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教育,
構建推動學校發展的管理文化
【杜偉強】我認為,學校管理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學校文化的管理。多年來,我們學校遵循“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辦學理念,確立了創建“綠色、書香、人文、智能校園”的辦學目標和“培養氣質儒雅、身心健康、學有興趣、負有責任的社會主義小公民”的育人目標,持續走好內涵發展之路,讓每個孩子屹立在學校中央,促使每個孩子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陶繼新】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用大一統的教育方式,顯然不能很好地進行適合不同個體的教育?!吨杏埂氛f得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币馑际钦f,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磥恚皠撛爝m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正是遵循了生命成長規律、遵循了教育規律。
【杜偉強】如何讓我們的教育適合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我們思考的重要話題。為了使“適合教育”理念的具體實施,我們堅持“五走進”管理策略:學校管理要走進教師。教師是辦學的主體,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他們立志從教的使命感和職業自豪感;學生管理要走進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保護、發展他們的各項權利;教改工作要走進課堂。切實發揮課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科素養,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育科研要走進課程。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擇優使用地方課程,加強校本課程研究,不斷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三結合”教育要走進社區。促進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有機結合,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努力讓學校成為社區的文化核心。
【陶繼新】“五走進”做得好!教師工作是不是積極主動,決定著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下。大凡有良知與責任感的教師,都會為了學生的成長而不遺余力的努力,且多能取得可喜的成績。學生不是學習的奴隸,而是學習的主人;而要想成為主人,就要尊重他們,讓他們心靈愉悅且主動地去學習。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但絕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地方,而是師生共同演繹精彩生命的動力場;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剝離了學生的積極性,是永遠不可能的。課程是彰顯一所學校特色的重要載體,也是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需營養;而科研,就要在研究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同時,結合本校實際,更好地開發校本課程,讓課程呈現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態勢。學校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一個孤島,而是與家庭、社會緊緊維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圣地;既然如此,其可以“化”人的文化,也應當延伸到家庭與社會。
【杜偉強】許昌實驗小學1959年建校,“適合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我們全體教工在深入學習古今中外教育教學理論和辦學實踐的基礎上,在積極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和課程改革精神的過程中,立足于我校實際情況而形成的一種辦學思路和模式,是幾代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如何把教育思想很好地付諸于教育實踐、最終讓孩子們受益,我們感覺困難重重??上驳氖?,我們已經出發,我們走在路上。
【陶繼新】要想做出一番事業,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的時候,是畏首畏尾,止步不前,還是毫不畏懼,勇往直前,是對校長與老師們的一個嚴峻考驗。顯然,您與老師們選擇了后者,不但出發在路上,而且意氣風發,披荊斬棘,在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為你們心里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讓孩子終生受益。為此,盡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你們依然是“上下而求索”。
【杜偉強】許昌實驗小學是一所“大?!保恍┏R幍墓芾韺嵺`想請您賜教。目前學校包括“五校一地",即一個本部、三所分校、一個獨立校區、一個教育實踐基地。我們把“心想事業,情系師生”作為班子座右銘,堅守“小學大道”、“辦小學需要大智慧”的氣質,積極探索網狀結構管理模式,關注管理成本核算,提高管理效益。具體說,淡化層級關系,注重師生需求,發揮融合、服務、引領作用。實施“一職多責、首位負責、年級承包、問責制”,落實“每天學習、巡視,每周評議、公示,每月報告、反思,期期考核、反饋”機制。班子成員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態度的轉變,有效地聚合了學校發展的正能量,促使學校在更高層面上調適發展。
【陶繼新】管理“五校一地”的學校,真的需要智慧。您所說的“小學大道”很有意蘊。這個道,就是辦好你們這類學校的生命規則。比如您所說的淡化層級關系就是顯見了智慧。像你們這么大的小學,年級承包當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年級就是一個小學校,年級主任就是一個“校長”。這樣,哪個年級辦得好與不好,年級主任肩負著主要的責任。而且,您的聰明還在于,年級與年級之間,放權于主任,讓他們放手去干。于是,就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妙。有權就有責,“問責制”對于有權者不但是一個制約,也是一種督促。只有獎罰分明,才能讓優者更優,問題少出。“每天學習、巡視,每周評議、公示,每月報告、反思,期期考核、反饋”的機制,讓學校管理有了更大范圍的覆蓋,也有了更大范圍的評價,還有了更大范圍的公開與透明。這樣,不但管理者了然于心,全體教師也明明白白。當然,也就為管理者及老師們創造了一個公開、透明、公正的發展環境;學校發展,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