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活給了我一地雞毛
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雞毛撣子
文|李清淺
這是我聽來的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姑且稱她為林娜吧,林娜結婚六年了,孩子四歲。
林娜當年結婚是裸婚,她老公老家是農村的,不但沒什么家底,還要還自己上大學時的銀行貸款。
所以,一直到孩子三歲時,他們才貸款買了套小兩居的房子。
老公是長子,他們買房的時候,還有個尚在讀大學的小姑子,所以公婆只拿了五千塊支援他們,林娜也理解他們負擔重,收入有限,所以并沒什么怨念。
結婚后,林娜夫婦一直在X市,公公婆婆則在老家生活,林娜一家平均一年回老家一兩次,所以林娜對公婆的感情也比較淡。
前段時間,婆婆身體不好,公公帶她來X市檢查身體,最后查出是宮頸癌,所幸發現比較早,尚可救治。
老公是孝子,婆婆才五十多歲,還很年輕,他決定砸鍋賣鐵也要幫媽媽看好病。雖然林娜和婆婆相處的機會并不多,依然決定支持老公。
但是一問費用,林娜就傻了,初步估計四五十萬,他們要還房貸,全部積蓄才幾萬塊,公公婆婆也沒什么錢,找親朋好友借了些,一共湊了十來萬,遠不夠給婆婆看病。
林娜老公在沉思之后說,不行咱們就把房子賣了吧。
林娜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不行,絕對不行,房子賣了咱們住哪兒?
林娜老公說,我媽還那么年輕,難道不治了嗎,房子以后可以再買,我媽沒了就永遠沒了。
林娜覺得老公已經失去理智了,她安撫他,病當然要治,咱們再想想別的辦法,還不到賣房那一步。
林娜老公則說,我媽生病了你不同意賣房,換成是你媽生病,我說賣房,你還會說不行嗎?你太自私了。
公婆來X市后,林娜一直用心照顧他們,得知婆婆的病情后,她也和閨蜜打了招呼,讓給她準備點錢,她實在不理解,這樣盡心怎么還成了“自私”?
最后林娜的老公說,你不同意賣房就離婚,房子一人一半,我那半兒給我媽看病。
老公竟然說這樣的話,林娜特別生氣,她于是也賭氣說,離就離。一氣之下,還帶著孩子回了娘家,老公于是更加篤定,林娜嫌婆婆生病拖累他們的小家,早就打算離婚了……
如是你是林娜,你會怎么辦?同意賣房,還是離婚?抑或者想想其他辦法?
我覺得這個故事里,林娜和她老公肯定都很委屈,在林娜看來,我又沒說不給婆婆治病,但是你媽要活命,我們也要生活啊,總不能帶著孩子流落街頭么?林娜的老公也特別委屈,本來媽媽生病已經很頭痛了,老婆還這種態度……
我認為,要求任何人對待公婆或岳父母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都是不太現實的。畢竟,父母是血肉親情,養育之恩,和公婆或岳父母的感情全靠婚后經營。
還是以林娜為例,結婚六年,見公婆的次數可能才十來次,原本就沒什么感情,要求她對公婆如待父母是不現實的,更不要提,公婆也沒待她如待女兒啊?能對公婆以禮想待,客客氣氣敬如上賓,已經是難得了。
如果林娜家里有兩套房子,老公說賣一套給父母看病,林娜攔著不讓賣,尚可以責備她冷漠,如果家里只有一套房子,賣了就只好租房,除了道德模范,誰也會猶豫吧?
當別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發生沖突,選擇保全自己,是人性。
可能有人較真,這個事情發生在林娜父母身上,她會是另一種態度吧?的確,如果患病的是林娜的父母,她也可能像老公一樣考慮賣房或者把房子抵押了。畢竟,如果父母得的是那種明明有很大機會看好的病,我們做兒女的沒有傾盡全力去救治,估計會一輩子自責、內疚。
但人生是有順序的,正確的順序應當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孩子,再然后才是父母。很簡單,你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怎么去照顧孩子和老人?自己扛不住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要怎么活?
遺憾的是,很多人把序列弄反了,往往首先是孩子,再是自己,再是父母。還有的人把孩子、父母放第一位,自己放最后一位。把父母放第一序位的,生活中苦惱會更多,因為父親家利益和自己小家利益,經常發生沖突,那么這個人的配偶,就會無限煩惱,這樣的故事也有。
說到這里,如果患病的是孩子,需要賣房,我相信很多人不會猶豫,別說賣房,賣腎都不會猶豫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我們真的很難像愛孩子那樣愛父母,這,也是人性。
可能有人會說可以去眾籌啊,眾籌能不能籌來錢兩說,如果不是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真正要強的人,誰愿意去眾籌啊?
人到中年,才知道人生真的很難,我們會理解很多年輕時無法理解的事情,甚至于以前頂頂鄙夷的事情,你也會覺得其實挺正常的。
我曾經寫過另一個讀者的故事,她公公得了絕癥,大家都知道沒有救了,但是公公不想放棄,于是老公一直在積極治療,家里已經負債累累,她不想讓治了。很多評論罵她自私、冷漠。(詳情請見:公公得了絕癥,放棄治療,是不孝嗎?)
我真心覺得她的想法不能算自私,家人生病,當然要考慮降低生活水準,犧牲生活質量,但如果明知道無法救治,并且已經因此負債,依然不肯放棄,是不是有些不理智了?
話雖然這樣說,但如果真的是自己父母患病,我可能也無法理智,因為,那是父母啊,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
為了不和清淺走散,歡迎大家星標“李清淺”:
1、點擊左上方“李清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