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7日22:52分,微信內部發出了一封郵件,或許連微信也沒想到,這封郵件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行業。
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線,曾命名為“官號平臺”和“媒體平臺”。最初上線的微信公眾平臺功能不多,略顯簡陋。
時光荏苒,到今天(8月17日)公眾號正式步入第六個年頭,它已經成熟,也依然年輕。入行這幾年,果醬妹每逢采訪公眾號從業者時,聽到最多的是他們那句“感謝微信,感謝這個時代”。
這6年,有人從一開始就追逐,享受過流量紅利,也仍然在探索公眾號更多的可能;有人中途進場,憑一身本事沖破漲粉難、閱讀量下跌的魔咒;有人年過花甲仍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也有獨樹一幟的00后高中生,月入10萬……公眾號改變了我們,改變了這個時代,在這個“去中心化”的生態里碼字也能賺很多錢,草根也有機會機會變大V,“公眾號讓我少奮斗了十年?!?/strong>
今天,果醬妹特地采訪了部分公眾號從業者,分享內容創業以來的故事。
“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公眾號6周年了,每到周年慶就是會想起6年前,剛注冊公眾號的時候,在主頁看到的這句話。這6年,見證了公號生態的崛起,新媒體森林的繁榮,能夠在大時代里參與其中,與有榮焉。
我是14年下半年開始做公號的,這4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不斷的創新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在公號這個領域你很難去模仿,只有不斷的創造才有機會,現在小程序開始興起,感覺一個新的輪回即將開始。
自經營以來,夙夜憂勤,非??沙?,不待事平而援筆立就,當有倚馬之才;不待論定而呼吁在先,當有上書之志;不待危安而操戈上陣,有赴死之勇;不待澄清而鑒識有度,有明見之智。有才有志有勇有智,自媒體人非尋??杀纫?。
從2016年1月1日提起筆寫公眾號,創辦[烏鴉電影]已經滿兩年了。簡單的說,就是,這日子不是人過的!
每天睜開眼睛,就欠了2000多字;寫多了,感覺自己被掏空了;前期沒有讀者,沒有廣告,沒有收入,把存款都耗盡了;被人抄襲、洗稿,氣得睡不著覺...感覺自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另一方面,第一次寫出十萬加,第一次寫出百萬加,第一次寫出八百萬加,一夜之間漲粉20萬,每天收到一兩千條留言...虛榮心得到的滿足,又讓你感覺自己像完成了“五殺超神”了一樣。
要么像鬼,要么像神,總之不像個人。這就是公眾號創業者的真實生態,既痛苦又幸福,既頹唐又滿足。
2013年8月23日,創立了公司,專注在微信賽道。5年里我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擁有了多家公司,擁有100多位一起打拼的小伙伴,也認識了全國各地很多優秀的微信內容創業者和流量創業者,感謝微信,感謝這個時代。
2014年開始做公眾號,浮躁的行業需要堅守自己的那份初心,每天都是新挑戰,每天也都是新機遇,內容永遠是公眾號的基石,創新才能讓號續命。
公眾號在變,尾隨的創業者們也在變。就像發出開頭那封郵件的當時微信公眾平臺項目負責人之一楊茂巍也已離開騰訊自行創業,在小程序領域如魚得水。溫故而知新,這六年,陪伴公眾號走過的每一個時刻都值得紀念。
2012年
這一年,微信公眾平臺剛上線,也出現了最早吃螃蟹的那批人。通過微博、站長時代等各式各樣的玩法,他們累積了數以千萬計的微信流量。
2013年
早期的公眾號沒有劃分類型,每一條更新都是直接出現在微信聊天列表上。2013年8月5日,微信公眾號被分為訂閱號和服務號,其中訂閱號消息被折疊。
這一次折疊,有人稱之為“公眾號第一個紅利期的結束”。那一年,每一個公眾號創業者都很緊張,很多人對這次改版不滿,罵騰訊“霸權主義”,同時對折疊后訂閱號的未來感到擔憂。
不過,折疊的三年后,公眾號迎來大爆發,2016年進入一個新紅利時代。
2014年
一開始,公眾號沒有閱讀數、點贊數,能衡量一個賬號做大與否只有用戶關注數。直到2014年7月25日前后,微信開始在一些內測賬號上開放閱讀數和點贊量,每篇推送文章的標題下方、發布日期的右側,可以看到實時閱讀數,而在文章末尾,則可以看到點贊次數。
一方面,顯示閱讀數刺激了公眾號對輸出的內容質量負責;另一方面,微信刷量的灰色產業越滾越大,從刷粉到刷閱讀、點贊等形成一條龍服務。
這一年7月7日,微信公眾平臺也開放了廣告主和流量主,公眾號有了第一個最直接的賺錢方法。直到現在,流量主依然是大部分賬號賴以生存的方式。
這一年年底,【微果醬】也正式創立,我們想成為新媒體的其中一個建設者,新商業的助力者,就像果醬涂在面包上,它不是主角,卻為主角增色添味。
2015年
2015年1月22日,微信上線原創聲明功能,并先后推出文章內鏈、評論、贊賞等一系列原創保護激勵措施,自此,公眾號從野蠻生長時代走向“內容為王”時代。
?點擊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