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
【譯文】 寂寞時登上高處眺望邊遠,轉向南樓又聽一聽凄切的歸雁。
【出典】 南宋 陳亮 《水龍吟·春恨》
注:
1、 《水龍吟》 陳亮
鬧花深處層樓,畫簾半卷東風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遲日催花,淡云閣雨,輕寒輕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
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金釵斗草,青絲勒馬,風流云散。羅綬分香,翠綃封淚,幾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
2、注釋:
鬧花:形容繁花似鬧。繁花,盛開的花。“層樓”,原本作“樓臺”,據別本改。
遲日:長日。《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平莎:平原。
金淺:指嫩柳的淺淡金黃顏色。
閣雨:停雨。閣,猶擱,停止。
芳菲:芳華馥郁。
青絲勒馬:用青絲繩做馬絡頭。古樂府《陌上桑》:“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羅綬分香:指離別。秦觀《滿庭芳》詞:“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羅綬,羅帶。
斗草:一種游戲,古代女子采百草嬉戲。
3、譯文1:
盛開的花叢深處,聳立著高樓,東風從半卷的畫簾吹入,令人覺得分外柔軟。春天已經回來,蒼翠鍍上阡陌,平莎長得嬌嫩,垂楊輕輕地飄蕩著金線。春日遲遲地催開百花,云煙淡淡地擱住新雨,剛剛感到微寒,忽又稍微和暖。可恨這繁華似錦的世界,游人還未欣賞,卻全都交給了黃鶯和飛燕。
寂寞時登上高處眺望邊遠,轉向南樓又聽一聽凄切的歸雁。回想拔下金釵挑斗綠草,牽住青絲勒緊征馬,別后已象風云飄流分散。只有絲帶還飄蕩著芳香,翠綠的薄綢還殘留著眼淚,有多少的幽恨愁怨?正在為離愁傷感卻又是稀薄的煙霧中透出淡淡的明月,遠處傳來杜鵑悲切的叫聲令人腸斷。
譯文2:
高樓掩映的繁花深處,春風溫和柔軟,畫簾半卷。春風染綠了道路,平野上嫩草一望無際,垂柳的柳條黃色清淺。遲遲的麗日催促著花兒開放。淡淡的云彩留住春雨的雨點,天氣溫和宜人,輕寒或輕暖。只恨如此美好芬芳的景色,游人未曾欣賞,卻全都付給黃鶯和飛燕。
寂寞時憑欄念遠,聽南樓傳來一聲聲歸雁。不禁憶念起歡樂的從前,你拔下金釵去斗百草,我牽著青絲韁繩的寶馬,笑著欣賞觀看,但這一切風流美好的生活都煙消云散。贈與熏香的羅帶權作留念,翠色的絲巾上還有你的淚痕。那里包含著你多少幽怨。正當我極度傷心的時候,又傳來幾聲子規的悲啼,滿目盡是淡月疏煙。
譯文3:
百花盛開的深處,有一座高樓,柔和的東風吹過,畫簾半卷。春天將山路小徑染綠,平野上嫩綠的小草一望無際,垂柳依依,金黃一片。春日溫暖,催開了百花。云層淡薄,細雨綿綿,天氣忽寒忽暖。可惜了美好的景色,沒有人欣賞,全都交付給了鶯燕。
孤寂時,我登上高樓思念遠人,對著南樓詢問歸雁,想當初一起拔釵斗草,騎馬游玩,到如今如風云般消散。分別時,她以香羅相贈,翠袖巾上沾滿了淚水,這其中飽含多少幽怨?正當黯然神傷之時,只見煙月迷離,耳邊傳來子規的悲啼聲,時續時斷。
4、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號龍川,人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光宗紹熙四年策進士,擢為第一,授建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未到任而卒。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存詞70余首。
5、這首詞初看起來,是一首傷春念遠的詞。上闋寫春光爛漫,又作轉折,說春色如此美妙,卻無人欣賞。下闋開頭既已點明全詞的“念遠”主旨,接下通過回憶,寫昔日邂逅的情境與別后的“幽怨”,后又回到眼前,煙月迷離,子規聲咽,一片凄清景致,更增幾多離愁。陳亮乃南宋氣節之士,其創作絕少兒女情長。故有人認為此作寄托了恢復之志。
起首用“鬧”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態,同時總攬春的景象,與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句相比,毫不遜色,加上東風軟(和煦),更烘托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翠陌,翠綠的田野;平莎茸嫩,平鋪的嫩草,用茸嫩形容初春的草,貼切恰當;垂楊金淺,淺黃色的垂柳。遲日催花,春日漸長,催動百花競放;淡云閣雨,云層淡薄,促使微雨暫收;輕寒輕暖,不寒不暖,氣候最佳。這些都是春歸大地后帶來的春景、春色。薈萃如此多樣的美好景色,本可引人入勝,使人目不暇接而留連忘返。可是歇拍四句卻指出:在今朝,游人未曾賞玩這芳菲世界,只能被啼鶯語燕所賞玩。鶯燕是“能賞而不知者”(《草堂詩余正集》沈際飛語),游人則為“欲賞而不得者”(同上)。
鑒于人情世故都是這樣,尚有何心踏青拾翠!過片兩句,因寂寞而憑高念遠,向南樓問一聲歸雁。從上片看,姹紫嫣紅,百花競放,世界是一片喧鬧的,可是這樣喧鬧的芳菲世界而懶得去游賞,足見主人公的處境是孤立無助的,心情是壓抑的。雁足能傳書信(見《漢書·蘇武傳》),于是鴻雁充當了信使,因為征人未回,向南樓探問歸雁消息。金釵三句,謂昔年賞心樂事,而此時已如風消云散。金釵斗草,拔金釵作斗草游戲。宗懔《荊楚歲時記》:“競采百藥,謂百草以蠲除毒氣,故世有斗草之戲。”青絲勒馬,用青絲繩做馬絡頭。古樂府《陌上桑》:“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羅綬三句,謂難忘別時的戀情,難禁別后的粉淚,難遣別久的幽怨。羅綬分香,臨別以香羅帶貽贈留念。秦觀《滿庭芳》“羅帶輕分”,亦此意。翠綃封淚,翠巾裹著眼淚寄與對方,典出《麗情集》記灼灼事。幾多幽怨,數不清的牢愁暗恨。正銷魂三句,有兩種斷法,一斷在“魂”字后,另一斷在“又是”后,兩者都可,而后者較恰當。因為一結要突出“又是”之意,用“又是”領下面兩句,由于又看到了與昔年離別之時一般的疏煙淡月、子規聲斷,觸發她的愁緒而黯然銷魂。子規,一名杜鵑,相傳古代蜀君望帝之魂所化。(《華陽國志·蜀志》)子規鳴聲凄厲,最容易勾動人們別恨鄉愁。
這首詞上片,作者幾乎傾全力烘托春景的無比美好,而歇拍三句,卻來一個大轉折,指出人們以不能游賞美好的春景為憾事,以如此芳菲世界被鶯燕所占有為惋惜,才領會前面之所以傾全力描繪春景者,是為了給后面的春恨增添氣勢。蓋春景愈美好,愈令人惆悵,添人愁緒,也就是春恨愈加強烈。杜甫所謂“花近高樓傷客心”(《登樓》),“感時花濺淚”(《春望》),即為此種思想感情的反映。下片似另出機杼,獨立成篇,其實不然,它是全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上下片有嶺斷云連之妙。上片因春景美好反而引起春恨,這是客觀景物與內心世界的矛盾,而所以鑄成此種矛盾的,傷離念遠是一個主要因素,下片就是抒寫離愁別恨的,因而實與上片契合無間。從賞心樂事的一去不返,別后別久的十分懷念,別時景色的觸目銷魂,都在刻畫主人公的感情深摯。可是作者是一位“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黃宗羲《宋元學案·龍川學案》)的鐵錚錚漢子,他寫作態度嚴謹,目的性明確,每一首詞寫成后,“輒自嘆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葉適引陳亮語)。所以很難想象他會寫出脂粉氣息濃郁的艷詞。據此,才知下片的閨怨是假托的,使用這類表現手法在詩詞中并不鮮見,大率以柔婉的筆調,抒憤激或怨悱的感情。此種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積的,而且與反偏安、復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芳菲世界都付鶯燕,實際的意思則是大好河山盡淪于敵手。為此,清季詞論家劉熙載評這幾句詞:“言近旨遠,直有宗留守(宗澤)大呼渡河之意。”(《藝概》)以小詞比壯語,不覺突兀,是因其精神貼近之故。
陳亮傳世的詞七十多首,風格大致是豪放的,所以明代毛晉說:“《龍川詞》一卷,讀至卷終,不作一妖語、媚語,殆所稱不受人憐者歟!”(《龍川詞跋》)后來他看到此篇及其他六首婉麗之詞,修正自己的論點,曰:“偶閱《中興詞選》,得《水龍吟》以后七闋,亦未能超然。”(《龍川詞補跋》)其實毛晉本來的論點還是對的,無須修正。作家的作品,風格、境界可以多樣。陳亮詞的基調是豪放的,但也出現一些婉約的作品,毫不足怪。蘇軾《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辛棄疾《摸魚兒·暮春》,情調豈不纏綿凄婉,但畢竟與周(邦彥)、秦(觀)不同,蘇、辛和陳亮的詞,和婉中仍含剛勁之氣,所謂骨子里還是剛的,關于這一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
6、雁
一、觸發鄉情、親情,抒寫游子思婦的綿綿思念。雁是候鳥 ,隨季節變換而遷移, 春天北飛,秋日南歸。季節更替之時,大雁都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特點常常喚起人們逆旅鄉思、離恨別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親情。“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指君子古人認為大雁冬去春歸,是很講信用的,“信也”;大雁南飛的時候排成整齊的雁陣,是很有禮貌的,“禮也”;大雁晚上休息的時候是有放哨的,很聰明,“智也”;同伴受傷了,也不離棄,是很講義氣的,“義也”。古人有很多贊美大雁的詩詞,只不過是對人性的一種寄托罷了。
二、代指書信、音信。“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懷李白》)“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三、比擬自身,表現落寞孤單之苦。雁行有序,自是偉麗壯觀,但失群之雁,也會倍顯孤單凄惶,因此詩人每每在遭受磨難、壯志難酬、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之時,就自然會想起孤雁來。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傲不屈。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算子》),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苦無依。“人是嶺頭云,聚散無誰管。君似孤云何處歸,我似離群雁”(周紫芝《卜算子》),有時是表現自己的落寞迷惘,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隱《夕陽樓》), “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陳亮《水龍吟》)。
7、仍記得兒時最初的語文課:“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簡單的文字,描繪出蒼涼神奇的境界。年輕時去鄉下“插隊落戶”,在長江邊圍墾,常看到雁群從天空飛過,確實時而“一”,時而“人”,春天往北,秋天向南,在遼闊天幕中,它們是不辭辛苦的遷徙者,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大雁年年南來北往,這是個永恒現象,是生命在大自然中創造的奇跡。凝望空中的雁陣,曾引起我無窮遐想。
古代的詩人,善于觸景生情,他們當然不會忽略南來北往的鴻雁,他們把感慨寫在詩中,讓無數讀者共鳴。雁作為古詩中常出現的意象,代表了什么?
羈旅中的詩人,仰頭見雁,懷想的是故鄉,聽到空中雁鳴,牽動的也是思鄉之情。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歐陽修的《戲答元稹》中有名句:“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詩中有雁出現,意境必定蒼涼,一個雁字,牽動無限愁思。韋應物有五絕《聞雁》,也寫于旅途之中:“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異鄉之夜,秋雨綿綿,忽聞空中傳來雁鳴,在一個遠走他鄉的游子的耳中,這聲音意味著什么?無須議論,已將蕭瑟孤寂的心境和盤托出,讓人讀來感覺到無限凄涼。宋人陳亮《水龍吟》中,“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表達的也是類似心情。
在古人詩中,鴻雁也是信使的象征,鴻雁一詞,有時就直接代指書信。譬如杜甫《天末懷李白》中,“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李商隱《離思》中,“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都是人們熟悉的名句。
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更深的,是蘇東坡的兩句:“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蘇東坡由大雁聯想到了人生,人生來去如鴻雁遷徙,代代往復,生生不已,而人的經歷又像春夢一樣,去而無返,形跡縹緲。這是詩人的聯想,卻使無數人吟之而共鳴。
7、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金釵斗草,青絲勒馬,風流云散。羅綬分香,翠綃封淚,幾多幽怨!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初夏時節,吟誦著陳亮的詞句,于景于情都很相宜吧。
漫游了很久以前的那片林子,在小木屋里坐坐,一卷有關于情感的故事重新鮮活在心中。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個美麗的童話在那初冬的季節里誕生了。故事是從淚水中開篇,第一次真切地聽到她的聲音竟然是哭聲,那么動情,那么溫婉。于是,他真了,他在乎了,他把她珍藏在最柔軟的心底——好像可以更早的,由于擔心寂寞孤旅,在那個熱鬧的長假里出行的不便,莫名的牽掛最終按捺了沖動。現在細想,卻不后悔,他說。后來,他不在的時候,她就在那小木屋里靜靜地坐坐。而今重溫當初的文字,心是那么的悵然!
那時候,他常常漫游在山間的林中水邊,常常仰望衡陽秋雁遠征暮靄蒼煙,云掠山巔,晴空深遠,其實怎深得過想念?垂首扼腕,仰天長喚,夜幕下的林子里蟲鳴如線,蓮子年少,玉藕初成的荷塘邊,一個人靜靜的擺弄著思戀。悠悠淮水,怎長得過渴盼?秋蟬嘶啞,螢光黯淡,那是心境如麻亂。多想卷起長川,疊掉山巒,立即拉她到眼前。
后來的故事很甜,就像童話那樣燦爛。有人說,鐘情只需一見。在那個喧囂熱鬧的車站,雖不曾有過深情的對視,可見她的第一眼,他便知道,她與他想像中是一個模樣,然后,他把看到的她和想像的她,溫柔的粘在一起,放在他心里,永遠都不會放她出去。他們常常流連在那山間的小木屋——想鎖住那一抹綠。
不知始于何時,不知緣于何事,一向溫婉順從的她把“不”常常掛在嘴邊。是覺得那簡單太單調?覺得那規律太乏味?于是,她已開始思念她的過去,開始回歸她的寧靜。或許,五百年的佛前苦求仍不夠虔誠,這山間的小木屋注定成不了她的家園。而他,隨緣,卻不化緣。最終,他將獨語千年,她卻不再流出一顆淚滴。
回到久別的那間小木屋,再讀過去的詩句,執手霜風吹鬢影,露寒人遠書相應——那是很久以前的陌生了。如煙往事凝為一種儀式,于是這個故事有了尾聲。
清晰的最后記憶是:他往左,她往右,走過那條街,回到兩個世界。
8、真的是很羨慕國內在爸爸媽媽身邊生活的人,多幸福啊!我的同學曾經好羨慕我在國外可以吃西餐,我說那叫你天天啃面包你愿意嗎?當你饑餓的時候多希望有碗熱湯哪怕有碗咸菜也好。天天吃甜的冷的食物,真是在考驗自己的胃呢!以前只是知道三毛在旅居的時候曾經覺的醬油拌飯很好吃,我以前是覺的那一定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飯了,現在看來有的時候可能是最美味的了。昨天我就用辣椒醬拌飯當作了午餐。有的時候可以這么想,有的吃總比沒有好吧,所以這么想我看來還是很幸福的。以前在國內喜歡喝熱的水,什么都是熱的。現在總算是鍛煉出來了,大冬天也喝涼的,去麥當勞吃飯都是冰的飲料,幾乎都是加冰的,不知道烏克蘭人是否經常冒火氣以至于要用冰塊給自己降降火呢?以前在國內,我從來不在大街上吃東西,覺得那樣很掉價,穿的整整齊齊弄個吃東西的模樣很丟臉,現在有的時候趕著上課,我就自己帶的面包直接在學校人最多的大廳里等候,一邊等一邊吃,那也顧不上什么形象了,還自備茶水,看著杯子里泡的茉莉花茶吃著干冷的面包,中西結合,心里還有點自豪。同學問我呀你怎么在這里吃東西,好多人在看你呢?我說:“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我的午餐不差呢,飲料還是茉莉花茶呢!”因為好像真有的我心蒼茫的感覺。所以國內的朋友應該很知足吧,因為在這里有的時候吃塊豆腐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每次回國都會想餓狼一樣撲進超市大選購一番,看什么都好吃。真的是餓壞了。不過說歸說,大部分留學生都是如此,艱難歸艱難,過程還是很享受的吧,一生難忘------還是中國的食物營養健康又好吃。
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
9、總覺得古代的人情感比現代人要豐富許多。一次離別,一陣感慨。生活中的每一種心情,都可以造就一段流傳千古的美詞佳句,連古代的男子,也都具有如女子那般婉約細膩的心思。
且看: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東坡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秦觀的“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豪邁如李白,也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時候。
總是在寂寞的時候讀唐詩,總是在寂寞的時候品宋詞,如果唐詩宋詞有一個主題,我想那應該是:寂寞。
曠達如東坡,悲壯如岳飛,豪邁如稼軒,他們的詞里,也都不乏悲涼的味道。稼軒的“道晚正愁予,深山聞鷓鴣”可謂是把這種寂寞悲涼之感寫到極至,而他們的悲涼,無外乎念遠,追憶,壯志難酬。才華難識,抱負難展——他們只能在深山曠野中踱步,自嘲的同時感嘆生不逢時,寂寞的同時感嘆流年易逝——人生若白駒過隙,而瞬間鬢已星星矣。
這種人生如夢的寂寞和蒼涼,誰躲得過呢?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是人類共有的無常的悲慨,詩人們以自己敏銳,真純的心靈去體會了那種共有的慨嘆和寂寞。而將這種寂寞展示得淋漓盡致的,是唐詩宋詞。我不能不贊揚它的美。千年飛逝,早已不見亡靈墓冢,而讓我們百般品味愛不釋手的,讓我們情不自禁默念出口的,讓我們帶著滿心縈繞的慨嘆高聲朗誦的,讓我們在寂靜的夜里默默品讀,暢流出口猶如滿室生香的,是那些美麗的詞句,是千年前善感的詩人們或喜或悲或豪邁或寂寞的心情。
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自古以來的詩人都是一樣的,他們都關心世間萬物,都保持著一顆敏銳善感的心靈,所以他們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大自然的風雨江山,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夕陽殘照,都能給他們很深的感觸,使他們“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正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比常人更加享受寂寞的時光。
寂寞是千古命題,無論是偉人,凡人,古人,今人,還是詩人,和我們常人,但有智慧的人會在寂寞中得出詩意的感觸和深刻的見解。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像曹操這樣一代英雄,當他對酒當歌時也會說出這樣感慨悲涼的話來。還有晏殊的“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試想:可能是念遠,或者傷春,待不久酒醒夢回,尋夢不得,內心的清冷正與射進深院的一抹殘陽相映,這是何等的冷寂悲涼!
自古英雄多寂寞,而自古詩詞也是寂寞的吧,它被一個寂寞的詩人在寂寞的時候吟出,寂寞地流傳千古,被后人在寂寞的時候細細品味,惟有寂寞懂詩詞,惟有詩詞懂寂寞。
念遠,傷春,追憶,相思,都離不開“寂寞”二字。
最寂寞不過英雄末路,不過美人遲暮,不過輾轉反側,不過物是人非,時過境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