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鹿茸到戰刀
其實“只有雄鹿有角”這個說法不太嚴謹,北極地區的馴鹿是雌雄都有角。而我國最小的鹿科動物——獐(又名河麂),雌雄都沒角。除了這兩個另類,全球其他40多種現存的鹿科動物,都是只有雄性長角的。
與其他長角的哺乳動物不同,雄鹿每年都要換一副“當年新款”的鹿角。每到春暖花開時,雄鹿頭頂就會冒出一對小小的隆起,每天生長幾厘米,漸漸形成雙角的形狀。最初一段時間,鹿角內部是軟骨,外覆一層薄薄的皮膚和絨毛,圓潤而軟韌,這便是人氣極高的補品“鹿茸”。鹿茸內部含有大量血管、神經,非常敏感,因此雄鹿們從不用它打斗。
鹿茸生長2~4個月后,內部的軟骨逐漸轉為硬骨,血管和神經退化,失去痛覺,表皮也開始脫落。這時雄鹿們會把角在樹干石頭上摩擦,磨凈表皮,一副鋒利的“戰刀”就此出鞘。
由于幾個月內從無到有長出一副鹿角,需要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因此一副碩大且枝椏分明的角,可以證明一頭雄鹿身體健康、年富力強,是值得雌鹿們信賴的“成熟猛男”。不過秋季求偶期的雄鹿們,并不滿足于炫耀美角,還在荷爾蒙的刺激下極富亮劍精神,隨時準備與競爭對手廝殺一番,斗個你死我活……到了冬季,完成使命的鹿角陸續脫落,等待來年重生。
鹿角
鹿角雖藥力較鹿茸薄弱,但鹿角兼有活血、散瘀、消腫作用,在外科及婦科方面應用較多,如可治瘡瘍、乳癰、夢交、妊娠腰痛、產后腰痛、妊娠下血不止、胎死腹中、墮胎血瘀不下、產后血暈、婦人白濁等。
一般說來,鹿角熟用能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生用則偏重于散熱行血,化瘀消腫。如溫腎強骨,如用于腎陽不足引起的諸癥,常與地黃、山萸肉、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杜仲等配合應用。治療虛寒瘡瘍之癥,可配肉桂、白芥子等內服;癰瘡紅腫熱痛,可加蒲公英、全瓜蔞、夏枯草、金銀花等之類同用。
用法:內服外用均可。煎湯用量5~10克,研末每次服1~3克(多黃酒調服),也可加入丸、散服用。外用多磨汁涂,或研末撒或調敷患部。
禁忌:陰虛火旺,血分有熱者忌服。
炮制: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刨片)后曬干。鹿角粉:取鎊片砂炒研成細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