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它被認為是世界范圍內,所有頒獎領域內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譽。很多在世界上聲名顯著的科學家或作家,都以能獲得諾貝爾獎為榮。而諾貝爾獎的評選也十分嚴苛,所以每個國家獲諾貝爾獎的人都屈指可數。我國大陸地區榮獲諾貝爾獎的僅有兩人,分別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
很多人為袁隆平院士鳴不平,他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在世界上都產生重要影響,為何卻從未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呢?是不是其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其實原因很現實,爆史君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諾貝爾
第一,沒有合適的獎項頒給袁隆平院士。諾貝爾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設立的獎項。在諾貝爾的遺囑中,執行人用他的財產成立一個基金會,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前一年度中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人。根據諾貝爾的安排,利息劃成五等份,分別獎給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以及和平方面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
因此,早期的諾貝爾獎只有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后來之所以又多了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瑞典中央銀行在它成立300周年之際,捐了一大筆資金給諾貝爾基金會。而袁隆平院士最主要的科研成果雜交水稻技術,屬于農業領域,并不在諾貝爾獎的范圍之內,所以一直沒有得到提名。
袁隆平院士
第二,雜交水稻技術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或“突破”。毫無疑問,袁老的雜交水稻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首屈一指,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讓中國乃至世界貧窮國家的人民吃飽。但在雜交水稻領域,袁隆平院士并非開天辟地的第一人。
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因此在1996年獲得“世界糧食獎”。而袁隆平院士是在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才開始專門從事水稻的研究工作。所以他的成功,可以說建立在Henry Beach的理論研究基礎之上。
屠呦呦
而諾貝爾獎的評選,傾向于那些做出“突破性”成績的人,比如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她獲獎的理由就是發現了“青蒿素”。而青蒿素是屠呦呦在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屬于從無到有的開創,而且此種藥品能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所以屠呦呦榮獲此獎。
那諾貝爾獎的評選究竟有沒有可操作性呢?之前沒有,現在無法確定。諾貝爾是一個十分公正和慷慨的人,否則也不會將他畢生積攢的財產用來激勵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諾貝爾在遺囑中規定:“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所以諾貝爾獎前期的評選還是相對公正的。
諾獎評選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一些評委開始受到經濟誘惑和政治因素的影響。否則一位樂于發動戰爭的總統,為何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這難道不是莫大的諷刺?
袁隆平院士
當然,袁隆平院士雖然一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但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都有目共睹。在中國人民心中,袁隆平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和農業家之一,所以他成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也獲得了共和國勛章。這都是國家和人民對他的肯定,也是他努力付出后得到的回報。正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雖然我們現在都吃飽了肚子,但也要注意不可浪費糧食,千萬不要讓袁老的努力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