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中指出:“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其實不只是諸侯、士大夫,對于普通百姓和士兵而言,同樣追求公平。如果在分配財富的過程中做不到公平,便會讓人心生不滿,從而帶來更大的危機。而爆史君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故事,便是將軍陣前分肉忘了車夫,而造成了戰爭的慘敗。
宋昭公九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無道,所以宋國百姓都不親附他。當時恰逢宋國境內發生災荒,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鮑便出手相助。不僅禮待吏民,而且還將糧食施舍給百姓,以此來拉攏人心。在得到部分百姓的支持后,公子鮑便尋求王室中人的支持。
公子鮑長得很帥,他的嫡祖母王姬便想和他私通。公子鮑不愿意,王姬便以讓國人支持他為條件來誘惑他。公子鮑屈從后,王姬便以公子鮑的名義在國人間廣施恩惠,同時在大夫華元的推薦下,讓公子鮑擔任了右師。而國人也因為王姬的關系,更加支持公子鮑。后來宋昭公外出打獵,王姬便乘機發動政變,弒殺了宋昭公,擁立公子鮑即位,即宋文公。
宋文公四年春,鄭國公子歸生奉楚國的命令,率軍攻打宋國。宋文公便派華元、樂呂帶兵抵御。在與鄭軍開戰前,華元殺羊犒賞全軍,以此來激勵士氣。結果在分羊肉的過程中,華元卻忘了給自己的車夫分羊肉。眾人提醒他,華元不屑地說:“他一個車夫而已,不吃也沒什么。重要的是將士們吃好喝好,明天給我牟足了勁揍鄭軍?!?/p>
華元沒吃上肉還受了一肚子氣,心中自然不爽,所以便琢磨著怎么報復一下這個沒良心的主帥。于是在第二天開戰時,車夫駕著車,在眾目睽睽下駛往了鄭營。華元一開始沒注意,但發現車夫行駛的路線不太對后,便著急忙慌地問車夫:“你這是要把我帶到哪里去?”車夫臉上露出
于是,鄭軍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對方的統帥,而起因只是一塊小小的羊肉。從此,便誕生了一個成語,即“各自為政”,喻意“做事不顧全大局,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而宋軍因為失去了主帥,群龍無首,被鄭軍輕松擊敗。之后,宋文公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馬從鄭國贖回華元。
而華元也挺機靈,宋國的戰車和良馬還沒送到鄭國,他便自行逃回了宋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能得出一個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公允,一旦處事不公,必定會招致禍患。一些人一些事看起來微不足道,關鍵時刻便可能逆風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