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鸚鵡
為什么有些鳥能夠模仿復雜的人類語言,而其它的鳥只是唧唧喳喳的叫著?
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鸚鵡對于外來聲音的學習和模仿能力是來自于它的一個獨特大腦區域。在這個區域中有一對嵌套聲樂學習中心,這可能是鸚鵡擁有精準模仿聲音能力的關鍵。
這項研究由來自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神經生物學家主導,研究人員分析檢測了包括虎皮鸚鵡、澳洲鸚鵡、多情鸚鵡、金剛鸚鵡以及食肉鸚鵡在內的各種各樣的鸚鵡物種的聲樂學習能力的大腦組織。然后,他們把鸚鵡的大腦結構與其它鳥類如夜鶯和蜂鳥的大腦相比較,雖然夜鶯和蜂鳥等鳥類能表現出一些聲樂學習的跡象,但其程度遠不如鸚鵡。
鸚鵡的大腦結構
鸚鵡的大腦中有兩個結構(見上圖)專門負責聲樂學習和模仿,分別被稱為“心(core)”和“殼(shell)”,后者在鳥類大腦中占主要部分并且是能夠模仿人類語言的區域。
“鸚鵡的每個聲樂學習中心有一個心和殼,并且有兩片這種區域,” 該研究的合著者、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副教授Erich Jarvis在一篇通訊稿上解釋道。
研究小組推測鸚鵡模仿聲音的能力是來自大腦中的這種雙重區域。
原產于新西蘭的食肉鸚鵡是一種相對古老的鸚鵡物種,它也有一個粗糙的殼層結構,這表明鸚鵡聲音模仿能力可以追溯到至少2900萬年前。
謝謝關注怪羅公眾號(id:guailuo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