我發自內心的希望我能提升身體的免疫力,少生病。
同樣的,反過來,當你擁有了一個小目標,你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么你就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會開始加強每天的運動等等。或者,你想參加今年年底的上海全程馬拉松,那么為了達成這個大目標,你就會想辦法堅持每天去跑個5 ~10公里,以便在年底的時候能夠順利完成42.195的全馬目標。如此,在別人眼里,你其實就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了。
因此,目標其實就是你內心自我動機的真正來源。找到自己的目標,也就找到了你的內驅動力。
03 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象中。
希阿榮博堪布在《次第花開》這本書里提到,修行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做到自律,而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象中。
要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很多負面的東西,不管一個人多么積極樂觀,也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消極負面的東西。這個很正常。然而,大多數人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是隨意處之,以為遲早會過去。但是,負面情緒有一個特點,如果你不去面對它,下次它再出現時能量就會變得更大。并且,如果你一直對其聽之任之,它就會慢慢擠走其他的情緒,使你成為情緒的奴隸。最終,它會破壞你內心的安寧。
希阿榮博堪布想要告訴我們的是,自律的第一步是要培養自己的覺察能力,也就是正念的能力,留心觀察自己身體、語言、意識的活動,觀察自己的負面情緒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的破壞性,欺騙性都表現在哪里。然后,凡事盡量想開一點,也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里編故事夸大、加重感受,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益的想象中。
通過留意自己的身、語,意的活動,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卻不強化對其的負面認知,不臆想,不猜測,不編故事,最終實現情緒自由。
結語:自律給我們自由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群被各種欲望所捆綁的人,但我們又極其渴望自由。
而唯有明確自己人生的真正目標,通過持續的自律行為,從而找到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并最終實現我們想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