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糖尿病概覽》中的數據,現在中國的糖尿病患者總數在世界排名第一,已經超過了1.1億人。過高的血糖,會造成人體心血管、腎臟、神經等多系統的損傷,導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嚴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要嚴格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人體腸道是一個吸收器官,只負責吸收每天攝入的營養物質。但實際上,腸道也是一個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出胰高糖素樣肽-1(GLP-1)、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肽(GIP)等腸肽激素,可以抑制胃的排空,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對血糖產生調節作用,這個作用也被稱為“腸促胰素效應”。
這個作用,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被科學家發現了。在人體進食之后,血糖升高就會促使胰島素的分泌,降低血糖。但是口服葡萄糖對胰島素分泌的促進作用,要明顯高于靜脈注射的葡萄糖。也就證明了,食物對腸道的刺激,可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
在《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中,有一種簡單的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叫做“餐前負荷法”。具體方法就是在飯前半小時,先吃一些食物來誘導小腸釋放腸肽,以減緩胃的排空,提高胰島素水平,這樣在正式吃飯的時候,身體對血糖的控制就更加得心應手,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在吃飯之前的半小時,先吃一點食物“墊肚子”,就可以降低正式吃飯時的血糖水平了。先吃的食物要選擇以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等不升高血糖水平的食物。比如一小塊瘦肉,一小把堅果、或是蔬菜沙拉、一杯無糖的牛奶或是豆漿等食物都可以達到同樣的降糖作用。
“餐前負荷法”源于歐洲十幾年的營養治療臨床實踐,可以使消化系統提前進入工作狀態,讓身體提前分泌胰島素。但是這種方式只適用于胰島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說,對通過口服降糖藥可以控制血糖的糖尿病人才有效果。也可以用于糖耐量異常,處于糖尿病前期者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需要注意的是,“餐前負荷法”只是讓餐后血糖控制得更加平穩,不能完全代替降糖藥物的作用,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仍然需要按醫囑服藥。而對于胰島功能完全喪失的1型糖尿病人,并不能對腸肽的刺激產生反應,所以“餐前負荷法”沒有效果。
“餐前負荷法”可以讓餐后血糖更平穩,但并不是要增加進食總量。而是把正餐所需要吃的食物,拿出一部分提前半小時吃。所以要注意提前吃了負荷食物后,在餐時要減少相應的食物分量。而且餐前吃的食物要選擇低熱量的,非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
此種方法可以抑制胃的排空,在進餐時增加飽腹感,所以長期堅持,總攝食量會趨向減少,使體重減輕。糖尿病人在控制飲食的同時,還要保證營養均衡。建議主食最好選擇全谷類的粗糧,占每天攝入能量的一半左右,副食作為另一半的攝入能量,以3份的新鮮蔬菜配1份肉類食物的比例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