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知道在漢武帝去世的400年后,中原大地盡喪于以匈奴為首的胡人之手,漢人差點就被殺滅了種,你就明白漢武帝為何會花畢生精力去對付匈奴!
如果你知道在漢武帝去世的100年后,有一只匈奴被漢軍逐出漠北后,跑到歐洲去大殺四方,還導致了不可一世的西羅馬帝國被滅亡,你就明白漢武帝為何一定要苦苦揪著匈奴不放!
漢征匈奴
在漢武帝之前,從來沒有哪個皇帝有漢武帝這樣的戰(zhàn)略眼光,他看到了匈奴欲圖征服華夏大地、屠盡漢家子民的野心和欲望,同時也看到了匈奴有這樣的兵威和實力。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第一個提出一定要把匈奴打到臣服、打到歸降!為此,在他當政的時期,才涌現(xiàn)出了許多如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張騫、蘇武...這樣的抗匈名將、民族英雄!
那么,匈奴的實力到底是有多強橫?匈奴人到底給漢人帶來了怎樣的夢魘和苦難?漢武帝為何畢生都對匈奴窮追不舍?
帶著這些問題,接下來,我們便一起穿越2000年的時光,去翻開這一段中華民族抵御外敵的歷史之篇。
漢武帝
1、關于匈奴的起源。
公元前3世紀,中國北方的大片草原上,生活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他們都是游牧民族,有東胡、丁零等。
其中有一支分布在內蒙古陰山山麓及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部落便被稱為匈奴。據(jù)古籍記載,匈奴是夏朝的一些遺民逃到北方后,吞并了北方的一些部族才形成的一個民族。
《史記·匈奴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匈奴人
2、匈奴的發(fā)展壯大。
當時的許多部落聯(lián)盟都是時大時小、時聚時散,并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組織架構,匈奴當然也不例外。
后來匈奴人出了一個叫“頭曼”的人,此人雄才大略、武力過人。他最先統(tǒng)一了大大小小的匈奴部落,然后率領匈奴四方征戰(zhàn),吞并了一些小型部落,不斷地壯大著匈奴部落。
很快,匈奴在頭曼的統(tǒng)治下就發(fā)展成為了一支強大的政治、軍事部落。而頭曼也從氏族部落首領逐漸轉變?yōu)閲易罡哳I袖。于是頭曼自稱為“單于”,意為天宇之下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這一匈奴單于稱號的由來。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zhàn)時,頭曼趁著中原華夏硝煙彌漫,無暇北顧之際,出兵占了內蒙古陰山地區(qū)以及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稱的河套地區(qū)和河西走廊地區(qū)。
后來秦始皇滅六國后,便派大將蒙恬率軍征討匈奴。蒙恬率軍將匈奴驅逐出了河套,屯兵上郡(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南),然后開始修萬里長城,當時主要就是為了抵御匈奴的進犯。
秦長城示意圖
3、匈奴的強盛。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頭曼單于也被自己的兒子冒頓給殺了。冒頓殺父之后自立為單于,然后繼續(xù)率領匈奴不斷征戰(zhàn),吞并周圍的大小部族。
在劉邦剛剛完成對中原華夏的統(tǒng)一,建立了漢朝的時候,冒頓單于也完成了對整個北方草原的統(tǒng)一,建立起了一個比漢朝疆域更為廣闊的匈奴帝國,并且還重新出兵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qū)。
當時匈奴的范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一帶;南沿長城與漢朝相鄰,并且還控制了河套和鄂爾多斯一帶;西跨阿爾泰山,直到帕米爾高原與費爾干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為百蠻大國!
匈奴帝國全盛時
1、匈奴一直對中原華夏有著野望。
像匈奴這樣的游牧民族,自古以來都向往著中原漢人的農耕生活。因為游牧民族主要是看天吃飯,可能一場雪災就能導致整個族群的毀滅。
而中原漢族則有著相對安穩(wěn)的居所,有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能積累豐厚的生產(chǎn)和生活資料,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也遠遠高于游牧民族。
所以自古以來,北方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從沒放棄過對中原的野心和欲望,都一股腦的想要沖進來進行燒殺搶掠,如果能占得一兩塊富饒之地那更是再美不過。
匈奴當然也是這么想的!所以自匈奴壯大之后,就一直試圖占據(jù)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qū)這兩個相當富足豐饒之地,不斷被打跑又不斷再回來。
自冒頓單于率匈奴統(tǒng)一草原,建立匈奴帝國之后,中原王朝以后的外患都固定來自于北方,不斷地面臨著北方異族無休止的沖擊。
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qū)
2、匈奴與漢朝的沖突開始,漢高祖劉邦都差點被俘虜。
劉邦建立漢朝之初,冒頓單于趁著楚漢相爭無暇他顧及新朝立足未穩(wěn)之際,率匈奴大軍占領了今寧夏部分地區(qū),以及今陜西榆林等郡縣,并且還經(jīng)常派兵到今河北西北部及山西東北部進行劫掠。
公元前201年,劉邦建立漢朝的第二年,他讓開國功臣異姓諸侯王韓王信將封地移到山西北部地區(qū),將諸侯國都城建在馬邑(今山西朔州),以防備匈奴的進攻。
不料韓王信在面對著匈奴雄雄兵威時認慫了,直接就投降,將都城馬邑拱手獻給了匈奴,并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
劉邦得訊后怒不可遏,便乘著剛剛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原的余威,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不料在冒頓這個軍事鬼才連番用計之下,劉邦三十萬大軍被匈奴重重困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
漢軍被困了七天七夜,饑寒交迫,危在旦夕。這時,是劉邦手下謀臣陳平用大量金銀財寶接近冒頓最寵愛的一個妻妾,最終由她勸說冒頓打開包圍圈的一角放劉邦大軍離去。
白登之圍后,漢朝與匈奴訂立盟約,規(guī)定漢匈之間各自以長城為界。而劉邦不得不以和親的手段來籠絡冒頓單于。
但縱使如此,匈奴也屢次違背盟約,縱兵入漢境燒殺搶掠,為邊境漢民帶來了沉痛苦難。
1、向匈奴吹起反擊的號角。
漢初時的匈奴,絕對是不可一世的!說一句打遍亞洲無敵手也毫不為過。而這時的漢朝是啥情況呢?別的不說,馬匹極為稀少!在冷兵器時代,缺馬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缺飛機、坦克。
缺馬到什么程度?在漢朝剛建立的那兩年,只有劉邦才坐得起馬車,連宰相都只能坐牛車。所以,這時的漢朝不得不在匈奴的鐵蹄下忍氣吞聲。乃至用和親和財寶來換取和平。
在這很長的一段時期里,漢朝都是以被動防御的態(tài)勢,處于匈奴的全面壓制之下。
后來經(jīng)過了長達五六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jīng)過了文景之治,經(jīng)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之后,王朝國力已蒸蒸日上,僅養(yǎng)在首都長安的馬匹就有40多萬匹,民間處處都有良駒。
于是,漢武帝開始積極發(fā)展軍事力量,準備以軍事手段來代替屈辱的和親,將北方匈奴的威脅徹底解除。
于是,漢民族針對匈奴的波瀾壯闊的反擊就此拉開序幕,中國歷史被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留下了無數(shù)蕩氣回腸的壯烈詩篇。
唐·李白《胡無人》:漢家戰(zhàn)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陛下之壽三千霜。但歌大風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對匈奴發(fā)起三大戰(zhàn)役,打殘了匈奴,打通了絲綢之路。
● 漠南之戰(zhàn)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發(fā)起了跟匈奴單于主力的第一次對戰(zhàn)——漠南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由車騎將軍衛(wèi)青領兵10萬騎,與匈奴戰(zhàn)斗了一年時間,共斬殺和俘虜匈奴近兩萬人。
當時年僅17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與匈奴的對戰(zhàn),就一戰(zhàn)成名,他率800騎兵追擊匈奴數(shù)百里,并斬獲匈奴2000余人,其中還不乏單于叔父、匈奴相國等國戚高官。戰(zhàn)后漢武帝以其功冠全軍而賜封其為冠軍侯。
衛(wèi)青
● 河西之戰(zhàn)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騎兵出擊被匈奴占據(jù)的河西走廊,史稱河西之戰(zhàn)。
霍去病兩次率騎兵騎兵出擊都取得大勝,短短一年內共殲滅和受降匈奴8萬余人,使得邊境再無匈奴襲擾,邊民終于得以休養(yǎng)生息。
在此次戰(zhàn)役中,漢朝還奪取了祁連山北麓,這里有著匈奴最大的馬場,為漢朝補充了漢匈戰(zhàn)爭中最需要的軍馬,為日后的養(yǎng)馬備戰(zhàn)奠定了基礎。
同時,這場戰(zhàn)役由20歲的霍去病任最高統(tǒng)帥,在戰(zhàn)爭中充分了展示了其勇武、機智、果斷的軍事指揮才能,聲望地位與日俱增,與衛(wèi)青已不相上下。
冠軍侯霍去病
● 漠北之戰(zhàn)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與霍去病各統(tǒng)一路大軍深入漠北,力圖一舉殲滅匈奴主力,史稱——漠北之戰(zhàn)。
這一場戰(zhàn)役是漢武帝對匈奴進行的最大規(guī)模的一仗,漢匈雙方都竭盡了全力,當然戰(zhàn)役的最后是以漢朝的輝煌勝利而結束。
正是在這場戰(zhàn)役里,22歲的霍去病完成了令無數(shù)漢家男兒熱血澎湃的不世功勛——“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匈奴的元氣在這場戰(zhàn)役里被重創(chuàng),實力日漸衰落,從此后“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唐·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漠北之戰(zhàn)的勝利,讓漢朝打通了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河西走廊地區(qū)也被漢朝完全控制。從此,才有了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重要橋梁!
漢朝絲綢之路示意圖
1、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對匈奴發(fā)起的猛烈反擊,使匈奴元氣大傷。同時他還派張騫出使西域,勸說西域諸國與漢朝聯(lián)合,斷匈奴臂膀,壓制匈奴生存空間。
在漢武帝的組合拳打擊下,匈奴的處境日益惡化,內部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到西漢晚期,匈奴就開始發(fā)生了分裂,有部分歸順了漢朝。
而當時有部分匈奴人卻流竄到了中亞繼續(xù)與漢朝為敵,不想漢將陳湯喊了一句蕩氣回腸了兩千年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然后率兵將這部分匈奴給滅了。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2、再次分裂,一部歸順漢朝,一部征服歐洲。
東漢初年,已歸順漢朝的這部分匈奴里,有些匈奴貴族變得不安分了,反漢的勢力重新開始抬頭。于是匈奴再次分裂,反漢留居漠北,稱為北匈奴;擁漢的南下歸順,稱為南匈奴。
后來在漢朝的打擊下,北匈奴不得不舉部西遷。雖然匈奴人打不過漢朝,但走到歐洲后卻所向披靡。公元350年,北匈奴剛到歐洲便滅了一個強國阿蘭國,使歐洲舉世震驚。
隨后,匈奴人又一路向西,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大敗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使羅馬帝國就此衰落。隨后又將日耳曼人驅逐,然后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匈人帝國。
匈奴人對日耳曼民族的驅逐,引發(fā)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從而導致衰落的西羅馬帝國一舉被滅亡。
公元453年,匈人帝國正如日中天的時候,不料皇帝阿提拉驟死,使匈人帝國一朝土崩瓦解,在歐洲各國的四面圍攻下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匈人帝國疆域
3、歸順漢朝南匈奴幾百年后給漢人帶來的噩夢。
南匈奴歸順了漢朝后,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表示歸順,中原王朝也一一接納。到了三國之后司馬家建立的西晉王朝時期,整個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都盡是胡人的天地。
公元304年,在歸附中原的匈奴人中,有個叫做劉淵的貴族,他趁著西晉朝廷內亂、國事荒廢之際,果斷起兵反叛,建立國家。
自他之后,中國北方的胡人們紛紛起兵反叛,使西晉僅歷時五十一年便被滅亡!中原士族不得不大舉南遷,司馬家的后人也逃到南京建立了另外一個政權,史稱東晉。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及經(jīng)濟、文明首次向南方遷移,史稱“衣冠南渡”。隨著政權的南移,中國北方也徹底淪陷于異族胡人之手。
以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個大部落為首,各族胡人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數(shù)十個國家,并開始了對北方漢人長達300年的屠殺,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
在這段時期里,漢人所面臨的處境何止是慘絕人寰?“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據(jù)史籍記載,羯族皇帝石勒,一次就屠殺漢人數(shù)十萬。
《晉書》:匈,羯等胡人軍隊掠地千里,燒殺搶掠,中原漢室十室九空。
無論是長安、洛陽還是鄴城,遍地都是百姓的尸體。有部分漢人本想逃難,卻未能成功,絕望到自殺,一路上都是上吊自殺的漢人。
除此外,漢人女性還被胡人冠以“兩腳羊”的稱謂,漢人女子在被他們恣意玩弄之后,還要被他們殺掉宰食以充軍糧。
《晉書·石虎傳》:(石)邃...荒酒淫色,驕恣無道...或夜出于宮臣家,淫其妻妾。妝飾宮人美淑者...與其交褻而殺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賜左右,欲以識其味也。
這段時期一定是漢民族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場漢民族的空前災難。對匈奴、羯族等這樣兇殘狠辣到人神共憤的民族,怎不引人痛恨呢?
4、匈奴最后的結局。
在北方漢人即將被殺得亡族滅種的時候,有個叫冉閔的人橫空出世,他號召所有漢家男兒站起來殺胡,不要再給胡人當牛做馬,殺得胡人血流成河,心驚膽寒。
而匈奴也在當時北方的亂世中被殺日益衰落。匈奴衰落后,鮮卑人趁機進入了蒙古高原,然后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后代被稱為“鐵弗人”,然后又在各民族間不斷的混血融合中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
冉閔殺胡
匈奴這個民族從一出現(xiàn),就給漢民族不斷的帶來痛苦和災難。而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不但看到了匈奴在過去給漢朝帶來的屈辱和磨難,同時也看到了匈奴在未來會帶來的隱患。
所以,漢武帝幾乎終其一生都在與匈奴作戰(zhàn),而最終,在漢武帝的時代,他取得了對匈奴的輝煌勝利。只是他沒想到的是,幾百年后的后人們會如此不堪,終使?jié)h民族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空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