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被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
但是大家仔細想想,這兩種選擇,究竟哪個才是可以割舍的。互相靠得太近,刺痛的是彼此,并且這刺痛,讓人再次靠近就會內心升起驚恐。
兩個人離得太遠,關系的漸漸疏遠和冷漠,可是這大部分是一個人的冷,并且與刺痛相比,這段關系總有回暖的可能。
當這個世界上有了人,然后有了人群,然后便有了社交。為了得到自己的既得利益,人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的與人套近乎。而近乎套得太過,就是過了分寸,過了人與人最基本的底線。也就是所謂的沒有素質。
其實,真正有素質的人都有“邊界感”,謹記以下“4個道理”吧!
朋友對我講過一點事,他的爸爸認識一個叔叔,這個叔叔跟他們的家庭不沾親不帶故,要說熟悉也談不上。
可這個叔叔太不把自己當外人,總是變著法地讓他爸爸請他吃飯,每次付錢的時候,總是捉摸做樣的做出個掏錢包的動作。掏了半天也掏不出來,然后臉不紅心不跳的,讓別人付錢。
這樣的事有個一兩次,也沒什么,可是這個人卻常年這樣。朋友的爸爸是個很憨厚的人,對于別人這樣的“占便宜”,從來不吱一聲。
那個叔叔,看透了朋友爸爸的性格,便更加不知收斂。朋友很厭惡這樣的人,但是又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去躲避他。
家里人,總是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有什么“千萬不能家里人樹立敵人”的態度。對這樣的人,百般縱容。
雖說,這樣的人,得了短期的便宜,但也只是占了便宜,卻丟失了做人最基本的素質。
記得《莊子》中說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鳥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過無數棵樹的一個樹枝。偃鼠在合力喝水,最多不過喝到滿腹為止。
這段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貪婪,因為貪婪是許多禍事的根源。貪吃蜂蜜的蒼蠅,會溺死在蜜漿里,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海話有個俚語叫“拎不清”,大概是指做事沒有條理,總是認不清形式。另外一個俚語叫“一泡污”,看字面就很生動形象。它倆簡直是絕配,一個拎不清的人,總是會把場面搞得一泡污那么難看,所有人和事夾纏不清,讓人煩惱。”
在最初第一次養金魚的時候,我以為金魚和其他寵物一樣,只要餓了,就讓它吃飽,就好。
然后,我拿著魚飼料,投喂它,它便吃。投喂了很長時間,它還在吃,我一直給,它就一直吃,好像永遠吃不飽一樣。過了一陣子,有條魚,突然翻著魚肚皮向上。
我一看,頓覺大事不好,過了沒多久,魚缸其他的魚,也開始翻著魚肚皮向上。
所有的金魚,都死了。
后來姥姥對我說,金魚是沒有飽腹感的動物,如果有人一直給它們投喂食物,它就會一直吃,直到把自己撐死。
其實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沒有邊界感的人,拎不清自己的分量,不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少,全部一股腦接受。甚至作死了自己的生命。
人千萬不要學金魚,一定要拎得清自己的分量,要根據自己的“胃”,決定要“吃多少”。
小的時候,看《家有兒女》。社區工作者---胖嬸,也就是佳佳的媽媽。非常熱情,一點不拿自己當外人。
她開始想往劉星家里吃飯,盛情難卻,劉星媽媽只得同意。后來的劇情大家也都知道,她幾乎天天來。特別不拿自己當外人,甚至開始惦記別人家的東西,時不時往自己的家里搬運。
流行一家,出于禮貌,沒有好意思說這件事。但是每當胖嬸回家之后,全家都開始了抱怨模式。每次胖嬸再來的時候,都在內心深處升起了膽怯。
胖嬸其實人不壞,非常熱情,她的最初想法其實是為了和別人搞好關系。所以沒有了邊界。觸碰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系底線。所以才會惹人厭煩。
很多時候,在與外人相處的時候,沒有邊界感,反而會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有人說過“這世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片島嶼之間多多少少總有聯系。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每個人在合適的距離就好,不要再靠近了。超越了距離的底線,反而會讓關系疏遠。
看過一個電視劇。兒子都已經三十出頭,也剛剛結婚沒多久,可是男人的母親卻要和兒子兒媳婦睡在一張床上。
兒媳婦非常不理解,也不支持。可是男人卻選擇支持母親,三個人睡在一張床上。每個人都各有心事。
明明兒媳婦才是最正常的人,卻被這個家認為大驚小怪了。沒過多久,再加上生活上的摩擦,他們最終結束了這段婚姻關系。
作為一個30出頭的成年男人,也已經有了家庭老婆,可是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幼兒一樣對待,這是典型的媽寶男。他們雖然身體是大人,但是心智卻如孩童一般。
作為一位母親,對于已經成年成家的兒子,母親的行為,也失了分寸。即使再親密的家人,都要給對方留足私人空間,懂得尊重對方的選擇權。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沒資格去干涉和指引他人的人生。
沒有界限感的行為,總是容易讓別人感到不適和恐慌。而有些聰明人,則會很好地拿捏分寸,充分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沒有邊界感的人,把自己養成了社會的“巨嬰”,它們還是只懂得考慮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很微妙的,尤其在職場中,別人都不是傻子,很多時候,知而不言、笑而不語才是聰明人。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拿捏好分寸,既讓別人舒服,也會讓自己少很多麻煩。
你要知道,界限感不是疏遠,不是冷落,不是傲慢,而是尊重。只有尊重別人,人際交往才會越來越舒服。
正如《成為簡·奧斯汀》中所說,“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目光,哪怕是愛情。”
再好的關系,也要保持距離;再近的距離,也要講究分寸感。心懷界限,不觸及別人內心的底線,是一種修養,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如果遇到沒有界限感的人,別憋著,直接說一句:“不好意思,我們沒那么熟!”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