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家庭教育分為兩大流派:從嚴管理派和順其自然派。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虎媽和貓爸。這兩大流派的爭論,在電視劇《虎媽貓爸》里有精彩的演繹。
從國家層面上說,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
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周年之際,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深化教育改革。
轉眼17年過去了,雖然各地學校依然打著素質教育的旗幟,開設各類豐富多彩的課程,應試教育不但沒有壽終正寢,反而地位日益鞏固。
減負的呼聲每年都在提及,家長們卻依然置若罔聞,周末帶著孩子轉戰于各類培訓中心。誰也不愿意再用17年拿自己的孩子做試驗,去賭素質教育的“未知”的未來。
雖然應試教育飽受爭議,但畢竟有幾千年的成功經驗。只要順應潮流,教育方式簡單成熟,便于操作學習。最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順應這一趨勢,成功的概率遠遠高于“素質教育”的不確定結果。
說到底,這兩種流派爭議的本質是,幸福童年和成功人生孰輕孰重?
眼下,經濟不景氣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大學生就業難。同時,為了應對蕭條,各企業紛紛裁員,導致競爭變得異常激烈。
經過殘酷現實的洗禮,家長們空前地重視起家庭教育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讀名校,進名企,拿高薪。
我有一個學生,在2011年復讀一年,成功跳出“農門”,考上了北方交大,學習通信工程,畢業后進入華為,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前途不可限量。用不了5年,他一年的收入就會超過他的大多數同齡人的10倍,一年頂十年。
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好的,可是孩子的青春短暫,經不起試錯。比起快樂的童年,家長們更愿意選擇成功的人生。
我們小時候,父母大多數沒有什么文化,談不上重視家庭教育,頂多是督促寫作業,屬于放任自流式養育。一個村子出一個大學生,那可是村里的大事,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我有一個發小,他的爸爸是小學數學老師,對他管理非常嚴格,無論什么時候,我們一群小伙伴找他去玩耍,都被拒之門外。從低矮的窗外望進去,他永遠都是在不停地學習,被我們笑稱“書呆子”。
然而,時過境遷,當年高考(198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交大,現在功成名就,把當年嘲笑他的小伙伴們甩出好幾條街。
誠然,我相信,幸福童年和成功人生并非不可調和的、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
為是實現兩者的完美統一,我通過以下幾個方法進行家庭教育訓練:
一、發展良好的親子關系
當父母善于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活動,懂得尊重孩子,并積極與孩子溝通時,TA就比較容易接受“安排”的任務,樂于去完成“每日任務清單”,以換取爸媽的開心。
與此相反,劍拔弩張的家庭關系極易導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事事與家長做對,產生抵觸情緒。所以,純家長專制獨裁的家庭教育模式可能會短期提高管理效率,但犧牲的是長期的不和諧和抵觸。
二、用夢想激勵自我管理
父母的陪伴和督促是兒時的重要家庭教育手段,但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就有開始逐漸放手,畢竟,獨立成長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從小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每天用夢想而不是鬧鐘去喚醒TA開始新的一天。這樣,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做事情慢慢變得自動自發,而不需要父母監督或強迫,直到父母完全放手。
三、每天期待快樂周末
雖然我家平日的訓練安排的很滿,但是周末我只給苗苗報了一個她喜歡的畫畫,而且只有周日下午一個半小時時間。其它時間我會帶她找她的表姐們玩耍,或者看自己喜歡的書、動畫片等。所以,她特別期待周末的到來。
周末是苗苗忙碌的學習生涯的潤滑劑,是她快樂童年的美好回憶。她的許多同學都非常羨慕她,周末可以睡懶覺,不用一場又一場地學長學那,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即使在平時,我家每天也有苗苗喜愛的游戲或鍛煉活動,而不是純粹的學習。通過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只要從小培養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孩子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地完成“每日任務清單”,自我管理效率提高了,TA就不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并且會發現其中的許多樂趣。
比如說,隨著時間的積累,每天的訓練有了大的進步,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孩子的自豪感就會增強,從而增加了更加努力的信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有了快樂的童年,有了遠大的目標,還需要堅持行動,才能將快樂童年變成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