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詩經》中的這首戰(zhàn)歌,在反映了先秦人民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外,也表達了軍中將士與君王上下一心,共御外敵的情感。而將士們之所以肯這樣賣命,就是因為君王將他們當作了生死兄弟,患難之交。可見,征戰(zhàn)沙場的將軍,要想讓士兵在戰(zhàn)場上如臂使指,必須要贏得將士們的心。但聞名天下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皇帝賞賜了十車肉,他卻放臭了也不肯給士兵吃。這又是為何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霍去病
霍去病的出身并不光彩,是他的父親霍仲孺與皇后衛(wèi)子夫的姐姐衛(wèi)少兒私通后所生的私生子。在成為驃騎將軍前,霍去病并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憑借與皇后衛(wèi)子夫的關系,霍去病當上了漢武帝的近臣侍中,躋身上流社會。而這段經歷,也成為太史公司馬遷鄙視霍去病的根源。
霍去病
西漢元朔六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票姚校尉,正式跟隨舅舅衛(wèi)青從軍。他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19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將軍,指揮兩次河西大戰(zhàn),殲滅和招降匈奴數(shù)十萬人,徹底控制了河西地區(qū),也為日后開辟絲綢之路打下基礎。
霍去病
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zhàn)中,霍去病率軍殲滅匈奴左部主力七萬人,封狼居胥。軍功甚至超過了他的舅舅衛(wèi)青,被漢武帝拜為大司馬,與衛(wèi)青同掌軍政。衛(wèi)青的很多老友和門客都離開衛(wèi)青,轉投霍去病門下。然而,對于這樣軍功卓著的英雄,司馬遷卻看不起。他在《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中寫道:“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
意思就是,霍去病在外打仗時,漢武帝派人送去了數(shù)十車肉。等他率軍返還時,糧車上扔掉了沒吃完的精米和肉,但士兵卻有饑餓者。為何霍去病寧愿扔掉肉也不給士兵吃呢?司馬遷認為是霍去病年少時便在漢武帝身邊擔任近臣,養(yǎng)成了驕奢淫逸的習慣,因此不懂得愛惜士兵。但事實真的是這樣么?顯然不是。
軍隊輜重
霍去病作為軍中主帥,如果不懂得愛惜士兵,如何能取得封狼居胥的成就?而且過分苛責士兵,也最容易在軍中引起兵變。盡管霍去病年輕,但他卻深知這一點。霍去病之所以寧愿肉臭了也不分給士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與霍去病的作戰(zhàn)習慣有關。霍去病用兵靈活,不拘古法,善于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大迂回、大穿插和殲滅戰(zhàn)混用。他突襲作戰(zhàn)的方式,是對漢軍戰(zhàn)術觀念的革新,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然后在其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毀滅性打擊。
漢軍將士
如在漠北之戰(zhàn)中,他就舍棄了朝廷為軍隊準備的后勤物資,采取取食于敵的策略,從漠北想辦法補充軍需物資。在最大的程度上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也解決了漢朝國力不足以支撐軍隊大規(guī)模遠征的問題。盡管漢武帝送來的數(shù)十車肉能改善戰(zhàn)士們的生活,卻容易破壞戰(zhàn)士們好不容易養(yǎng)成的軍旅習慣。所以霍去病寧愿把肉放臭了,也不給他們吃。
其次,這些肉是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并沒有說給士兵。古代皇帝與臣子的關系非常微妙,皇帝賞賜給臣子的東西,在沒有得到皇帝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隨便轉贈他人的。即使霍去病一個人吃不完這些肉,他也無權分給屬下享用。
霍去病劇照
最后,這是霍去病的自保手段。很多皇帝對于在外統(tǒng)兵的將領都不太放心,霍去病之所以屢屢被提拔,就是因為漢武帝想利用他分衛(wèi)青的權。如果霍去病將這些肉分給了手下將士,將士們必定對他感恩戴德,忠心擁護。這時候,功高震主的他就會被皇帝清洗。雖然他將肉扔掉會失去人心,但卻保全了自己。
衛(wèi)青軍隊
而事實證明,霍去病的決定并沒有錯,漢武帝一直很欣賞他的忠心,死后更是對他風光大葬。而在9年后,他的舅舅衛(wèi)青去世,家族卻被漢武帝清洗。盡管衛(wèi)青也一直保持低調,但衛(wèi)家已經在朝堂手握重權,成為第一外戚,漢武帝又豈能容忍?所以直到此時,人們才看出霍去病的聰明。所謂“伴君如伴虎”,大概就是如此了!
參考資料:《史記》、《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