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優秀的家長·系列二十三·
陶繼新:一提到開發潛能,很多人會聯想到天才教育,或者說英才教育、神童教育等。其實我想,這里面有一個概念性的錯誤,這種冠名方式把人們的視線集中到少數、稀有的這樣一個點上。也就是在大人的潛意識里,會認為一些超越正常教育思路的家庭教育造就出的所謂“神童”、“天才”應該是個別現象,是特殊孩子特有的天賦,自己孩子根本不是這塊料。從而從自身上,就已經在內心里放棄了自己孩子也能夠創造“奇跡”的念頭。還有完全相反的另外一種錯誤認識,由于一些家長部分認同了潛能理論,但是并沒有全面的教育學研究,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幾本書,覺得讓孩子從小學這學那全都學,只要早學就能早開發、早結果,于是無形中引發了自己的急功近利的欲望,也不管孩子的優勢智能在哪里,完全憑著家長自己的喜好給孩子安排,對孩子的學習盲目地催促、加碼,把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以獲得了多少證書、考過多少級來評價孩子,最終導致孩子厭學。家長于是便斷言,潛能開發是錯誤的。而我認為,這兩種極端的認識都是錯誤的,也是導致孩子潛能被壓抑的重要原因。
20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創立了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西方教育史》稱她是20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教育法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她為此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而她的研究卻是始于對身體有殘缺和智力落后的兒童進行感官訓練。她發現,通過充分發揮他們的生理功能,可以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發展。由此,她想到,如果將這種教育方法應用于正常兒童,將使其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建立“兒童之家”。招收3—6歲的兒童加以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后,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從蒙氏教育的角度來看,兒童個個都是天才,關鍵是施以正確的教育和提供適宜的環境。
另外在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帖子,名字叫《遭遇美國的教育》,作者是一位叫高鋼的記者,他在文中寫道:
1993年,我采訪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一位教育學專家梅克教授。
我之所以萌發采訪梅克教授的欲望,完全是因為她從事的專業名稱和她的研究對象之間那種讓人難以理解的強烈反差。
她從事的專業是“天才教育”。在我們這些中國人的心目中,天才似乎就意味著與眾不同,意味著超凡脫俗,意味著出人頭地……而一說到天才教育,我們就立刻會想到名牌大學的少年班、奧林匹克學校,以及種種為培養特殊人才、而且只有極少數人能享受的教育特權……
而梅克教授的研究對象,卻是那些長期被人們忽略的教育水平低下的印第安部落的兒童、新近移居到美國的發展中國家的兒童、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兒童和各種各樣的殘疾孩子。梅克教授在這個領域埋頭耕耘了15年。在她的辦公室,我看到各種膚色的孩子的照片,貼滿了整整一面墻的墻壁。
采訪她的時候,我單刀直入地提出了我最感到困惑不解的問題:“你能不能告訴我,你為什么要在那些看起來比正常孩子更遠離天才境界的孩子中間,進行天才教育的研究?”
梅克教授平靜地回答:“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們,他們更容易被社會忽略。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時常會為他們以后的人生境遇感到哀傷。我想,造成這種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行教育在用一個單一的標準去衡量、去要求、去塑造千差萬別的孩子,從而制約了孩子們各種潛能的發展。我的研究就是要找出解救這些孩子的辦法來。”
讓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讓每一個孩子最大程度地擁有創造未來生活的能力!這個夢想如此強烈地纏繞著梅克,因此當她摘取了教育哲學博士的桂冠,進入教育科學的殿堂之后,她就急不可耐、全力以赴地去尋找將夢想變為現實的道路。
在苦苦地探索了15年之后,她終于找出一種能夠發現各種孩子各種特殊才能的測試方法。這是一項在美國教育界前所未見的科研成果。
梅克教授采用一種使孩子們興致無窮,能夠積極參與的測試方法,在一種近乎游戲的過程中,對孩子們的各種能力進行嚴格檢測并作出精確的定量分析,從而作出對孩子們的各種能力的準確判斷。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孩子的發展特點和需要,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規劃,然后指導教師和家長進行實施。——這是一個多么復雜的工程!它細致到要對每一個孩子的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對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進行系統設計。最初,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一個假想的純粹的科學實驗,很少有人相信這項科學研究對于改革和推進教育實踐有多少應用價值。但是梅克教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帶領她的科研組堅持不懈地努力著,十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工作成果,終于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老師、家長和教育管理者們的關注。
我采訪梅克教授的那年,在亞利桑那州已經有4所印第安保護區的學校、10多所普通學校、加利福尼亞州的50多所學校、北卡羅來納州的數百所學校,都已經在使用梅克教授的這種方法,對他們的教育對象、對他們承襲已久的教育體制進行重新的審度、剖析和規劃。就連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一些學校,也開始使用梅克教授的方法進行實驗。
梅克教授對我說:“我的研究遵從一個基本的思想原則,這就是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并且最大限度地去發展這個長處。而以往人們的觀念,恰恰與此相反,認為教育的任務是去發現孩子們的短處,再想方設法去彌補孩子的短處。在這樣的觀念之下,孩子們不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動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傷了學習的興趣,甚至會產生不可改變的對于教育的抵觸心理。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著孩子們能力的開發與培養。”
梅克教授相信:努力發現孩子的長處,激發的是孩子的自信。而專門注視孩子的短處,激發的是孩子的自卑。
梅克教授十分認真地說:“我在各種場合都強調這樣一個觀點:沒有殘疾的孩子,只有殘疾的教育!哪怕是那些被現行教育的公認標準認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實際上也有特殊才能,這是人所擁有的天賦,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往往把這種最應該重視的東西忽略了。”
我問梅克教授:“你認為推廣你的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人的觀念。”梅克教授回答得十分干脆。“可能傳統教育理念太強大了。人們習慣于要求孩子們去適應教育提出的標準,而不是讓教育去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這個觀念不改變,教育就難以走出自己的誤區。”
但梅克教授仍說:“我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富有創造力的生命,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現他們的天賦。我想,文明發展到今天,人類已經應該能夠看到每一個生命擁有的價值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天才”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甚至殘疾、智障孩子也是天才,就像舟舟,只要潛能得以發展。所以把“天才”一詞換作“天賦”可以更好地令人理解,也就是人人皆有天賦,而且是每人所獨具的。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幫助孩子發展這種天賦,家庭教育尤其要為孩子的天賦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
魏書生:是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如果不能去看到這種宏大,自然就不能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可發展的。
陶繼新:潛能開發的確是這樣。同時要更好地開發孩子積極的、正面的能量,有效地開掘孩子身上最閃光的潛在能力,通過對于孩子的關注和觀察,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和能力所長之處,加以強化和正面引導。
長清一中的校長叫王少輝,他跟我說——
我剛到校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當時有一個高二(10)班,是全校有名的問題班,老師們都說:“這個班除了學習,什么都行。”我來校半個月后就是元旦晚會,這個班同學鄭重地給我發了請柬,我想我必須要去。到了這個班同學們都很高興,我也即興給同學們唱了一首周杰倫的《菊花臺》,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校長也能跟上時代的節拍,和他們是能無障礙溝通的。我唱歌的消息迅速在教學樓上傳開,各班紛紛邀請我去,我于是帶領校級干部逐班拜年,且每班一歌,盡量不重樣。當夜的感受,是“累并快樂著”。事后才知,高二(10)班為迎接我的到來,請了專業音響師,并精心裝飾了班級環境,同學們都做了充分準備,我很感動,一感動就當了他們的副班主任。
當時像這樣的學生在我校有近300名,我引導他們走了藝體選修分流的路子,他們也看到了光明,學習起來兩眼放光,管理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最后他們絕大多數專業和文化課雙過關,步入自己理想的大學殿堂。
看來,在一般人看來有“問題”的不可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也有巨大的潛能,這方面的潛能一旦開發出來,他具有的強大爆發力出來了,將會還給自己,乃至世人一個巨大的驚喜。
魏書生:對啊,你像舟舟,考重點高中他考不上,考普高他也考不上,但是他在音樂方面確確實實好啊。
陶繼新:哈哈,是的,我在音樂這方面的潛能就乏善可陳。
魏書生:所以,如果你看不到他這個潛能,不就埋沒了嗎?這一輩子他不就是一個廢人了嗎?
陶繼新:包括您剛才提到的張炘煬的例子,我也了解過其他一些早上學、或者完全通過自學,跨越了他們自己的年齡而提前上大學甚至上博士的例子。包括韓國、日本、美國等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當然咱們中國也有很多。我大女兒認識的我們山東的一位父親,就通過成功的家庭教育使兒子在12歲時就已經順利申請了美國排名前十位的高中入學資格,并且是帶著獎學金的,他就是小學跳級兩次,初中三年級也沒上,自學完成的。現在這孩子早已到美國就學,表現很是突出。難道說他們真的只是個別例子嗎?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呢?
魏老師,我們都在教育一線上行走,我們經歷過、了解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就是原來的學困生在優秀的老師的引領下,短期內狀態大逆轉的現象。美國的“熱血教師”羅恩老師的故事就較好地詮釋了這種現象——羅恩老師剛開始在亞特蘭大買下一座廢棄的百年廠房準備建造成學校,這所廠房周圍住滿了毒販和妓女。學校建造過程中就遭遇了19次入室盜竊。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各個學科的考試成績都在總體上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并且普遍缺乏學習信心和動力,也從來沒去過佐治亞州之外的其他地方旅行過。幾年后,在他們的八年級畢業典禮之夜,孩子們得到了將近100萬美元的獎學金,超過90%的孩子在不同的學科獲得了兩位數的獎勵。從這樣的例子中,我們又會有什么啟示呢?
看來,每個孩子都是有潛能的,而且這種潛能非常巨大,但需要有效地導引和激發。而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模式過于關注結果,把知識體系打得七零八落,使孩子們學習的熱情被澆滅,潛能被壓抑。而一味依靠家長的教導、老師的教學的學習模式,也使孩子們完全放棄了自己學習的主動權,變成了等著喂、等著教才能懂的思維模式,放棄了對自己潛能的應用。
在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只不過最愛他們的家長將其當作庸才培養了而已。我們經??吹?,父母的啟蒙教育多是低俗的讀物,很少高品位的內容。更有甚者,教師在布置大量毫無價值的作業訓練之后,家長又雪上加霜,再從書店購買習題集,強迫孩子犧牲休息時間去完成這些額外的任務。對于這一阻礙孩子走向美麗人生的精神海洛因,教師與家長卻視若珍寶。于是,戕害靈性竟變得如此堂而皇之與天經地義。這種“下”之又“下”的訓練,使孩子與高層次的文化漸行漸遠。不少家長漠視孩子巨大潛力的存在而又渾然不知,認為孩子沒有能力與資格享受高層次的文化。豈不知,低層次作業的反復訓練,使孩子長期處于智慧沉眠狀態之中,進而積淀成遠離創造本能的巨大惰性,也從而遠離了享受智慧生成而激起的喜悅與幸福。人的生態環境應是和諧愉悅的,人的生命價值理應受到挑戰并得以體認。所以,為孩子創設揮灑生命與發展巨大潛能的家庭文化環境,是富有眼光的家長的必行之事。家長不僅應當正視孩子所擁有的內在潛質,更應當有效地開掘孩子的內在潛能,從而讓他們享受到“我是天才”這一生命超越的巨大幸福。
所以,我感覺,只要有下面這幾個認識,每個孩子都可以將潛能釋放,得到發展。
1.自學能力比學什么更重要,所以,從小鼓勵孩子的好奇心,指導孩子自學新知識重于一切。
2.自學時,可以不按課本循規蹈矩地學,而是把知識串聯起來學。比如小學時的自學,可以把本科目整個小學階段的課本都放在手中,系列學習,建立知識體系和架構。我記得,魏老師,您在給學生的自學建議中也提到過這一點。
3.不求甚解,囫圇吞棗地自學中小學知識。其實,中小學知識量是很有限的,但范圍較廣,各科目都要掌握,是考入大學的基礎之基礎。但每個科目的知識深度并不高,所以,只要把這些廣博的知識大約掌握了就行,尤其是年級不同,知識的替代性、重復性強,如果都深入地學,無異于浪費時間。而學校里往往會要求深入地學,因為每個學期的學生的考試成績都是關系到老師的職業評價的(這一點不僅是中國如此,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比較普遍)。所以很多考試的設計都是在玩技巧,把簡單的知識復雜化了。
這一點和剛才您提到張會祥這個爸爸的思路是一樣的。
4.學校的功能是一種社會性,所以,應鼓勵孩子在學校中以學習情商、發展非智力因素為主。對于成績不要太在意。
我想,如果家長有一個開闊的心胸,有一個把孩子放在人生大舞臺上的視野,再多研究些教育科學的話,我們的孩子定可以小小年紀便都出類拔萃,我們的教育也將會節省很多不必要的繁復。
我想推薦大家看一看,美國14歲華裔男孩凱孝虎的故事。這個孩子一直在家自學,8歲入讀大學,11歲拿到副學士學位,今年將從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
很多人認為他是神童、天才。但是他對于“天才”、“神童”的美譽一概拒絕,堅稱自己“不是天才”,他甚至不喜歡“天才”這個詞,他說:“‘天才’只是一個單詞,就像IQ(智商)一樣,那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數字,評估了一個方面,卻忽視了成就一個人的其他因素。而我所做的是通過學習知識變得智慧,我認為,運用智慧比成為一名天才好得多。”
“我只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凱孝虎說,“每個人都有潛力變得與眾不同,不過你必須發揮那種潛力。這就是人們覺得我特別的原因。我努力學習,提前計劃,達成目標,成就更好人生。”他希望“每個父母都能鼓勵自己的孩子去摘星星”。
男孩凱孝虎告訴同齡人,他們可以取得同樣成績,只要對事專注,全心投入,不畏挑戰,切忌半途而廢。他說:“你需要知道,你不必是天才,只需要勤奮付出,就能做到一切。”
凱孝虎坦言身邊會有“誘惑”。比如,他愛看成龍的電影,但會控制自己,每個星期看電視時間不超過4小時。極少看電視或者玩電子游戲,但凱孝虎并非死讀書,他多次獲得鋼琴大獎,贏過國際武術比賽,還學會了蛙潛。
魏書生:是的,這個孩子活出了天賦潛能,也明白了生命的規律,了不起。
詳見
《做一個優秀的家長——魏書生與陶繼新的家教智慧》
- 魏書生 陶繼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