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同學們,剛才聽了主持人的介紹,對我有哪些了解,我來自哪里?姓啥名誰?能聽明白嗎?好,試一試?
學生:謝謝老師,我知道老師來自合肥,合肥市,我還知道老師姓趙,名字叫趙俊友。
老師:介紹得清楚明白。我是來自合肥市行知學校,我的名字叫?
學生:趙俊友。
老師:名字好聽嗎?
學生:好聽。
老師:你要是把我的趙去掉,再讀更好聽,你試試?
學生:謝謝老師,俊友。
老師:奇妙吧?你再試試?
學生:俊友。
老師:不同的風格,叫委婉。
學生:俊友。
老師:就是這么好聽,我喜歡,同學們,你知道俊友是什么意思嗎?怎么解讀,你說?
學生:謝謝老師,我覺得您這個名字,是你非常的英俊,而且非常的友好。
老師:你這樣說不好,你這樣說我容易驕傲,謝謝你的解讀。我英俊在哪呢?剛才他說了,你能不能看出來?你看出來我英俊在哪?你說?
學生:謝謝老師,我覺得您英俊在頭發上,還有這個穿衣著上。
老師:衣著,這叫發型,是的,你們關注的是我的“俊”,我最喜歡我的“友”,我的“友”小篆是這樣寫的,兩只手,手拉手,互相幫助叫?
學生:朋友。
老師:對,朋友。這節課我們大手拉小手,互相幫助好不好?
學生:好。
老師:一言為定,一言既出?
學生:謝謝老師,駟馬難追。
老師:(與學生拉鉤)好的,講?
學生: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老師:這是什么意思?
學生:友。
老師:(對另一位學生)你什么意思?有話想說,你說?
學生:我認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意思是,只要許諾了一個承諾,就是四匹馬也難以追回來。
老師:嗯,對,你知道的真多。既然這樣,我們這節課一定要?
學生:上好。
老師:你看他已經發誓了,不上好也不行了。壓力很大。都準備好了嗎?
學生:準備好了。
老師:好了,我們開始上課?
學生:起立!老師您好!
老師:同學們好,請坐!剛才有點不對拍子,下面我們要注意了,所有同學看這?今天我們一起去讀一個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故事雖然經歷了兩千多年,但是至今人們還是口口相傳,常說常新。故事的名字叫《濫竽充數》,舉起右手,我們寫一寫,記一記這個成語。(指課題)會讀嗎?讀一讀。
學生:濫竽充數。
學生:濫竽充數。
老師:一起讀!
學生:濫竽充數。
老師:因為歷史久遠,里邊有一個字,我們現在很難懂了,“竽”
誰知道?給我們介紹介紹?都知道,你說說?
學生:謝謝老師,我覺得竽是一種樂器。
老師:嗯,是一種樂器,準確地說,是一種古代的樂器。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了,它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笙,笙見過嗎?沒見過,我平時呢,有個小愛好,變變小魔術什么的,但是很少成功,今天我來試一試,但是不敢保證能夠成功,想去看看竽嗎?
學生:想。
老師:嗯,想,想我就開始變,來,這位同學請你把椅子往后退,身體往下,再下去,摸一摸,看找到什么?哎,真有啊,這是什么?
學生:竽。
老師:笙,這就是笙,笙啊,是竽演變過來的,竽又叫大笙,它的體積要比它大,但是結構差不多,有竽嘴、竽斗、竽苗、竽眼兒,你知道?
學生:我知道叫竽眼兒。
老師:是竽眼兒,好,再請一位同學,你起來干什么?
你要干什么?
學生:沒事。
老師:沒事也不行啊,你站起來就要站起來,起來,你摸一摸?你說一說,“竽”字為什么是竹字頭呢?
學生:謝謝老師,因為竽是用竹子做的。
老師:明白了。雖然竽沒有了,但它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所以在心里書空,把這個字記一記。記下來了?好,課文都讀了嗎?
學生:讀了。
老師:能讀好?
學生:能。
老師:嗯,課文簡單,但是也不簡單,因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說,要讀得字字響亮,不錯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不倒一字,這還真不容易啊,我今天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做到這一點,當然,我希望別人同時我們還要首先要求自己,首先我來讀,如果有錯的,你們幫助我,好不好,注意聽,濫竽充數,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有沒有要幫助我的?有沒有錯?
學生:沒有。
老師:你們能不能像這樣讀。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同桌之間互相讀,手拉著手,互幫互助,開始,你讀我聽,我讀你聽。放聲讀。
學生:(學生互讀……師巡視)
老師:都能讀準了?能,不錯,自信,光讀準不行,還要把課文內容讀懂,怎么讀懂呢?如果你讀完以后,頭腦當中有一個人的形象,你就讀懂了,哪個形象呢?你讀懂了嗎?
學生:我讀懂了。
老師:誰的形象,在你頭腦當中?
學生:我知道了南郭先生的形象。
老師:你找出來讀一讀?
學生: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老師:請坐!這一段內容比較多,哪位同學能把它讀成一句話呢?你能讀,你讀?如果讀成一句話,應該怎么讀?
學生:我覺得可以用“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
老師:你讀懂了!坐,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很自然地就會想到課題,是不是?
學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