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慶十四年(公元1089年)春,山東即墨男子李泰清趕赴京城督察院告御狀,為自己的侄兒李毓昌喊冤。據李泰清所說,他的侄兒李毓昌在山陽查賑時,突然死亡。當地官員聲稱他是自縊而死,但侄媳卻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血衣和山陽地方官冒賑的稟帖殘稿。嘉慶皇帝早就想整治官場的腐敗風氣,便從此案入手,向一個個貪官伸出了刀子。
李毓昌的背景并不復雜,山東即墨閣里村人,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孝親敬長、品行端正,聞名鄉里。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23歲的李毓昌考中恩科舉人,嘉慶十三年(公元1088年)又中戊辰科進士。
按照清朝的管制,考中進士并非立馬就會被安排官職,需要到某地候缺。當地方出現空缺時,新中的進士才能有機會上崗。而李毓昌就被安排到江蘇撫署候缺,江蘇省府又安排他當了一個候補知縣。當年恰逢淮安遭災,清廷發放賑銀救濟災民。山陽知縣王伸漢利用這個機會大撈特撈,導致餓死了很多百姓。
按照慣例,朝廷需要派人前去監督這筆賑災銀的使用。于是包括李毓昌在內的10名官吏被抽調到山陽查賑。王伸漢貪污了大筆賑災銀,肯定經不起查,便拿出一部分來賄賂這些朝廷的欽差。其他人都是官場老油條,知道這是官場的潛規則,只要吃相不是太難看,他們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但李毓昌剛入官場,不懂這些套路,也一心為民辦事,便認認真真地查賑。他被分配四鄉的查賑事宜,從九月到任后,就帶人挨家挨戶地查看受災情況,賑銀是否發放到位。當地百姓都稱他為“李青天”,甚至還有稱他是“再生父母”的。而經過這段時間的摸查訪問,李毓昌也掌握了王伸漢貪贓枉法、克扣賑銀的證據,將其一一記錄在冊,準備上稟淮安知府。
但當地官吏早已被王伸漢拉攏,王伸漢很快便知道了他的動作。王伸漢找到李毓昌,將他誆回縣衙,私設酒宴款待李毓昌。酒席上,王伸漢拿出一筆錢擺在李毓昌的面前,并威逼道:“李老弟啊,你剛進官場,還不知道這做官的訣竅。你每天不辭辛苦地去那老百姓家里訪問,天寒地凍,過于勞累,不也只是為了那青天的虛名罷了!但你卻失掉了真正的實惠。這可不是為官之道啊!李老弟,老哥勸你還是三思啊!”
面對王伸漢的威逼利誘,李毓昌沒有妥協,而是義正嚴詞地告訴他:“為官之道貴在清廉,從饑民口中奪食物非父母官所為。對于克扣賑災銀這件事,你可以干。但請恕在下不敢同流合污!這件事我一定會向上稟告,以救生民于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說罷,李毓昌便拂袖而去。
對于油鹽不進的李毓昌,王伸漢早已下了殺心。不干掉他,他將此事捅出去,那被殺的就是自己。于是王伸漢買通了李毓昌手下的三個仆人,讓他們下毒到茶水中給李毓昌喝。李毓昌腹痛吐血,他們又用絲帶勒死了李毓昌。隨后,王伸漢與淮安知府合謀將此事偽造成上吊自縊,讓他含冤而死。
嘉慶十四年春,李毓昌的妻子在丈夫遺物中發現了血衣,以及寫有“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的稟貼殘稿,讓她對丈夫的死產生疑慮。后經開棺驗尸,發現李毓昌果然是被毒死的。李毓昌的妻子找到丈夫的叔叔李泰清,請他作主。李泰清奔赴京城告御狀,才揭開了此案的真相。
嘉慶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將參與謀害李毓昌的王伸漢、王轂、包祥、李祥、顧祥、馬連升,通通判處死刑。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被革職流放,其他涉案官吏和另外9名查賑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李毓昌案終于沉冤得雪。
為表彰李毓昌為朝廷做出的貢獻和犧牲,嘉慶帝追封李毓昌為知府,照知府例賜恤。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被封為武舉人。李毓昌無子,將其侄李希佐名下,加封李希佐為舉人,準他參加會試,傳承書香風氣。另外地方捐資一千兩,用作李毓昌遺孀供養繼子讀書和女兒出嫁的費用。地方再出一千兩,在李毓昌墓前修御制憫忠詩碑樓以褒其節,而憫忠詩的內容則有嘉慶皇帝提供。由此可見,嘉慶皇帝對于李毓昌的死著實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