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趁火打劫”,意思是趁緊張危急的時候,侵犯別人的利益。而古代的游牧民族,非常喜歡干這樣的事。比如西晉八王之亂時,就發生了五胡亂華之事。五代十國時,契丹國王又趁石敬瑭與后唐鬧矛盾,奪取了燕云十六州。再往近點說,滿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也是撿了明王朝與李自成的闖軍開戰的便宜。很多人發出疑問:“三國時亂成一鍋粥,為何沒有發生外族入侵之事呢?”爆史君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游牧民族惦記中原的土地和財產也不是一天兩天。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他們缺吃少穿,在困難時期只能靠侵略中原緩解危機。比如秦國的老對手義渠,就曾讓幾代秦王坐臥不安。直到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才滅掉義渠,將其領土并入秦國境內。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原后,為了防備匈奴南下,還特地修建了萬里長城。
義渠
秦朝滅亡后,草根皇帝劉邦建立了漢朝。但他同樣在匈奴手中吃了癟,被圍在白帝城,險些喪命于此。此后,漢朝為了和平便有了“和親”的慣例。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決定打破這一慣例,好好教匈奴做人。漢武帝先后派出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遠征匈奴,將匈奴打得北遁、西逃,再不敢對漢朝放肆。
匈奴
有了漢武帝立的flag,漢朝之后的歷代皇帝都以驅逐匈奴、防備外族入侵為己任,所以在漢朝末年,周邊勢力強大的異族已被清理得差不多。但漢朝當時已經孱弱不堪,軍閥混戰,一些游牧民族再次滋生了野心,想從中分一杯羹。而烏桓便是其中的代表。
烏桓原是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語言與鮮卑相同。匈奴滅掉東胡后,烏桓這一支逃到烏桓山,便以此為號。漢軍大破匈奴后,烏桓臣服了漢朝,接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但隨著漢朝的沒落,烏桓也生出了反叛之心。
三國勢力圖
當時統治中國北方的是曹操,所以防備烏桓等游牧民族南下的重任也落在了曹操身上。曹操曾親自率軍北征烏桓,打得這些部落潰不成軍。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曹魏還派了一位名將鎮守北疆,他就是田豫。田豫曾隨曹操北征代郡,后來常年鎮守北疆。因烏桓王骨進對曹魏官府不敬,他直接帶著百人闖進烏桓王的大本營,斬其頭顱,威震北疆。從此,烏桓不敢再對中原生出覬覦之心。
三大霸主
而在西南方向的川蜀之地,則有劉備坐鎮。劉備的蜀漢同樣人才濟濟,不僅有諸葛亮這樣智計卓絕的文臣,而且還有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在鎮守邊疆方面,有兩人立下大功。
七擒孟獲
第一人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當年他為了北伐,率先解決了南中地區的孟獲,“七擒孟獲”更是成了小說《三國演義》的重點章節。第二人是馬超。馬超本就出身西北軍閥家庭,投靠劉備后,被劉備任命為涼州牧。由于他在西涼一帶影響力巨大,所以幾乎沒有外族敢來此地撒野。因此,劉備的地盤也沒有異族敢騷擾。
孫權
至于南方的孫權,他們對于山越的控制也毫不松懈,因為山越的態度嚴重影響和牽制了孫吳對魏、蜀的軍事、外交戰略。孫權屢次派兵攻打山越,從他們部落中掠奪和招撫山越人口,以補充兵源 、戶口。經過長達38年之久的征戰,孫吳才搞定了山越等族的武裝叛亂。也正是因為魏、蜀、吳三國的積極防御,才沒有發生外族入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