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聽見老百姓交談,“哎,又上火了,牙痛得很!”“我的大便黏糊糊的,體濕很重。”“這個孩子風氣很重”“我的老寒腿又痛起來了”....老百姓嘴里的“火”“濕”“風”“寒”等,諸如此類的致病因子,幾千年以來已經根植在老百姓心底,這屬于中醫病因學說“六淫”的范疇。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導致疾病外感病邪的統稱,是中醫病因理論的重要內容。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中醫語言在表達“六淫”概念時,運用了自然隱喻這一認知手段。
自然隱喻作為實體隱喻的一種類型,即是指人們將自然界中天、地、水、火、海、月、星、風、寒、暑、濕、燥、火、霧、雨、云等表達各種自然現象的具體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認知域而形成的。
也就是說,中醫的“六淫”概念來源于大自然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六氣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的條件,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正常情況下人體對于自然界六氣的變化有天然的調節功能,而當氣候發生異常或在人體的正氣不足之時,六氣太過了則可以侵犯人體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成了致病因素則稱之為“六淫”。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建新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不難看出,六淫是在取象比類的思維指導下,將致病特點與自然界氣候屬性類似的因子,分別以風、寒、暑、濕、燥、火歸類命名的病因,六淫不能等同于六氣,“六淫”病因概念已不再是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的實體概念,而是運用與自然界的相似性而形成的抽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