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看到的是一張非常普通的2023年日歷,它包含兩套日期記載系統,一個是公歷(陽歷),一個是農歷。
不難發現,農歷的日期記載不太顯眼,這是因為現在中國的主歷法是公歷(陽歷),而農歷只是作為一個副歷法存在。
然而,整個日歷中除了那些較大的關于日期記載的阿拉伯數字之外,其它所有內容都來自農歷,包含節氣,屬于什么年,以及每一天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等民俗習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農歷,為什么它能夠包含這么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是否科學,以及它為什么只是作為副歷呢。
很多人把農歷當作陰歷,但其實農歷并不是陰歷,它是陰陽合歷。
人類使用的歷法一般情況下只有三種,陰歷,陽歷,以及陰陽合歷。
陰歷的制歷原理就是月亮的圓缺周期,陽歷則是地球的公轉周期,陰陽合歷自然就是把兩個結合在一起。
在肉眼探索自然的年代,月相變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觀測的,所以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古文明最早推行的歷法,都是陰歷。
古時候的中國人,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稱作朔日,定為初一,而月亮最大最圓的那天稱為望日,定為十五。
一個朔望周期要么是29天,要么是30天,但是你可能還記得,月球的公轉周期只有27.32天,怎么圓缺周期會多出兩三天呢。
這個其實和地球的公轉有關系,因為地球公轉,地球相對太陽的位置一直在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在地球上看到月球的運行周期其實有29.5天。
雖然月球的朔望周期不是整數,但是通過一個周期多一天,另一個周期少一天,兩個周期就可以完美協調。
所以用陰歷記錄日期是完全沒問題的,不記得日期的時候抬頭看看月相就好了,但是它無法反饋四季變化,這對于需要農耕的文明來說就不夠用了。
現在我們知道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活動周期造成的,但古人不知道,他們只能通過觀測大自然的周期性變化來確定,這便是最早的陽歷。
在古希臘,人們通過尼羅河的水位周期性變化,根據泛濫、退水和枯水,把陰歷分成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季節。
古代中國人則更加高明,我們最早是通過星象變化確定了四季,這樣測量的結果精度明顯會更高。
他們主要觀察的就是北斗七星,因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北斗七星在一天的不同時刻,以及一年的同一時刻所在的位置和亮度都會有所不同。古人根據初昏時,北斗七星斗柄朝向確定了四季
到了這里,我們日期中年、月、日的概念就都已經出現了,四季變化的一個周期就是后來的年,而月亮圓缺周期就是后來的月,天黑天亮便是日。
我們前面提到過現在的農歷相當于是陽歷的副歷,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歷法中,陽歷基本都是作為陰歷的副歷在使用的,只是它不叫陽歷,而是叫節氣。
現在我們都知道一年有24個節氣,農歷的每個月都有兩個節氣,本質就是在陰歷中提示節氣,和現在我們日歷本上陽歷日期提示農歷日期基本一樣。
節氣反應的就是四季變化,其目的是指導農耕,我們前面提到過,記錄四季變化的本質就是陽歷。
雖然最早的節氣并不是直接根據地球公轉確定的,但是它所反饋出來的信息就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
二十四節氣肯定不是同時確定的,最初它只有兩個節氣,冬至和夏至,因為這兩個節氣是最好觀察到的,只要在地面立一個桿,看它的影子變化情況就可以了。
當一年中桿子的影子最長時,就說明是冬至了,最短就是夏至,有了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再對半分一下就好了。
為了更加方便指導農耕,隨著時間推移,其它節氣也相繼出現,第一次囊括二十四節氣的歷法是西漢時期的太初歷,這便是最早的農歷,它既能體現陽歷的內容,也體現了陰歷的內容,所以從農歷誕生開始,它就是陰陽合歷。
不知道你發現問題了沒有,陰歷一個周期要么29天,要么30天,而陽歷或者地球公轉一個周期有365.242天,兩個怎么弄都無法整除,這樣隨著時間推移的話,肯定會出現冬夏倒置。
古代制作歷法的人,其實在長期觀察中也發現了這一點,歷法日期和觀測現象隨著時間推移就會越來越不一致,為了讓兩者保持一致,從古至今使用的都是置閏法,通俗地說就是把日期給人為的加上,或者減掉。
對于農歷來說,陰歷部分一年是12個月,大小月穿插,一年下來總共有354天,比實際陽歷差了10.242,所以每隔兩三年就要來個閏月,來把少掉的日期給加上,讓冬天還是冬天。
至于閏哪一年的哪一個月,其實現在也是有國家標準的,就是“定冬至無中氣置閏法”。
正常情況下一個農歷月有兩個節氣,月中之后的那個節氣就是中氣。
簡單地說,當兩個冬至之間有超過12個完整農歷月的時候,這一年就是閏年。
在閏年,肯定至少有一個月是沒有中氣的,因為兩個冬至之間總共就跨越了11個中氣,那么沒中氣的這個月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月,它就稱作閏月,而它的名稱是根據它前一個月來定的。
比如今年是閏二月,那么就是2月之后的這個月沒有中氣,它是閏月,而名字沿用前一個月,就叫作閏二月。
我們可以看下:本該屬于閏二月的中氣谷雨,到了3月初一去了。
有了置閏法則之后,其實即便古人不是直接觀察到地球的公轉周期,但是他們得到的一年的平均時長和地球公轉周期已經高度重合了。
從周朝開始,我們的歷法就是采用平年12個朔望月,閏年13個,大月30天,小月29天,只要當時的置閏規則合理的,那么800的年周朝歷史里,其歷法總天數和800個恒星年的總天數誤差不會超過0.2天。
當然,古人的觀察手段比較粗糙,置閏規則很難不離譜,但他們也可以經常調整,保證不出現冬夏倒置,這樣短時間內誤差都不會太大。
好了,到了這里,我們應該已經了解到農歷的一些基本規則設定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回答前面拋出的問題,農歷提示的那些信息到底有沒有依據。
這就要說到農歷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了,循環。
農歷指導農耕,或者說它的強大部分,現在來看確實是沒多少意義了,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氣候差異巨大,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最多只適用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并不能代表全國,而且我們現在的氣象觀測比古代是更加先進了,不太需要依托農歷。
這可能是農歷現在被當做副歷的原因之一,當然更重要原因是,使用公歷更方便和國際接軌。
但無論如何,農歷絕對是世界上從古至今,最美,最講究的歷法,其中的循環對稱,陰陽協調,對周圍事物的反饋,沒有一部歷法是這么全的。
從古至今,農歷沿用的都是古老的干支紀年法,相傳這種紀年規則可能在夏朝的時候就出現了,古人通過星象觀察,總結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至于具體怎么得到的,以后有機會我們再專門出一期。
天干和地支各自都有一半是陰,一半是陽,在干支紀年法中,天干和地支兩兩組合,但是必須陰配陰,陽配陽使用,所以總共得到60個組合,就像這樣(下圖),這就是六十一甲子的由來。
在古人的思維中,日期就像是現在的數學中縫9進10一樣,縫30日進入月,縫12月進入年,而年的更大單位就是甲子,60年等于一甲子。
但是甲子之后就沒有更大單位了,進入循環。
所以,在農歷中其實是沒有2023年這樣的概念,無論是哪一年,它都是取自六十甲子中的一個,比如今年就是癸卯年。
另外,2023年是兔年,這樣的說法也不對,生肖是搭建在六十甲子上的,因此正確的說法是癸卯兔年,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今年1月1日到1月22日出生的話,他不屬兔,屬虎。
其實,也正是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賦予了農歷上“宜避”的意義,因為循環在古人眼里意味著周遭事物的再現,此時此刻,在過去都應該曾發生過。
不過,這種添加了“宜避”信息的一般都是被稱作黃歷,它是在農歷基礎上發展來的,以前大部分人家里掛的都是這個日歷本。
簡單總結一下,農歷的全,是它包含了周遭一切的循環規律,晝夜的變更,月相的切換,四季的變化,以及更長周期的星象變化,地球歷史上沒有一部歷法是這樣去設置的。
我們現在主要使用的陽歷,它其實只包含了地球公轉周期變化,也就是四季變化,它連月的概念其實都沒有,所以陽歷的日期和月亮圓缺沒有半毛錢關系,陽歷可以是10個月,也可以是13個月,只是因為一些歷史文化淵源,導致它正好是12個月而已。
如果要問記錄月球的運動是否有意義,那答案是肯定的,它影響地球生命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出現在歷法里,應該是比較合理的,所以我一直認為農歷應該被重視起來。
至于其它星辰的周期變化對地球影響與否,不好說,但是能把這些記錄下來,真的是太偉大了。
農歷的美不必多說,就光二十四節氣就承載了數不清的詩詞歌賦,這些詩詞歌賦早已讓節氣超出它本身的作用。
另外,循環對稱和陰陽協調,讓整部歷法就像一件最珍貴的藝術品一樣完美無瑕,中國人真的骨子里就是追求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