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懽
電視廣告中向你推銷幸福生活的的模特,與普通中國人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是的,他們都很漂亮,從長相到身材,但最大的區別是牙齒,無論男女老幼,他們都有一口“中產階級牙”,像珍珠一樣晶瑩潔白,并且非常整齊。
除了廣告,我們幾乎看不到有這樣牙齒的中國人,即使是在《新聞聯播》——眾所周知,那里生活著全中國最幸福的人。《新聞聯播》里的中國人,牙齒雖然好過普通中國人,但與《新聞聯播》后十分鐘國際新聞中出現的歐美牙齒相比,還是有相當差距。
如果留意《新聞聯播》的牙齒,你會發現歐美國家的明顯更整齊漂亮,而第三世界窮國則和中國人一樣,牙齒都不那么好。
從統計數據看,牙齒的好壞大體反映了一國國民富裕程度與健康水平,對個人而言,也是其階層的直觀體現。總體上,發達國家國民的牙齒整體上優于發展中國家,而發達國家中,富裕階層的牙齒又明顯好過貧困階層。
不過,牙齒好壞與階層的關系,在中國體現得并不明顯。中國雖然正迅速成為“強盛大國”,但牙齒健康狀況卻與擁有的財富并不相符——幾乎整體處于世界墊底水平。
事實上,中國電視廣告中那些有一口中產階級好牙的模特和演員,牙齒狀況也未必光鮮。演員已經是中國最舍得花錢美白牙齒的人群,但絕大多數依然沒有養成護牙的習慣——中產階級牙齒周圍往往存在嚴重的牙周炎,到了一定年齡,牙齒很容易松動脫落。
中國人的牙不好,首先是觀念性的,多數中國人不太在意牙齒好壞美觀與否;其次,錯誤的刷牙方式也導致國人壞牙頻發。絕大部分中國人是牙疼才去找牙醫,已算晚期,基本不可能看好了。因為發炎、潰爛,需要拔牙、鑲牙,還要更替。幾乎很少有人為了牙齒健康日常定期看牙。
亞洲人的牙齒普遍不行?
中國人普遍對牙齒的忽視,或許有先天性因素。在古代中國,這里就是齲齒高發區。考古學家在判斷一個地區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古人是農耕還是游牧或狩獵時,墓葬遺骨的齲齒發病率是一個重要判斷指標。
引起齲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殘留在口腔內,其中的糖分會被口腔內的細菌代謝產生酸,侵蝕破壞牙齒,產生齲洞,故以谷物為主食的農耕民族,齲齒發病率會明顯高于游牧或狩獵民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社會的人群之一,而長城沿線明顯成為齲齒高發區和較低地區的分界線。
另外,日本橫濱鶴見大學研究者2014年9月在《口腔生物學》雜志發表論文稱, DLX3基因上一個rs2278163的基因位點可能與蛀牙易感性相關。在口腔中有高突變鏈球菌的人群中,齲齒易感性有明顯個體差異性。齲齒易感性個體中,TT型比例為58%,CC型比例為4%。說明T型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了齲齒易感性,而C型同位基因可能抑制了齲齒易感性。
研究人員發現,該等位基因頻度種系差異較為明顯,日本人57%屬于風險型TT,明顯比例偏高,北京漢族為26.2%,而白人和黑人則在10%以內。或許它是亞洲人牙齒普遍不好的原因之一——富裕的日本人牙齒要明顯好過中國,但較歐美仍有相當差距。
由于對護理工作的輕視,中國人基本都有牙周病。牙齒表面的臟東西未得到及時清潔,進而引起牙齦退縮,牙齒變松以致脫落。實際上,如果有良好的健康衛生習慣,牙齒可以一直伴隨到老,今天歐美國家的老人已經很少像中國人一樣“老掉牙”了。
齲齒發病率和經濟發展水平基本是同一條曲線。當中國人還停留在如何治療它的階段,歐美則著重預防,例如在水里、在牙膏里加氟,另外強調要少吃糖,因為殘留在口腔中糖形成酸會腐蝕牙齒,雖然歐美人均糖類攝入量依然很高,但注重口腔衛生的習慣,使齲齒發病率被控制在一個很低水平。
除了個人的觀念和意識,中國醫療衛生體制的現狀也讓中國人整體上很難有一口好牙。
今天全球大概有130萬牙科醫生,美國有16萬(13萬在崗工作,其他為退休等非在崗醫生),巴西有20萬牙科醫生,居世界之首。按人口比例,中國牙醫數量嚴重不足,衛生部官方統計,中國牙醫為14萬人(中國每年約2萬人通過牙科醫生考試,有望近年超越美國)。
但是,牙醫統計數據各國標準不同。歐美國家口腔助理并不被稱為醫生,而中國則將助理醫生也計為牙醫。衛生部公布的14萬牙醫中,一半是助理醫生,中國口腔學會的數據為20萬,助理醫生也占一半左右。
這些助理醫師工作一段時間后,可以參加通過率在30%左右的資格考試,多數助理醫師都會參加這項考試,很大比例會轉為醫師。而歐美國家的醫師門檻非常高,助理醫師很難像中國一樣成為醫師。
中國牙醫數量不足,技術水平更成問題。中國口腔院校有100多所,但教學質量較高的院校有限,而且大學擴招之后,師生比失調,甚至有兩個老師教兩百個學生的情形。目前中國實際在崗的口腔醫生,平均學歷在本科以下。
另外,國外牙科(dentistry)和醫科(medicine)是并列的,而中國口腔醫生則屬于醫科(醫學)的。中國牙醫大學前三年學的還是臨床學,要做闌尾炎手術、婦科等,最后兩年才會分科,它導致學生在專業水平上與國外有很大差距。
中國這套獨特的體系進口自蘇聯,此前中國的上海醫科大學(圣約翰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有獨立的牙科,1958年按蘇聯體系口腔科從五官科分離出來,牙科成為其中一個部分。
今天中國80%以上的公立醫院都有口腔科,國外不但沒有口腔醫生這個職業劃分,而且牙科醫院基本上都是私人開辦。
公立與私立醫院
中國牙科醫院分四類:公立口腔專科醫院、公立醫院口腔科、民營牙科連鎖醫院、牙醫獨立開辦的醫院。
公立口腔專科醫院主要服務一般百姓。國家賦予其教、研、醫結合的任務,因為有研究做基礎,臨床技術可以達到很高水平,但教學水平很低——老師很大部分精力花在看病上。在國外,這類機構第一任務是教,第二是研,很少承擔看病任務。
公立醫院口腔科遠不能與公立口腔專科醫院相比,因為公立醫院盈利主要靠大內科大外科,口腔科基本不受領導重視,技術和設備投入很少,牙醫們文章發不了、職位上不去,專業上容易自暴自棄。
中國人喜歡去公立醫院看牙,但中國公立醫院永遠像火車站候車室一樣人山人海,必須起大早排隊掛號。而醫生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了解病人的過去和現在,未來如何則無暇顧及。
中國人對公立醫院醫生水平的高下有常見的誤區——有些極為挑剔的人,選擇醫生時,會挑論文發表得多的學術權威,其實,他們的臨床經驗反而較少。中國體制下醫生升主任、升教授,都需要寫文章,耽誤了臨床的經驗積累。
民營牙科連鎖醫院在服務上要遠優于公立醫院,通常它們都有精良的設備,但中國很大一部分好醫生還是在公立醫院,最好的都自己開診所了,所以連鎖牙科醫院一般都是二流、三流或者年輕的牙科醫生。
最接近歐美國家的,是由醫生獨立開設的民營醫院。美國的牙科從醫指南通常建議病人去私人診所,因為這種診所通常靠口口相傳建立信譽,形成穩定的顧客群。
民營牙科醫院都要賺錢,所以收費要明顯高于公立醫院,但牙科收費比其他醫療消費要透明的多,沒有回扣、紅包,選擇時可以貨比三家。公立醫院雖然手術收費標準是規定好的,但存在床位問題、專家問題這種塞紅包的灰色地帶。
若是遇到牙疼,在不怕浪費時間的情況下,性價比最高的自然是去公立口腔專科醫院;但若是為了平時養護和牙齒的美觀,則應首選醫生獨立開設的診所。
不過,今天中國這類民營診所接待的客戶中,真正牙齒出現問題的病人占絕對多數,這與歐美國家牙科診所多數是為了維護牙齒美觀的客戶完全不同。不少即使舍得一頓飯花幾萬的富豪,牙疼需要求醫時,都會覺得需要上萬的費用太貴。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