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總結出許多經(jīng)驗,并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下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比如“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等等。但也有一些俗語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改變了本來的含義。如民間常說的“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坐地能吸土”,就被強行與女人的欲望聯(lián)系起來。但事實真是這樣么?其實并非如此。
所謂“三十如狼”,是指三十歲左右的男女,要像狼一樣有著明確的目標,敢于拼搏,敢于戰(zhàn)斗。他們不屈服于逆境,有著不認輸?shù)木瘢贿_目的不罷休。古人有言:“三十而立”,過了三十歲,就應該確立事業(yè)發(fā)展的方向,然后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這個人生階段,是人奮斗的黃金年齡段。褪去了年輕時的青澀,又不缺乏干事業(yè)的沖勁和執(zhí)著。同時,由于事業(yè)處于上升期,會面臨很多的競爭。所以這一階段的男女,要像狼一樣有“野心”,敢于出擊,一旦認定目標,就咬定它不松口。為自己和家人打拼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而“四十如虎”,則是指人到了這個年齡層,需要展示出自己的威嚴,在群體中有一定的威信,漸漸走向成熟。四十歲的人,無論在哪個群體中,都是團隊的中堅力量。他們不需要再像二三十歲的人一樣埋頭猛沖,只需要規(guī)劃好方向,帶領團隊繼續(xù)往前走即可。
這個年紀的人,大多都已是各行業(yè)和領域的管理者,他們需要收起狼的銳利和攻擊性,做到不怒自威。如林則徐青年時與同學們一起爬山,作的詩是“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誓爭天下第一。但四十歲的林則徐經(jīng)歷了官場的洗禮,風格變成了“虎伏深山聽風嘯,龍臥淺灘等海潮。”
他不再像年輕時一樣輕狂和孤傲,而是將原先的鋒芒收了起來,靜待機遇。一旦有了合適的機會,便可猛虎下山,蛟龍入海。所以四十歲左右年紀的人,要有自己的威嚴,處事不驚,如虎伏深山,以不變應萬變。
五十坐地能吸土,是指這個年齡段的人要學會寬容,變得像土一樣厚重。在古人的認知中,五十知天命,知道哪些是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他們也就不再強求。對于冒犯自己的人,他們的心態(tài)更加包容,不會像年輕人一樣睚眥必報,而是給對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除此之外,五十坐地能吸土,還指這個年齡段的人,應具備資源整合的能力。古人的壽命并不長,五十多歲已經(jīng)算是家族中的長輩。他們需要運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和人脈,整合手里的資源,為家族后輩的發(fā)展做打算。
比如當?shù)氐囊恍┼l(xiāng)紳,他們到了這個年紀,通常就會利用與官府的關系,為族中的后輩謀個差事。或是在平時修橋鋪路,在災年賑災施粥,在鄉(xiāng)里做善事,為家族積攢口碑。而這些有形無形的資源,都會助推自己的家族在之后的發(fā)展中更上一層樓。所以五十要坐地能吸土,具備整合資源的能力。
大家之前是如何理解“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坐地能吸土”的呢?文中的解釋是否與你的想法相一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