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比特斯拉更懂賺錢?一輛車能賺6.8萬 大眾豐田都服了!
特斯拉,或產品營銷能力不是全球第一,或許三電技術也不是全球第一。
但說到賺錢,它認第一,就真沒有其他敢認第二,這點可是連大眾、豐田都只能望其項背,因為它…一輛車能賺足足6.8萬,有這利潤怪不得特斯拉也全是自營了,免得利潤被分薄了不是嗎?在4月21日,特斯拉公布了Q1季度財報,報告稱特斯拉一季度總營收達到了187.56億美元,相比上年的103.8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足足81%!更夸張的還是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相比之前的4.38億美元,增長到33.18億美元,增長了658%!看到這,這些普通股東們怕是做夢也得笑醒。也有媒體稱,若是按照一季度310,048輛的汽車進行計算,特斯拉每賣出一輛車,就能賺6.8萬人民幣!單車毛利率高達32.9%,碾壓奔馳、寶馬、奧迪這類傳統豪華品牌,更是大眾、豐田這樣的主流品牌的兩倍。作為對比,豐田在2021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只有19.6%,大眾2021年第三季度毛利率則是15.67%,福特汽車也只有14.3%。一眾中國品牌企業們,毛利率更是低下,基本在10%以下,只有吉利、長安相對較好,分別達到了17.2%以及15.32%。但這也是它作為“造車新勢力”,采用新模式下的優勢,我國的新勢力實際也同樣不差。根據企業年報信息,2021年全年整車毛利率表現方面,理想汽車達到了20.60%,蔚來汽車則是20.10%,在瘋狂拓展產品矩陣的小鵬則是11.5%。這也證明了,“造車新勢力”確實比外國品牌更賺錢,只是對比特斯拉這徹頭徹尾改革、已經進入快車道的妖孽,要稍遜一籌。所以這樣看來,最賺錢的車企非特斯拉莫屬,敢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二。要說特斯拉為啥這么賺錢,“摳門”必須占大部分原因。特斯拉的摳門,可是業界皆知的,首先是平臺化生產,雖說這事大眾也很擅長。特斯拉如今走量的Model 3/Model Y車型,基于相同平臺打造,有著70-80%的零部件重合度,相當于同樣的材料,能做兩道不同的菜,這就分攤了研發、制造成本。這點頗為關鍵,對于成本最重要還是得有“規模經濟”,零部件通用就意味特斯拉的零部件需求數量更大,也能反逼供應商給以更實惠的價格。嘿嘿,我(特斯拉)可是大客戶,拿點折扣又有何不妥?“主銷車型為同一平臺,能省錢”,大眾深諳此道。所以在上年7月的大眾2030戰略中,大眾表示將打造SSP平臺,是如今MQB、MSB、MLB、MEB以及PPE平臺的延續,換而言之,以后電動化的大眾集團就真的只有一個平臺了…在上年,就有外媒稱奧迪考慮將換代A4換上MQB平臺,而非如今的MLB平臺,這可以省下超10億美元,盡管奧迪后來辟謠了,但也可以說明平臺對生產研發成本的好處。其次能省錢的就是直營,教授可以負責地說,“那些說經銷商模式不可取代的,全是這行人員!”(汽車之家投訴平臺數據顯示,售前售后投訴量達到了62.5%)
天下消費者苦經銷商久已,人員龍蛇混雜,態度惡劣、巧立名目亂收費,出庫費、檢測費、上牌費、金融服務咨詢費,“費費新鮮”,這些問題常年位居消費投訴榜前三。所以特斯拉直營模式對于我們消費者而言,一是態度更好,因為您可能都不用對接銷售人員,一口價買車;二是沒有繁多的收費,最明顯就是那些“金融手續費”、“金融咨詢費”了,這得省個好幾千。對于特斯拉而言,嘿嘿嘿,原本進經銷商口袋的錢,自然就回歸到自己了,沒有返點;也不用向經銷商壓庫,訂單制生產。至于經銷商集團有多賺錢,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上年就發布了“2021年中國汽車經銷商集團百強排行榜”,前三的廣匯汽車、中升集團、利星行就有著1572.81億元、1483.48億元以及951.21億元的營業總收入!或許說營收并沒有意義,畢竟一輛車售價都過10萬元了。回到凈利潤方面,排名第一的廣匯汽車在2022年Q1財報上就表示,該季度凈利潤為8.29億元,凈利潤率為2.36%。也別以為他們“不賺錢”,那是因為汽車經銷商投入巨大,店租、裝潢費用、人員薪酬等占據大部分成本。所以汽車經銷商的“不賺錢”是源自自身的,本身就屬于低收益率的行業,特斯拉自營模式反而能省下不少店租、人員成本,省錢了!最后則是特斯拉的自研優勢以及制造工藝優勢,不僅肥水不流外人田,還要制造工藝上自我內卷。特斯拉電控、電機基本為自研自產,在工信部申報中model 3/model Y就標明了電機生產者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而非某些企業采用外購電機、電控,這部分代表就有采購華為電驅的賽力斯、采購緯湃電機的本田等…為了省錢,特斯拉又把“魔爪”伸到了動力電池上,要知道它可是一度捧紅了“寧王”(寧德時代),一部分依靠特斯拉電芯訂單,讓寧德時代日子過得很是滋潤。但是…這也是利潤,特斯拉自然要“中央集權”,把利潤回歸到本身,在電話會議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就表示交付了首批搭載自產4680電池的車型。并且今年得州工廠、柏林工廠能夠同時生產4680電池、2170電池的車型。并預計在年底,可以實現每年100GWh的4680電池產能,滿足130萬輛車型使用。這電池還有改善生產效率的作用,大家可別忘了生產過程中,人員、機械都是有成本,單位時間能夠下線的車越多,自然成本就越低了。4680電池就節省了不少時間以及工序,一輛Model Y車型若是搭載2170電池,那只需要4416顆電池,但換上體積更大的4680電池,那只需要800多顆!特斯拉還在瘋狂削減零部件數量,減少工序。其中就用上了單件鑄造技術,將Model Y后圍那70多個零件整合成2個零件。多花錢改善生產體系,結果居然是省錢的,這點可讓不少車企目瞪口呆,因為后者不少還會“減配”、“材料偷輕”。雖說采用自營模式,但消費者對特斯拉好感度還不高,這就源自于它對駕駛輔助事故的“不客觀”,既當運動員,又要當裁判。此前就有部分事故發生,但結果并沒讓人滿意,無論責任在自己與否。當然…也有些消費者“甩鍋”,不過嘛…特斯拉態度也太過于強硬,讓人不悅。這也與特斯拉的“摳”相關,因為它基本不做營銷,放任市場輿論發展,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網絡聲音的“公正”。取而代之的是法務部門,對于那些無理取鬧、惡意詆毀的行為進行反擊。雖說這事是合理的,只是讓人覺得有點高高在上了。就在4月2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1)》,其中就點名了特斯拉車主上海維權事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