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是《毛選》中的經典之一,不僅是因為它準確判斷了抗日戰爭,給抗日戰爭進行提供了實施綱領,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們提供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也可以讓我們從中體悟《孫子兵法》與《戰爭論》的思想。我們依然以《孫子兵法》思想為主來解讀《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是抗日戰爭一年之際,針對敗亡論、速勝論、持久論等觀點而作,提出對抗日戰爭形勢的正確判斷和正確方針。
讀《孫子兵法》時強烈感受到,準確判斷戰場形勢對兵力部署和戰場運作的重要性,因此,孫子兵法也用了很多筆墨講如何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日本的山鹿素行認為,孫子十三篇皆為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內容。
他說,始計、用間首尾相連,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綱要,作戰、謀攻為戰與攻之原則,軍形、兵勢、虛實為知己、治好自己,軍爭、九變、行軍為料敵知彼,地形、九地為知地,火攻因時日而作,是知天。
可見,準確判斷形勢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往往容易對形勢判斷失誤,我總結大概是兩個原因,一是立場問題,一是認識或喜好的偏私問題。
文中講了立場問題,有人基于自身的利益,選擇性的看到了整體的形勢的某一面,比如擔心戰爭影響自己利益的商人,他們更愿意相信敗亡論,看到的是日本軍隊的強大,他們希望趕緊妥協,開放港口恢復他的生意。
還有一些人看到了平型關大捷,看到了臺兒莊的勝利,基于某方面的立場看到了日軍的劣勢,放大了我方的優勢,盲目樂觀。
當然也有些人認為,中國一定會取得之中的勝利,但沒有具體的路徑和解決方案。
關于偏私問題,這也是人的本性,《大學》講修身,專門要克服這個問題,文中說“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知其所傲惰而辟焉”。
是說人通常會從五個方面有所偏私,因為親近的、喜歡的人,或因為討厭的人,或因畏懼、尊敬,或因可憐,或因驕傲、懶惰等情況而有所偏私,選擇性的收集信息,采納信息。
所以,無論是矛盾辯證法,還是孫子兵法辯證法角度看,都強調全面看問題,要看到信息的兩面性,看到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復雜事物找到多個矛盾。
當時的中國,面對日本的侵略,各方態度不一樣,看問題的視角也不同,論持久戰的成書,用矛盾辯證法看問題,不僅全面而且準確,更給當時的抗戰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大國戰略縱深太長,有足夠大的退卻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組織更多的資源,并最大限度地消耗對方資源,是不可以戰勝的。
孫子兵法始計篇的“道、天、地、將、法”能分析勝負?
文中對中日兩國的情況做了分析,這是得出持久戰這個結論的根本性因素。日本的優勢在于他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國家中都是一等的。不利因素有兩個:一是其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產生了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二是盡管它軍力、經濟、政治組織力都很強,但有先天不足,即資源有限,人口有限,財力有限,經不起長期戰爭。
中方的經歷了諸多戰爭,雖然是過弱國,但戰爭基礎存在,另外所處的歷史時期,又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是進步,第三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撐長期戰爭。
從這個分析可以發現,似乎《孫子兵法》的五個基本要素中只體現了四個要素,即組織力的“道”,經濟力、財力、人口所涉及的“天與地”,軍力所涉及的法。
道,一般被認為是政治、政策類,或代表戰爭的正義與否,其實這不是孫子之本義,組織力才能,“令民與上同意也”代表了組織力,無論正義與否,它都有發動民眾的理由,道是精神力量的核心,當然,其中隱含了“利”的存在,沒有一致的利益,則難以實現一致的行動。
天地,代表了氣候和地理,這是人們生存的基礎,也必然養成不同的性格、文化特點,是戰斗力生成的基礎,用在戰略上,它代表了經濟、人口、財力等要素。
法,不僅有編制、法令、制度等,也包含了戰術素養,一個軍隊的戰術素養代表了其戰斗力,故法代表了軍力。
文中沒有分析將領的因素,從戰略層面將領不起決定性作用,無論是麥克阿瑟,還是李奇微,都決定不了朝鮮戰爭的勝負。但在戰場上,就要研究、分析具體指揮的將領,摸透他們的性格特點與弱點、指揮風格、擅長的戰法等,專門為他設計戰法。
研讀孫子兵法的人,都喜歡將其拔高的戰略層面,甚至國家戰略層面,還有人認為,這本書是給國君看的,但實際上,孫子兵法用在戰役、戰術上更為實用。
把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規律,是正確判斷問題的根本。
敗亡論的觀點只看到了敵人的強,妥協論觀點是看到了日本的強與“示形”,速勝論是夸大了自己的強,都沒有用矛盾辯證法去分析。
在孫子兵法中,治亂、勇怯、強弱是任勢操作方法的方向,這三者也是攻擊的目標,因為它們是相互轉化的關系,一定條件下,治亂、勇怯、強弱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此治則彼亂,此勇則彼怯,此強則彼弱。
這些相對概念,雙方此消彼長,找到或創造轉化的條件是重點,故作為決策者,無論面對優勢,還是劣勢,都不要輕易下結論,高明的將領要能夠“靜以幽,正以治”的洞悉形勢中的關鍵性問題。
就像很多人喜歡強調或夸大兵法中“強弱”、“眾寡”這些矛盾一樣,說戰略就是十個打一個,就是強勝弱,實際上這個兵力法則,從原則上講其說法不能算錯,但它不是矛盾的全部,只是戰爭中諸多因素中的一個,正確認識并運用這個法則才是根本。
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能一葉障目,不能教條主義,要看到其辯證關系,看到其相對性,面對強者,它一定有不足的地方存在,面對整體的眾,局部一定可以使其寡,論持久戰的分析中反復講,日本有經濟、軍力、動員力的強,同時也有其國小無法持久的弱。
決策者如果不能從矛盾兩端看問題,尤其是看不到其中的變化規律,則難以做出準確判斷。
讀到這里,讓我想到了大家對孫子兵法的理解,有人說孫子兵法講的就是多勝少,也有人說孫子兵法講的是以少勝多,其實,這些皆非孫子兵法之本義,它強調的是“識眾寡之用”,教我們的是使用力量的方法,核心宗旨是有什么資源打什么仗,眾有眾的戰法,寡有寡的戰法。
另外,眾寡之用除了有多少資源打什么仗外,還要知道實現什么目標,用多少資源,就像王翦清楚滅楚非六十萬不可,而李信不懂,他認為二十萬就夠了,二十萬夠不夠呢,如果目標只是打敗項燕,二十萬不夠,三四十萬肯定沒問題,但如果目標是滅楚,則不同了。
文中用這種全面辯證的認識,駁斥了敗亡論、速勝論和妥協論等觀點,條理清楚,實事求是,極具說服力。
持久戰的結論是怎么來的?
前文分析了彼我雙方的優劣勢,也駁斥了速勝論、敗亡論、妥協論的觀點,如此羅列一些優劣勢就斷定這樣的結論?
顯然不是。
文中說:“單純的以弱敵強,無論在理論上,在實際上,都不能產生持久的結果;單是大小或進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樣;大并小、小并大的事是常有的,進步的事物如果力量不強,常有被大而退步的事物所滅亡,多助寡助是重要因素,但是附隨因素,依據敵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大小。”
“因此,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
任何事物都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我們不能形式的看問題,要看到其內在聯系,辯證的看問題。
大小、強弱、多助寡助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會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矛盾論》中已經闡明了這個觀點。
面對日本的強,我方的弱,隨著堅持抗戰與堅持統一戰線,這種形勢會逐漸發生改變,同時一些內外部因素又決定,不可能速勝,一定階段內它會保持著它的優勢。
今天我們學習,對于這種結論已經沒有任何異議,也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要關注關注、研究這個分析問題的方法。
第一,我們要清楚簡單的、形式的羅列問題優劣勢,得不出有價值的結論。
第二,分析問題要抓住問題內在聯系,找到優劣勢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的條件,相對的、動態地看待這些優劣勢,才能準確判斷。
論持久戰結論分析法,印證了我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五事七計”的研究結果,絕大多數注家都認為,道天地將法這“五事”是基礎要素,讓后比較彼我的“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之七計,得出彼我勝負的結論。
同時,還拿企業經常用的SWOT分析來佐證,實際上,這樣的分析得不出任何結論,每個組織都有優勢,也有劣勢,同樣面對機會和威脅。
怎么用呢?
我研究發現,這是一個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模型,道天地將法之“五事”是“經”,力量生成的基本要素,“七計”是通過這“五事”的精神力量、物質力量和兩種力量兼備的要素,生成組織的戰斗力。
從戰斗力角度來判斷作戰中要攻克的“機”,故我在《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中認為,五事七計的重點不是得出勝負結論,而是審勢察機。
持久戰的戰略路線圖,詳細描繪了持久戰中三個階段的具體規劃。
如果僅僅提出抗日戰爭持久的觀點,那與當時泛泛而談最終勝利屬于中國的觀點沒有差別,也對整個戰略過程沒有指導價值。
就像很多人對于已經出現的結果,向眾人“炫耀”說,看我三年前就已經預測到了這個結果,并有朋友圈截圖為證。
讀了《論持久戰》,就會發現這些行為有點可笑,結論無非就那么幾種,蒙一個也有三分之、四分之一的正確率,關鍵是要能夠把結論路線圖做出來,這才是真正高明。
文中指出了持久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時期;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在將整個持久三階段進程中,每個階段要用什么戰法,以什么方式與日本軍隊作戰,用什么策略也講清楚了,完全可以指導當時決策。
也難怪,《論持久戰》發表后,引起了全國各黨派的高度認可和贊揚,足以說明這個戰略的可行性。
我想《論持久戰》可以作為咨詢公司為企業提供服務的范本,也是企業做戰略時的一個重要內參。
具體內容我們不再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書中看一下,嚴謹、豐富、精準,我們還繼續說對《孫子兵法》理解的啟發。
文中說,這三個階段的過程是,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
這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從這三階段論看,與《孫子兵法》謀攻篇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戰之;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思想基本一致。
這六條策略,被很多注家理解為六個戰法,其實則不然,它是兩兩一組,是彼我形勢的三種狀態,十、倍、少是眾寡而言,五、敵、不若是戰力而言。就是說,兵力十倍于對方,戰力五倍于對方,這是處于絕對優勢狀態;兵力兩倍于對方,戰力相當,這是處于均勢狀態;兵力不如對方,戰力也不如對方,這是處于劣勢狀態。
同時,面對三種狀態也都有相應的戰法,處于優勢狀態要圍而攻之,處于均勢要分而戰之,處于劣勢要逃而避之。
如果用矛盾論的觀點看,這三個種狀態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狀態,它會在一定條件下轉變,比如全局的優勢,可能在局部會出現均勢的狀態,或劣勢狀態。而且轉化的過程,也不是一下就從優勢變成了劣勢,也不會一下從劣勢變成優勢,一定有個過程,就是經歷均勢這個階段。
任何組織的發展,這三段論,都可以作為參考,不同量變的狀態所要采取的策略不同,每個階段質變的臨界點亦不同,這考驗的是決策者操盤節奏與手感。
《論持久戰》中提出了“三段論”之后,針對敗亡論再次抬出經濟力、武器力必須要超過日本才能實現的觀點進行了駁斥。
這是典型的“唯武器論”的機械戰爭觀點,今天持有這個觀點的人也大有人在,物質力量只是力量構成的一個部分,不能說不重要,但如果僅僅關注物質條件,而忽略了人的因素,則容易產生敗亡論。
美國企圖用思想意識控制世界的過程中,“唯武器論”的觀點也是他們倡導的一種論調,這樣可以讓它們實現“不戰而屈”的效果。
文中認為,速勝論不懂戰爭是力量的競賽這個規律,在雙方力量沒有發生改變之前就舉行戰略決戰,就想提前到達解放之路,這是沒有根據的。
針對這兩種觀點的再駁斥,均體現了力量這個戰爭原理,今天我們從《孫子兵法》角度體悟一下。
戰爭是力量消耗與恢復的競爭,力量包含了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孫子兵法“道天地將法”這五個力量的基礎要素,道是典型的精神力量,它體系的是組織的發動力、動員力,實現“令民與上同意”的凝聚力,這是士氣的基礎;法是典型的物質力量,將人與物質組織起來的方式。
由此,我們可把力量分為三種,一種是把可控的資源組織起來,二是把人組織起來,三是實現人與物的協調狀態。
這三種要素構成的力量,會在一定條件下變化,一般而言,也會有三種變化,一是力量自身的變化,通過改進工具,或者提高人的素質,可實現自身力量的增強,尤其是通過訓練使人與工具更協調,可提高自身力量的變化。
二是針對敵人的力量變化,在力量對比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此消彼長的變化,如孫子兵法兵勢所言,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你治對方就亂,你勇對方就怯,你強對方就弱,這是戰場上催動勢能后的一種力量變化。
另外,在雙方消耗過程中,力量變化如《論持久戰》中所講,會隨著階段變化,到了我方戰略反攻、日方戰略退卻階段,無論其物質力量,還是精神力量都會變弱。
三是力量在時空中的變化,這是戰術上的體現,盡管總體實力我們比較弱,但我們可以在局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或空間上集中兵力對敵人進行重點打擊,以小勝積累大勝。
這是《論持久戰》的重要內容,面對中國這個超長的戰略縱深,又是彼強我弱的一種戰略態勢,必然出現一種復雜的戰爭格局,文中講是內線與外線、有后方與無后方、包圍與反包圍、大塊與小塊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的態勢。
這樣復雜的戰場形勢,需要抗戰的各個部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基于自身所處的條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優化自己的戰術,在時間和空間上集中數倍于敵的兵力打殲滅戰。
當然,在力量的使用中,還要注意增強自身的力量,可以通過內部自強和借助外力兩種方式實現。
文中說,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于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
就是說,有正確的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動。
之前的論述,側重于講為什么持久,為什么最終的勝利屬于中國,為什么其他結論不正確,接下來開始討論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關于怎么做的首要問題就是理論正確的問題,我們必須先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再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如此才能做得好。
在“能動性在戰爭中”這一節,強調了正確理論在能動性中的作用,任何事情,不發揮能動性顯然做不好,或只是空想,但做又必須有符合客觀現實的理論和思想作為指導,否則也是瞎做。
創業十幾年,服務過上百個企業,對這點有深刻的感受,每個快速成長的企業都找到了正確的理論和思想,整天跟著熱點概念跑的企業一定還沒有落地,處于漁獵的生存狀態,尚未找到自己的根據地。
最典型的當屬咨詢公司,一個沒有自己理論的咨詢公司多還未擺脫生存問題,尤其是跟著市場流行思想走的咨詢公司自身發展也是問題。
這點我自己的感受很深,公司從2015開始放棄主流的營銷思想,轉向以《孫子兵法》為主線的服務體系,雖然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但最終讓公司走向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之所以選擇《孫子兵法》,是因為發現了其系統【力量使用】的操作思想,發現了各篇的思想、方法、工具和模型,也構建起了戰術和謀勢體系,而且這套操作體系與企業經營同頻,完全可以嫁接上。
美國有本《火線上的適應》的書,作者是位美軍退役的中將,他講了三個要點,第一個是理論,第二個是技術,第三個是領導力。
用很多戰例來論證理論在戰爭中的作用,比如越戰的失敗讓美軍從“作戰理論”中將針對戰領區的操作思想去掉,導致伊拉克戰爭后期無法展開工作,前期因為策略失誤,導致重大損失,而后又經過自下而上的經過研討編撰了針對占領區的小冊子,以指導軍隊行動。
我們之所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獲得勝利,與正確理論指導有很大關系,包括后續發展中不斷取得矚目的成果,也是基于我們有正確的思想。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矛盾的普遍性,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都為實現某個政治目的而進行戰爭。
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
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堅持抗戰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以此來做政治動員,發動民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抗日力量。
從動員角度,一方面要讓大家知道為什么打仗,打仗跟他們有什么關系,如此方能造成抗日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協力;另一方面還要有一個說明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即一個政策綱領,當時的綱領是《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抗戰建國綱領》。
從這個角度看,《孫子兵法》中“五事”中的“道”講的就這事,它是“令民與上同意”的關鍵,形成上下一致的核心,這是軍隊的精神力量。
任何一個組織都需要動員大家齊心一致,但必須讓他們清楚為什么努力工作,以及努力的意義,因此,這里不能僅僅有目的性的,口號上的東西,也不能都是畫餅,更重要的是要有政策,有綱領,有具體的利益。
所以,就團隊力量構成而言,“道”與“利”兩個因素必不可少,離開哪個都可能導致團隊分崩離析。
這些是動員的內核,宣傳工作也必須跟上,利用各個群體熟悉、喜歡的形式進行宣傳,讓大家都熟悉,能背誦、傳誦,與他們生活實際相關聯,最終把大家都團結起來。
企業團隊的動員也是如此,要將企業精神、文化宣傳下去,貫徹下去,就需要組織各種活動,尤其是讓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活動、儀式,使其清楚這些精神不是說說的,是認真做的。
很多老板餅可以畫得很美好,但到分錢、分利益的時候就打折扣,如此企業精神也就沒了,誰還愿意“將士用命”呢?
在做戰爭政治動員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戰爭這個矛盾的特殊性,它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是為實現實現政治目的掃清障礙的特殊行動,日本為了組織中國的進步發動侵略戰爭,中國抗戰也是為了掃清阻礙我們進步的障礙。
針對不同的目的,其方法、戰略戰術也不一樣,就像《孫子兵法》所倡導的,要基于自身的經濟、技術、武器裝備資源(作戰、謀攻篇),結合地形、天時(地形、九地、火攻)情況制定具體的戰略戰術(軍形、兵勢、軍爭、九變、虛實),而不能機械的照搬某些成功的戰例。
今天很多老板都被曾國藩的“扎硬寨,打呆仗”而成功消滅太平天國的方式“道德綁架”,說什么要做基礎的事,練基本功,慢就是快之類的雞湯。
實際上,曾公這個作戰方式與他的性格、思想沒有關系,完全是戰場需求,完全基于當時雙方的所使用先進的洋槍洋炮的客觀條件所致,因為太平天國以宗教主導,他們跟洋人的關系很好,購買了先進的武器,如果湘軍不用這種方式,不就成活靶子了么?
而到了民國時期,環境變了的湘軍,依然用這種“工程兵”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始終沒有形成戰斗力,紅軍與他們交過手,給他們的評價是戰斗力不咋地。
所以啊,老板必須清楚,做基礎的事,練基本功這些都是有條件的,是要結合環境與自身能力而言,不能一概而論。
正如孫子兵法的“地”與“道”說,始終要評估自己所處環境與能力的匹配性。
這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都要基于這個目的展開行動,文中指出,在整個抗戰中,每戰不論大小的勝利,力求解決一部分敵人的武裝,損傷敵人一部分人馬器物,把這些對敵人的消耗積累起來,成為大的勝利,達到最后驅敵出國,保衛祖國,建設新中國的目的。
這個目的,不僅指導我們的戰爭,也指導敵人的戰爭,他們也同樣會以此目標為根據在行動,它是一個相互對立的指導原則。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消滅敵人的軍隊和保存自己的軍隊這兩種企圖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它們相互影響,它們是同一意圖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但克先生更側重消滅敵人的軍隊,他認為,保存自己軍隊這一企圖具有消極的目的,能粉碎敵人的意圖,也容易導致單純的抵抗,這種抵抗最后只能延長軍事行動的時間以消耗敵人。
這個目的用在攻守上,進攻是消滅敵人的主要方式,防守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方式,但而進攻中本身又包含了防守的作用,防守中也必然有進攻的因素。
有人認為,《孫子兵法》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講的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但這里更多是中國傳統的“攻守兼備”思想,從孫子兵法這句話的理解看,先為不可勝,顯然是“必受敵而無敗”的奇正思想,牽制敵人的部分如果敗了,不僅保存不了自己,分出去能夠打破戰場平衡的奇兵也失去其價值和作用了。
以待敵之可勝,這個“待”可不僅僅是等待的意思,就像克勞塞維茨說,防守不能被動的抵抗一樣,防守中也要有進攻和主動之意。因此,很多人在“等待”上加以發揮“以待敵之可勝”的“待”,這里顯然不僅僅是等待敵人犯錯,等待戰機出現,也包含了誘導敵人犯錯,而且“先處戰地”也是等待敵人到來,這里的等待就是主動,是積極的進攻。
無論以攻為主導,還是以防御為主導,亦或是攻守兼備,其根本目標都是勝利,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說,消滅敵人軍隊的企圖是戰爭的長子。
論持久戰中對消滅敵人做了解釋,是解除敵人的武裝,也就是所謂“剝奪敵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滅其肉體。
從這詮釋中,體現了東西方思想的差異,也體現了我黨在“道”層面的功力,優待俘虜的政策上,無論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般而言,戰略上的主動是彼我雙方實力決定的,而戰役、戰術上的主動則是指揮員決定的。
文中說,戰爭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的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是主觀指揮正確,敗者必由于主觀指揮錯誤。
我想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孫子兵法》的原因,要想戰場上打勝仗,必須學會正確指揮,而《孫子兵法》就是一套完整的教我們正確指揮的兵書,而非戰爭原則原理之書。
說到掌握主動權,《孫子兵法》在虛實篇專講這事,李世民說,我讀兵書孫子十三篇是最好的,而這十三篇中虛實篇又是最好的。
這位善戰之君,一下子抓到了要害。行動自由是主動權的典型體現,也是打勝仗的前提。
如何主動?
文中給出持久的方針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人之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我應該是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術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這個方針充分運用了矛盾思維,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總結一下就是與敵人擰著來,這是掌握主動的重要手段。
其核心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量不同,采取的措施就不同,你越是應對對方的策略,越容易陷入被動。
孫子兵法要求我們“致人而不致于人”,要調動對方,而不被對方調動,才能掌握戰場主動權。
敵強我弱,戰略上被動防御,就要創造局部上的主動進攻,否則,防御就意味著消極抵抗。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始終強調防御帶有消極因素,大概也是為了提醒指揮員避免陷入消極思維中,爭取主動。
可見,爭取主動權不是優勢一方的專利,弱勢一方也要爭取主動,戰略上無法主動,就在戰役上創造優勢和主動,中外歷史都告訴我們強大不一定不打敗仗,弱小也能打勝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文中列舉了不少例子,比如城濮之戰、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拿破侖的多數戰役都是以少擊眾。
從這些思想中我們發現,沒有絕對的以少勝多,也沒有絕對的以多勝少,弱者的選項不是消極抵抗和被動投降,強者的選項也不是必勝,無論資源眾寡、力量強弱,要善于把手里的牌打好,把現有資源發揮到極致。
正如《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識眾寡之用,眾有眾的戰法,寡有寡的打法,孫子十三篇提供了基于現有資源設計戰法的系統方法和工具,具體可參考我的《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靈活性是具體實現主動性于作戰中的東西,簡言之,就是靈活的使用兵力,使用資源,基于戰場形勢組合使用分散與集中、分進與合擊、進攻與防御、突擊與鉗制、包圍與迂回、前進與后退這些戰術動作。
文中提供靈活用兵的三個要點,即時機、地點、部隊三個關節。時機的選擇不能早也不能晚,打早了,過早暴露自己給敵人有了預防條件,打晚了敵人集中了變成了硬骨頭;地點是選突擊點的問題,左翼是敵之弱點容易勝,右翼是敵之優勢,就會碰釘子;部隊的問題,擇部隊而分配任務,要把握每支隊伍的優勢,完成他們擅長的任務。
靈活性在《孫子兵法》中體現在“權變”上,始計篇講“八權”,要因敵而動,兵勢篇奇正相生,要通過戰術變化而創造“機”,虛實篇講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軍爭篇講分合為變,九變篇講因的智慧。
就是說,善戰者,要能基于客觀情況,審時度勢,正確判斷敵勢、我勢、地勢而采取及時和恰當的處置方法。
其實,兵法之用也在于靈活性,鄭友賢注孫子兵法時說,兵法之傳在于常,兵法之用在于變,常者,法也,用者,勢也。
孫子兵法六千字是常法,是一整套基于地勢、敵勢、我勢設計戰術的方法、工具和模型,而其用則是按照其判斷戰場形勢的方法準確判斷形勢,按照其排兵布陣之法正確以“地”為抓手布陣,按照造勢用勢之法奇正相生、分合為變創造效應,調動對方,在敵之戰略重心上集中優勢兵力。
計劃性是現實主動的保障,盡管戰場具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但我們要將確定性的內容準備好,以應對戰場上的不確定性。
因此,要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將各種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都想到,并做好各種預案,這正是《孫子兵法》始計篇的內容,上半部分評估戰斗力情況(五事為戰斗力要素,七計為戰斗力生成模式),下半部講計算,以“四詭八權”為參數,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為標準列出各種可能性。
基于抗日持久戰的總方針,即戰略內線、戰略持久、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其作戰樣式就是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陣地戰會在局部存在但只是為配合運動戰消耗敵人或爭取時間而實施。
文中也強調了三種作戰樣式在不同階段地位的變化,第一階段敵人的戰略進攻階段,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第二階段戰略相持,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第三階段戰略反攻,以運動戰為主。
作戰樣式的選擇要基于戰場形勢來決定,而抗日戰爭的整體形勢決定了我們要采取持久的消耗戰,將日本的人力、財力皆消耗掉,使之優勢變劣勢。
盡管《孫子兵法》也說,要因糧于敵,就是在敵占區就地解決消耗問題,補充裝備、糧食、人員等,日軍在抗日戰爭期間也確實采取了這樣的策略,但到相持階段,化整為零的游擊戰,以及極大的戰略縱深,使其不得不分兵,其消耗遠大于補充。
因此,有人講《孫子兵法》是一部善用杠桿的兵書,所謂杠桿就是“取用于國,因糧于敵”,通過打勝仗在敵國解決消耗補充問題,但這涉及到一個占領區采取策略的問題,美軍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都在占領區的關系處理上出現問題,導致其失敗,《孫臏兵法》的“五恭五暴”倒是闡述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有個矛盾必須解決,就是速決與持久的關系,小國可以速決,大國戰略縱深長,則難以速決,持久就意味著失敗,前文說,大國是不可戰勝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杠桿,各個領域用杠桿都有極高的難度,不是一般智慧能駕馭得了的,讀《孫子兵法》先學會打勝仗才是第一位的。
文中也強調了避免與日軍決戰,這是針對日軍企圖速決而言的,我們針對他們的速決是有把握的戰役就快速解決它,消耗它,沒把握的戰役就避開它,總之就不在整體上與之決戰。
可見,從“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幾個部分,其核心就一個,各種方式消耗敵人。
這是抓住的戰爭的本質——消耗,消耗的對象不僅有物質、財力,還有人,打殲滅戰的核心也是消耗。
日本之所以侵略中國,不是它有多強大,而是它看到了當時的中國民眾處于一個無組織的狀態。
任何一個被組織起來的國家都是強大的!
而將民眾組織起來的核心在政策,針對官兵與民眾的政策,士兵是軍隊的基礎,民眾是經濟基礎、財政基礎。
因此,抗日戰爭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這個原則的落實,要從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尊重那些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俘虜的人格做起。
這是根本態度。很多人搞不好官兵關系、軍民關系,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根本態度或根本宗旨的問題。
記得《大學》中有句話說“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強調的就是,你的心若在,就一定可以做成。
所以,論持久戰最后的結論是,中國抗戰的勝利,雖然有很多條件,但核心條件是中國人民的大聯合。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團隊的凝聚力是戰斗力的根本,《孫子兵法》強調“道”,強調“上下同欲”,強調“修道保法”,其重心就是將個體組織起來。
到這里,論持久戰學習完了,《毛選》的經典“三論”(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也全部學習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