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天下有三分明月夜,其中的二分就在揚州。
【出典】 徐凝 《憶揚州》
注:
1、 《憶揚州》 徐凝
蕭娘臉薄難勝淚, 桃葉眉頭易覺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
2、注釋:
揚州:地名,今屬江蘇。
蕭娘:南朝以來,詩詞中的男子所戀的女子常被稱為蕭娘,女子所戀的男子常被稱為蕭郎。《南史·梁臨川靖惠王宏傳》云:宏受詔侵魏,軍次洛口,前軍克梁城。宏聞魏援近,畏懦不敢進。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北軍歌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武。”“蕭娘”即姓蕭的女子,言宏怯懦如女子。后以“蕭娘”為女子的泛稱。
臉薄:容易害羞,這里形容女子嬌美。
勝:能承受。
桃葉:原指晉王獻之愛妾名。南朝陳僧智匠《古今樂錄》載:晉代王獻之有妾名桃葉,篤愛之,故作《桃葉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桃葉歌》郭茂倩解題:“桃葉,子敬妾名……子敬,獻之字也。”后常用作詠歌妓的典故。這里代指所少女的代稱或指思念的佳人。
眉頭:一作“眉尖”。
覺:察覺。
天下三分:《論語》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勤。”
無賴:無奈,無可如何,常用以指稱煩擾多事者。漢焦贛《易林·泰之豐》:“龍蛇所聚,大水來處,滑滑泲泲,使我無賴。”《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詩中作者是說,滿腹愁懷卻偏又遇見月光朗照,覺得甚是不堪。后世轉而用來表達可愛、親昵之意。唐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有“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句,本意是可愛,反說它無賴,無賴正是愛惜的反話。宋陸游詩:“江水不勝綠,梅花無賴香。”也有可愛、可喜意。
3、譯文1:
蕭娘臉嫩難承受眼淚,桃葉女眉長易顯憂愁。天下若是三分明月夜,有二分無奈要在揚州。
譯文2:
分別時我的戀人滿臉是淚水,綿綿的思念愁緒不斷。如果把月光分三份給天下,有二份撩人的月色在揚州。
4、徐凝(生卒年不詳),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主要活動在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精研吟詠,無意進取。唐憲宗元和年間有詩名,方干曾從之學詩。后游于長安,竟無所成(一說官至侍郎),遂歸隱故里,優(yōu)游而終。與韓愈、白居易、元稹等有交往。《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詩樸實無華,意境高遠,筆墨流暢、自然。《題處湖》州縉云鼎:“黃帝旌旗去不回,空攜片石碧崔嵬。有時風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點來。”被奉為絕唱,后來竟無敢題者。
徐凝的書法著稱于時。據(jù)《宣和書譜》載:“徐凝,書有行法,其筆意自具儒家風范,非規(guī)規(guī)于書者。”其《黃鶴樓》、《荊巫夢思》兩詩的墨寶,為宋代宮廷所收藏。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嘗于杭州開元寺觀牡丹,見徐凝題牡丹詩一首,大為贊賞,邀與同飲,盡醉而歸。唐人范攄《云溪友議》卷中《錢塘論》記載徐凝(題開元寺牡丹)詩的本事:“致仕尚書白舍人,初到錢塘,令訪牡丹花,獨開元寺僧慧澄,近于京師得此花栽,始植于庭,欄圍甚密,他亦未知有也。時春景方深,惠澄設油幕以覆其上。牡丹至此分而種之也。會稽徐凝自富春來,未識白公,先題詩曰:‘此花南地知難種,慚愧僧閑用意栽。海燕解憐頻睥睨,胡蜂未識更徘徊。虛生芍藥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唯有數(shù)苞紅萼在,含芳只待舍人來。'”白居易、徐凝兩人相見,談起長安牡丹和往事,甚感相見恨晚,說笑甚歡。更為奇巧的是,就在此時寺僧忽報詩人張祐來了。后徐與頗負詩名的張祜較量詩藝,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優(yōu)勝題牡丹詩,為白居易所賞,元稹亦為獎掖,詩名遂振于元和間。
5、《憶揚州》是一首懷人的作品,但標題卻不明題懷人,而偏說懷地。詩人并不著力描寫這座“綠揚城郭”的宜人風物,而是以離恨千端的綿綿情懷,追憶當日的別情。不寫自己的殷切懷念,而寫遠人的別時音容,以往日遠人的情重,襯出詩人自己情懷的不堪,這是深一層的寫法。
前兩句“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極寫當日的別離景象。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蕭娘”、“桃葉”均代指所思;“愁眉”、“淚眼”似是重復,而用一個“難”字和一個“易”字表達出來,不但不顯得累贅,反而有反復留連、無限縈懷之感。當日的愁眉,當日的淚眼,以及當日的慘痛心情,都作成別離后無窮的思念。
后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在這思念殷切的時候,詩人唯覺一片惆悵,沒有可以訴說的人,于是,抬頭而見月,但此月偏偏又是當時揚州照人離別之月,更加助愁添恨。雖然時光沖淡了當日的凄苦,卻割不斷纏綿的思念。這種掙不斷、解不開的心緒,本與明月無關,但它曾照過離人的淚眼,好比對人有情,而離別后偏偏照著愁人,又好像無動于衷,這便顯得“可憎”。詩人在深夜抬頭望月的時候,原本欲解脫這一段愁思,卻想不到月光又來纏人,所以說“明月無賴”。“無賴”二字,原本有褒和貶的兩重意義,這里因明月惱人,有抱怨的意思。但后世因為驚賞這種揚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離開了詩人原意,把它截下來只作為描寫揚州夜月的傳神警句來欣賞,這時的“無賴”二字又成為愛極的昵稱了。這也是形象有時會大于作者構思的一例。
古人律體絕句的結尾處,有時用一種叫做“一筆蕩開”的方法,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寄意無窮”的效果。這首詩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時即已“蕩開”。說愁眉,說淚眼,雖然作者余情未盡,而其他的事情已不必增添,于是忽然攬入一輪明月,以寫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體現(xiàn)了構思的險譎。這兩句看似將全詩截為兩段,實際上則是欲斷不斷,題中用“憶”字,將全詩連貫起來,依然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是一般滋味”。本來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寵揚州。而揚州的魅力,也不是僅在月色。詩為傳神,有時似乎違反常理,卻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無賴”的奇幻設想,也有它的淵源與影響。《論語》中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勤。”不過這是贊頌周文王的句子,沒有半點詩意。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而徐凝這首詩中的“三分之二”不但是詩意的,而且是新奇的。這些數(shù)目字,都不可以常理而論,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致使后世之人對揚州的向往如醉如癡,“二分明月”成為揚州的代稱。此后宋人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也不遜色。至于“月色無賴”,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中的“春色惱人”,即運用了同一手筆。
詩人把揚州明月寫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無賴”之“明月”,把揚州裝點出無限的風姿,與《憶揚州》的標題吻合無間,使人向往揚州的美好。這也許是詩人有意的安排,這種大膽的藝術構思所產(chǎn)生令人驚嘆的效果。
6、“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句見唐·徐凝《憶揚州》,全詩是: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詩的大意,古漢語家王曙解釋是:揚州的少女們嬌美的臉上怎能藏住眼淚,她們可愛的眉梢上也掛不住一點憂愁。天下明月的光華有三分吧,無賴的揚州啊,你竟然占去了兩分。
王先生解釋此詩實乃不巫。在我看來,此詩既可說是憶人,也可說是憶揚州。因為題本身就標明是憶揚州的啊。說它寫人,是對一女子的懷念。先具描,再用揚州之美來襯托美女之美。以離恨千端的綿綿情懷,追憶當日的別情。不寫自己的殷切懷念,而寫遠人的別時音容,以往日遠人之情重,襯出今日自己情懷之不堪,是深一層寫法。說它憶揚州,是把揚州之特色用美女的淚和眉頭之愁來形容,也極有韻味。采取的是先比興后點題之法。而以揚州的月夜來做關鍵點,更有獨特之處。揚州值得懷念的美景甚多,詩人獨以明月做文章,可見構思之巧。唐代揚州極為繁華,月夜景色,每見于詩人筆端,如張祜《縱游淮南》詩:“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一般認為,明月而曰“無賴”,乃謂明月惱人,可愛之至之意。秦觀《浣溪沙詞》“曉陰無賴似窮秋”,用法與之相近。這兩句的特點在于用數(shù)字分配月色這一點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以致“二分明月”后來成為揚州的代稱。是的,揚州確是難另找匹敵的。即使是今天,揚州美景仍然堪稱“無賴”。今天的揚州,仍然有著無法否定的無可匹敵的魅力。主要是揚州歷史文化厚重,富有獨特的魅力,在今天仍然閃爍著光芒,并在新的時代里,獲得更新的極致。唐代二十四橋的旖旎,北宋平山堂的風流,明末史可法的忠烈,清中葉揚州八怪的軼事,幾乎家喻戶曉。揚州文化對華夏文明作過許多重要貢獻。西漢江都相董仲舒首倡“獨尊儒術”,為主宰中國千年的統(tǒng)治思想奠定了基調。唐代揚州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壓全唐”。明清兩代揚州文士輩出,施耐庵、吳敬梓、曹雪芹、龔自珍等文學巨匠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莫不與揚州的人文環(huán)境密切相關。揚州八怪、揚州工藝、揚州戲劇、揚州曲藝、揚州美食、揚州園林、揚州雕版、揚州學派等文化瑰寶,以濃墨重彩書寫著揚州文化的輝煌。
不過,經(jīng)典看法,多認為此詩是寫人。王曙認為,“詩的頭兩句說的是反話,揚州少女無憂無慮,笑臉迎人,可詩人偏偏故意寫她們藏不住眼淚,且容易將憂慮掛在眉梢上。眼淚流了,憂愁掛了,就很快過去了,不會長期郁在心中。詩人在這里將揚州比作可愛的少女,說她竟占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光輝。”(見王曙《唐代故事集四?6?1唐代長江流域詩》第1585頁,1992年海南出版社出版)。有人更認為,“意思是天下明月的光華如果只有三分的話,揚州占有的不能說成是二分。不是二分是多少呢,也就是說三分她都占盡了。兩句詩極言揚州之美,是天下第一。”
而我覺得,寫人寫物,似都可有立論之理由,而此詩能歷久不衰,似乎不在于重點偏于寫人或偏于寫物,而是后兩句的無雙價值,尤其是這“無賴”二字,很是可愛,揚州賺了明月夜美景之三分二,似有不可置疑理所當然的意味,而用“無賴”,力盡揚州美景無敵之意,讓人覺得端的是無法否認。(盧克謙)
7、“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見唐·徐凝《憶揚州》。無賴:在原詩中有可惱、可怨之意。這兩句大意是:如果將天下的明月夜分而為三,那么揚州那可惱的月色就占有二分。
《憶揚州》本是懷人之作。詩人憶念遠在揚州的知己,卻不直說懷念其人,而只委婉地說其地令人懷念;寫其地令人懷念,又唯以“明月夜”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明月普照天下,而揚州的月夜最能牽動作者的情思。詩人忽發(fā)奇想:如果將天下的“明月夜”析而為三,揚州得天獨厚,占有其二。這里以數(shù)量來形容揚州月色之美,對如此美好的月色以“無賴”二字來形容,本為抱怨明月撩人愁思,可惱可氣。這種深婉含蓄的表情手法,足資借鑒。后人由此激賞揚州明月的美麗形象,就離開了作者的原意,而把“無賴”二字作為極度喜愛的呢稱,~也就成了贊美揚州月色的名句,致使人們常以“二分明月”代指揚州。可化用以描寫明月或以明月寄托懷人、思鄉(xiāng)之情。
8、唐朝有個叫徐凝的詩人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中國是一個神化月亮的民族,中國又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唐宋幾乎每個著名的詩人都到過揚州,是否天下三分明月獨占其二的揚州明月讓詩人們多了一份靈氣,并由此成就了不朽的唐詩宋詞?
一路踏著月光胡思亂想地走著,不知不覺站到了一間小客棧前。一個揚州姑娘笑語盈盈地從柜臺后閃出來,裊裊娜娜,姿態(tài)迷人。
姑娘特意安排了客棧小木樓上一間透著月光的小小單間給我,而沐在月華里的我又如何睡得著……
第二天一早,經(jīng)過瓊花觀,瞻仰了史公祠,游覽了天寧寺,穿過一帶林園,曲折狹長如錦帶飄拂的瘦西湖終于到了。
一泓曲水,細柳輕斜,隨風撩撥湖面。畫舫輕蕩,玉橋橫臥,與杭州西湖相比,當是各擅勝場,別有一番風味。
瘦西湖這個骨感美人縱千種風情,萬般嫵媚,我卻無心停留,腳步已越來越快,因為二十四橋就在園的盡頭。
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連吹簫的美人身上也發(fā)出了淡淡的銀輝,玉潔光潤的美人吹出的悠悠簫聲在月下的揚州城如仙樂四處飄落……此情此景,只要想一想都讓人心神蕩漾,而“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杜牧當年只怕是天天流連其間吧。天下三分的明月?lián)P州占去了二分,而這二分的明月二十四橋又占去了幾分?
揚州是一座浮在月光中的城市,更是一座文人筆尖滋潤出來的城市,不可以用手,只能用心去觸摸。
今夜,在這南國的花城,借問一聲揚州,是否可以讓我剪一彎明月為舟,折一枝楊柳為槳,再一次輕輕地劃入你的波心?
9、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云淡風輕的月夜,不知,是誰鋪開了紙箋,研墨執(zhí)筆,把世間最唯美詩意的邂逅寫成紙箋上一段佳話。
茶樓清淡淳樸,典雅寧靜。說書人呷了一口淡茶,娓娓道來,維揚三月千古風流,又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飄落在滾滾紅塵中,清雅悠揚,細致深透。
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說書人沉郁的聲音,帶著維揚三月千帆過后煙花開敗的荒涼。
末了,醒木一怕,打破空氣中凝固的沉寂,驚醒多少夢中人?說書人散淡的聲音猶在耳畔,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夜色凄迷,云影飄渺,云生云滅,散了又聚。紅塵中牽牽絆絆,情深情淺,緣去緣來,聚了又散。
曲終人散的寂寞,人去樓空的清冷,如此悵惘,如此寥落,縈繞在心,是一種說不出的難過。
眼角濕潤,帶著夜風吹拂過的涼,似走在悠長清寂的青石板路上落在身上的雨滴。拿起桌面的半盞茶喝了一口,已然涼透,涼進內心。
撫著額,目送過客匆匆。卻也猜透了結局,難免埋怨時間的手,最終把相遇寫成錯過。
10、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傳說是優(yōu)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shù)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后人鑒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于“橋鄉(xiāng)”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xiāng)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xiāng)“城里城外古跡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云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云、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shù)十歌女。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11、提起江南仿佛詩人就把一幅幅天堂盛景掛入我們的眼簾,于是,張繼的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讓我們看到人間仙境的蘇州;于是,徐凝的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兩分無奈是揚州。”讓我們看到清鮮自然的揚州。
12、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而我,去揚州,一次在夏季,另一次則是在冬季。夏季的揚州,像一個清純的女孩,靚麗活潑;冬季的揚州,則像一個嫵媚的少婦,溫柔賢靜。揚州的每一個季節(jié),都如詩如畫,是一個醉人,迷人的好地方。
我是個北方人,第一次去揚州的時候,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車,感覺路途遙遠,身心疲憊。但是,一走進陌生的揚州,卻被她婀娜,清秀,濃郁的綠蔭,整潔干凈的街道,溫和宜人的氣候所吸引,一路的疲勞,卻不知飛到哪里去了。
想來有點遺憾,我一看見這忘情的景色,也想起故友,如果能和摯友,一二個,或者兩三個,閑游分享美景,該是一種多么愜意的事呢?但,很多時候,終不如愿,不免有一絲艾怨,悄悄掠過心頭。
揚州是座聞名的古城,有很多故事,才子佳人,都出自揚州,一條流淌不息的運河,更是因為,有一個花天酒地的皇帝楊廣,為了美人行船取樂,不惜代價,不管民怨,開鑿運河,行船取樂,盡人皆知。
這里的氣候很宜人,當你身臨其境,你就會體驗到空氣有點濕潤,天空里,經(jīng)常填滿鉛灰色的云絮,擋住火熱的太陽,讓你感覺,有些夢一樣的清爽。
人真是很神奇的動物,昨天還在家里喝茶,今天卻跑到遙遠的揚州,這個醉人的小城,來看她迷人的佳景,領略她醉人的風情了。
我不知道怎樣去了解她,去欣賞她,雖然一切都很陌生,卻又無比興奮和新奇,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了。
一個腳力車夫,蹬著他帶著墨綠蓬的三輪車,不遠不近地跟在我后面。見我是個外地人,就主動和我打招呼,他眼角有點斜,臉色發(fā)紫,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頭發(fā)很短,有點凌亂,年紀四十開外,穿一身肥大,舊的藍色衣褲。他聲音有點啞,態(tài)度和善,讓我坐他的車游覽小城,爭取多走幾個景點。
我有點猶豫,因為怕被騙,于是,不緊不慢的走著。他好像看出我的顧慮,拿出一個證件在我眼前晃一下,說他們都是有證件的,不會欺騙游客,價格便宜,只要三十元錢,可以盡量帶我去想去的地方。
我終于無法選擇,只好坐上他的腳力車。透過車篷的前窗,我看見他的頭,埋在兩只膀子下,兩只腳左右蹬著車的腳蹬,那兩只肩膀,左支一下,右支一下,不停地隨著兩腳轉換,腳力車緩緩向前移去。
坐人力車很舒服的,只是車子有點破舊,像是用了很久了。在舊電影里,看見過人力拉車,如今,我也坐坐試試。車窗外的街景,只在我的眼里慢慢掃過,這里,真的和我們家鄉(xiāng)不同,街上的行人都很悠閑的樣子,來往的車輛,也不那么擁擠,清清淡淡的。
有幾個主要地方,一定仔細看看,比如,揚州八怪紀念館,古運河的渡口,朱自清的住所,其他的地方雖然也美,但不能一一領略,只能走馬觀花了。
我上學的時候,聽說過鄭板橋的名字,車夫告訴我,鄭板橋就是揚州八怪之一,他的“竹石圖”別有一番韻味,我不禁為古人的才華,藝術驚嘆。其他的畫家,也各具風格,畫技出眾,令人折服,有幾位還受到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接見,受到嘉獎,贊賞。
江南出才子,揚州是才子聚集的地方,名人輩出,我也來沾一沾才氣,心情也高興一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李白的詩句,多美啊,還有,李紳的詩句“嘹唳塞鴻經(jīng)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還有徐凝的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千年流淌的古運河,就在我的腳下,波光粼粼的河水,勾起我無邊的思索。我的心也并不迷亂,看著流水,生命之水,見證揚州歷史的豐碑,也在我的身旁。我對瓜洲渡還有些殘存的記憶,是詩句里的記憶,只是記得,“京口瓜州一水間”,這么一句,這是宋代王安石的詩句,據(jù)史料記載瓜州應該是揚州的門戶。
我感覺自己在讀一本書,我在一頁一頁地讀它,揚州的每一處美景,都是絕美的詩句;每一處流水,都是動人的篇章;每一段歷史,都是一個重重的標點。
車夫的車,載著我拐進一條曲曲折折的小巷,我在家鄉(xiāng),是看不到這樣迷人的小巷的。四周的房屋,都是青灰色磚砌成的墻,很結實,卻蘊含著古老的風情,我發(fā)現(xiàn),他們這里的人們,表情平淡,見不到急匆匆走路的人,都是閑情逸致,或者看書,或者下棋,或者慢慢走步。
我們來到一個整潔高大的青磚墻壁的屋宇,有一個半月形的門洞,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門洞右面的掛著的,深棕色豎牌,上面有五個白色大字“朱自清故居”。朱自清是個散文家,作家,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多么精致,膾炙人口的散文呢,誰知有多少流傳于世的名篇,就出自這里呢?走進不大的屋子,看見一張桌子,一把椅子,顏色很舊,棕褐色的,我仿佛看到,先生披著衣服,伏案寫書的身影。
這是一段令人陶醉的時光,在異鄉(xiāng),也是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小城,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那個車夫,一路給我介紹著各種風土人情,他是個淳樸的人,又很有耐心,每到一處,都不嫌我時間長短,也不催促,我便有機會,仔細的瀏覽著,觀賞著,心中愜意,也就忘了疲倦。
第二次來揚州,北方已經(jīng)瑞雪飄飄了,揚州,卻依舊風景秀麗,綠樹青青。這次來揚州,游客少了許多,但,卻看到溫柔的揚州,依然俊美,而我,已經(jīng)把她看做朋友,沒想到,又能看到她。
這次來的同行,都是我們系統(tǒng)的業(yè)務骨干,我們都是來培訓的。在異地,看到熟悉的同行,心中也很高興,我們有七八個人,兩三個男生,女生占多數(shù),他們都是第一次來揚州,約好了,趁著培訓的空閑時間,集體游覽揚州,他們想去的地方是瘦西湖,我第一次來揚州時,就沒有去瘦西湖,這次當然也想去了。
三個女人一臺戲,女生多了,耳旁就飄滿快樂的笑聲,讓你寂寞的心境也不寂寞了。省站的宋丹,個子很小,穿一件紅色薄棉衣,她的臉色很白,戴一副眼鏡,頭發(fā)好像沒有染色,黑色里泛著褐黃,嘴角微翹,總是笑意盈盈,不過,她的笑聲很多,也很甜潤,她總是很活潑的樣子,經(jīng)常走在前面,指指點點,看什么都新鮮。
瘦西湖的冬季,有的樹木剩下灰色的枝條,綠葉早就飄落了,然而,大多數(shù)的樹木,依然綠葉青青,有的樹木,整棵樹的葉子失綠發(fā)黃,像北方秋天的落葉,湖水清凈,白亮,像一面鏡子似的,游人也沒有幾個,想來,這時正是旅游的淡季,但你,站在湖岸遠眺,你會同時看到像玻璃一樣平的水面,灰色的枝條、黃色、綠色交織組成的一副迷人畫面,竟然,有一種感嘆油然而生了。
我們的導游叫于倩倩,她才從旅游學校畢業(yè)不久,她個子略高,梳著馬尾頭,發(fā)梢處焗油一樣,褐紅色,穿一件米灰色的短大衣,藍色的牛仔褲,她很豐滿,聲音又尖又細,每到一處,都詳細介紹。
在瘦西湖里的釣魚臺,有幾個女生爭相留影,看著她們忘情地擺著各種姿勢,我也跌跌欲試了,宋丹沒有帶相機,她要我給她照幾張,我也欣然應允了。宋丹的姿態(tài)是站立的,她的兩手插進大衣的兜內,嘴角微翹,白凈的臉上,甜甜地笑著,我抓住幾個美的瞬間,按動相機的快門。另幾個女生,也擺著不同的姿態(tài)留影,熱熱鬧鬧的。
我們還看到湖中的岸邊,停著幾只涂著褐紅色的小船,小船帶著頂蓬,船中有幾只凳子,每一只船上,都有一個穿著淡藍小花上衣的女人,我想,那就是“船娘”,招呼游客上船的吧。
要是在其它季節(jié),游玩瘦西湖則需要更多時間,現(xiàn)在的游覽,因為時間不一樣,景色也各有千秋,但揚州的冬季無論是瘦西湖或者其它別的地方,也有一種說不出的美。
我記憶的空宇,總有遐思的飛鳥,飛回美麗的揚州,雖然只有兩次去那個俏麗的小城,但我卻深深喜歡她的郁郁蔥蔥,她的雋永樸實,她的悠遠歷史,她的動人傳說,她的長流不息古老的運河。(曉風)
13、揚州,歷史文化名城,距今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歷史,自古就有“蘇北門戶”之稱。是聯(lián)合國人居獎城市、國家環(huán)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森林城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州城,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雅致園林。
華燈初上的夜晚,來到淮揚人家,品嘗著揚州菜的三頭(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蟹粉獅子頭),一道大煮干絲,充分考驗了廚師的刀工,干絲切得細如火柴梗,煨在已經(jīng)煮得雪白的湯料里,味道非常鮮美。而比這些大菜更出名的則是各色揚州點心和小吃。點心有:三丁包子、千層油糕、雙麻酥餅、翡翠燒賣、干菜包、野鴨菜包、糯米燒賣、蟹黃蒸餃、車螯燒賣、雞絲卷。小吃有:筍肉鍋貼、揚州餅、蟹殼黃、雞蛋火燒、咸鍋餅、蘿卜酥餅、雞絲卷、三鮮鍋餅、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餃。僅僅看到這些名字就已經(jīng)讓人垂涎欲滴了。揚州的飲食文化聞名海內外,揚州菜肴與魯菜、川菜、粵菜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菜系”。揚州菜也稱為淮揚菜,淮揚菜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很早以前就確立了中華第一大風味菜系的地位。
由新區(qū)穿越筆直的文昌路來到老城區(qū),道路左首邊一棟棟小樓灰瓦白墻、飛檐翹角,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唐宋元明清,從古說到今。那座從唐代保存至今的石塔,經(jīng)過一千多年風霜雨雪的洗禮,雖有些陳舊,但在兩棵巨大的銀杏樹的傘蓋下依然巍然矗立,而那條筆直的交通隔離帶在它的身邊也優(yōu)雅地轉了一個角繼續(xù)延伸開去;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因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名曰“文昌閣”的建筑,古樸、典雅,巧妙地形成了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處的環(huán)島設施。來到淮揚第一樓的富春茶社喝上一杯早茶,再品嘗一下?lián)P州特色點心,看著不斷有外地游客涌入店堂,繁忙但不嘈雜,悠哉悠哉。沿路兩旁的老街鋪里擺著廚刀、修腳刀、理發(fā)刀,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揚州“三把刀”,真正感受古老與現(xiàn)代文明在這里的完美結合。
揚州園林自古就聞名遠播,在當時,由于揚州的鹽商富甲天下,使他們有大量的財富來建造園林,非常奢華,僅揚州城內私家園林最盛時就達200多處。揚州園林不但具有皇家園林的金碧輝煌與高大壯麗,且具有大量江南園林中的建筑小品,風格自成一派。
我們游覽的何園又名寄嘯山莊。園主何芷舠,其家族為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帝師孫家鼐進退與共的姻親三大家族,他從湖北漢黃德道臺任上壯年致仕,歸隱揚州,于光緒九年斥巨資良材建造大型私家住宅園林。
該園建筑布局由東園、西園、園居院落、片石山房四個部分組成,以兩層串樓和復廊與前面的住宅連成一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內外有別、中西合璧、居游兩便的人居環(huán)境,中國私家園林的建筑審美和居游功能在此達到高度和諧與極至完美。
東園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廳,為一船廳,單檐歇山式,帶回廊,面闊15.65米,進深9.50米。廳似船形,四周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為主景,南向的明間廊柱上,懸有木刻聯(lián)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廳北有假山貼墻而筑,參差蜿蜒,妙趣橫生;東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墻;西有石階婉轉通往樓廊;南邊建有五間廳堂,三面有廊。
何園有冠蓋中國造園藝術的四個“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筑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的1500米復道回廊,構成園林建筑四通八達之利與回環(huán)變化之美,在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
其他四個第一是片石山房的“天下第一山”,是畫壇巨匠石濤和尚疊石的“人間孤本”,在這里無論春夏秋冬,都可以欣賞到陰影圓缺不同時間的月亮,從彎彎的月牙到一輪皎潔的滿月。玲瓏剔透的巖石中的一個圓洞,利用光學的折射原理在湖面上形成的一種倒影。只要你挪動腳步,亦步亦趨,行進中就可以觀賞到不同形狀的月亮。回廊上的“觀園鏡”,可通觀全園景色,給人以“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景觀印象,充分體現(xiàn)了建筑藝術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之美。“水中月鏡中花”即為此景。
借助一串串開在復道回廊上的漏窗、空窗組成的花窗帶,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窗”;何園中水心亭是一座中國少有的水心戲臺,被稱為聽戲“天下第一亭”。我們去時正值清荷飄香,錦鯉游戲水間。一棵巨大的楓樹枝繁葉茂,再過一段時間定會是楓葉如丹的一處勝景。在這里到處可以欣賞到茂密的修竹,還有那一叢叢秀美的南天竹,在亭畔、在巖腳都能找尋到她清麗的蹤影,仿佛讓我置身于秀冠江南的木瀆。
何園是清代后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與蘇州園林靈透清秀的風格不同,這里更注重園林內的建筑雕飾。是揚州的園林特色和風格的體現(xiàn)。漫步何園,回廊曲折,復道行空,假山貼墻,鳥棲庭樹,“丘壑宛然,游魚驚水……宛若“鳥飛屏風里,身置仙境中”。
品味著主人獨具匠心的建筑設計理念,瀏覽著豐富多彩的家族人的故事,不禁感嘆這座傳奇的園林。古運河畔的晚清第一名園——何園就這樣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來探尋她的芳蹤。
來到揚州,最不能夠錯過的就是瘦西湖了。瘦西湖位于揚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長,而稱“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臺、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臺、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兩岸景點,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湖面迂回曲折,迤邐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帶,媚態(tài)動人。
進入園內,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仔細尋覓甬道兩旁一棵棵桂樹上盛開的小小的金黃的桂花,不用湊到跟前,那淡淡的清香已經(jīng)讓你醉了。潔白的瓊花在這個季節(jié)已經(jīng)實屬罕見,很小很小的花瓣吐露著芳香,昭示著它頑強的生命力。
一場小雨如約而至,細密的雨絲無聲地灑落在湖面上,朦朧的景象讓你不由地驚嘆,不用打傘,就這樣恣意地徜徉在瘦西湖畔,如癡如醉。煙雨江南終于看到了你極致的一面。雕欄畫棟的游船,長堤垂柳,釣魚臺,五亭橋,白塔,波光漣滟的瘦西湖如一位清純的江南女子款款而來。
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志,也是揚州城的象征。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五亭橋的橋墩由12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橋上建有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15個圓月倒懸水中,爭相輝映,泛舟穿插洞間,別具情趣。
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二十四橋由落帆棧道、單孔拱橋、九曲橋及吹蕭亭組合而成,中間的玉帶狀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臺階,圍以24根白玉欄桿24塊欄板。關于二十四橋到底指那座橋,至今眾說紛紜。只見煙雨蒙蒙中的玉帶橋好似天空中凌空而至的一條玉帶連接起兩旁的樹木和亭臺,好美的景致!
白塔相傳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兒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jiān)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瘦西湖全長4.3公里,游覽面積30多公頃。湖區(qū)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山水園林景觀。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兩岸,綴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爐的揚州古典園林群,形成移步換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長軸;名寺古剎和古城墻垣綿延相屬,名勝古跡和歷史遺存散布其間。風韻獨具的自然風光和含蘊豐厚的人文景觀相映生輝,是鑲嵌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揚州——這塊大運河滋潤的古老土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和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安樂巷的27號院中。睹物思賢,人們仿佛看見先生伏案筆耕的“背影”。因為時間匆忙,沒有來得及到先生的故居瞻仰,留下些許的遺憾。相信霞客還會再來到這里,在濛濛細雨中仔細體會,讓秀美江南如一幅錦繡畫卷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14、“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氤氳水鄉(xiāng),波光瀲滟柳條柔,微風徐徐賽揚州,噓!不要驚了那幽靜的畫卷。因為那些纏綿的往事,已化作一縷青煙,消散在遠處……
江南風情,千嬌百媚,煙雨旭陽,各顯粉黛。江南的水透明、輕巧、恍惚,似詩韻般的輕盈柔軟,更宛如一席浮動的盛宴,隨意品嘗,便感染了沉醉與瘋狂。
在繚繞的霧氣中,我似乎看到,一個風姿華美的的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在春日的黃昏中靜默。西天欲火的晚霞,映照一湖清幽的水,染紅了一湖春夢。清愁,在波光粼粼中款款飛來,從一個又一個往事的峰尖聚合離散,而后消散不見。
江畔楊柳婆娑,垂影覆清淺,將心事慢梳細攏。懷揣一個人,一件事,一段過往,想著淡淡心事的姑娘,想必是個有著“丁香結”般幽怨的姑娘。她氣韻深沉、騁舞姬腰,憂傷如訴。
春去春來,花開花落,歲月如歌,往事如煙。一段情、一盞燈、一扇窗!憔悴了青春,染白了華發(fā)!
百轉柔腸化作繞指柔,聽著淡雅傷感的的樂曲,一份酥軟的情懷,從心靈深處裊裊升起!一個皓腕似夢的水鄉(xiāng)情結,在這空靈唯美的音符里溫暖地蕩漾!
我愛氤氳水鄉(xiāng),愛她的詩情畫意,唯美的柔情。想象是夢的翅膀,在腦海里勾勒一幅幅幽靜的畫卷。小橋、流水,油紙傘、烏篷船、樓臺水榭、楊柳堆煙、煙雨迷蒙、青石板鋪成的雨巷,很多美好的畫面紛至沓來。蕩漾在我們的心底,無法給擱淺。
江南的水是潤的,風是黏的,花是香的,人是輕靈的!細雨悠悠,一葉搖櫓,載盡水鄉(xiāng)千古往事。一個個駁岸、一條條水巷、一座座拱橋、一級級石階、一艘艘小船,似一首美妙的詩篇,吸引了無數(shù)騷人墨客揮毫潑墨!涓涓詩意在詩詞里流淌,為水鄉(xiāng)注入了唯美的情愫,“雨搓金縷細,煙褭翠絲柔”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著江南岸…。沉醉在古今文人墨客關于江南的詩篇中,無數(shù)次的如臨其境、心魂俱醉。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是多么富有詩意的事啊。江水比藍天還要澄澈明凈;乘船游玩恰逢春雨霏霏,悠閑地躺在畫船里,讓雨聲伴我一起入睡于碧于天的江水上,這是何等的閑適自在!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秀麗雅致的漢白玉橋上,月明如洗,清風徐徐,佳人綽約,簫聲悠婉,那絕美的意境,恍如沐浴在歷史的煙雨中。你不禁會悠悠然的想:那個“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小女子還在嗎?那當年熙春臺前的一抹斜陽還在嗎?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垂柳如簾,亭臺樓閣,曲徑回廊,畫舫蕩漾,游人如織!這里不僅有風流才子杜牧“贏得青樓薄幸名”的詩畫古揚州;更有見證白娘子和許仙凄美愛情的西湖斷橋;亦有越國大夫范蠡攜西施泛舟五湖的愛情湖。怎能不令人如癡如醉,夢魂牽連呢?
那黛瓦粉墻,是從畫圖中走出來的么?它們依水而建,飛檐高低錯落,靈動的倒影在河水中浮動,給人一種空蒙的感覺!穿行在杏花春雨的小巷,聽那軟軟的吳語小調,輕輕地便漾開一波一波的心花。我想水鄉(xiāng)人做的夢都是晶瑩的吧,因為他們汲取了水的靈氣。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水為鄰的人應該是潤澤的。
那連接兩岸的石拱橋上,上演了多少“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故事呀!在柳絮輕舞里,穿著藍布碎花衣衫的佳人,撐一把油紙傘,從桃紅繽紛中娉婷而來,我想她的戀人肯定會飄飄欲仙、心神蕩漾了。執(zhí)手相對,情意綿綿;抑或倚欄而偎,軟語呢喃,一把小傘撐起一方天空!那一低首,一回眸,無一不盡賦橋婉約的底蘊
輕倚圍欄,看魚兒戲水,聽渡娘漫喉,似回古時江南,橋下,烏篷船悠然而來,裊裊身姿,漫漫歌喉,攜來一曲江南水鄉(xiāng),無盡風華。青石街上,人面桃花笑春風……
每當明月高懸或細雨菲菲之夜,總會憶起江南那座座或玉簪或彩虹般的小橋,總會聽見撫琴弄弦的幽幽琴音,悠揚的旋律化作一幅幅空靈的畫面,從夢里水鄉(xiāng)飄來。路漫漫、山隱隱,水迢迢,佳人何方?此刻迷失的水鄉(xiāng),再沒有什么感慨——
15、月亮是偉大的,是悲傷的,亦是溫馨的。它的美,在于她美若天仙的氣質,更在于她幽幽怨怨的靈魂。歌手孟庭葦唱月亮,“扁扁的,扁扁的,歲月的書簽”。張愛玲說,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顆淚珠,陳舊而迷糊”。而我則喜歡揚州月亮的霸氣之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州的月亮之美占盡天下,每到中秋月圓之時,瘦西湖五亭橋下平靜的湖面上便會同時出現(xiàn)二十四個月亮,試問有哪個城市能在水中一下見到二十四個月亮呢?
明月,在盛唐時期有多少文人墨客寫下有關月亮的詩篇,有思鄉(xiāng)的,有感傷的。如李白在月下,曾經(jīng)感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也曾感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詩句等。在那月朗夜明之夜,想那江南才子醉酒高歌的風流,溫酒賞花的高雅,那一揚眉,一揚唇,帶著無邊的春色,迷了多少佳人一生華夢。盛唐故去,余音裊裊。一片薺麥青青,想見當年繁華。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現(xiàn)今的二十四橋意義上已不僅僅是代表一座橋或是二十四座橋了,在揚州人的心目中,它是一座精神的橋,詩化的橋。
于丹老師說能在水中看見月亮,那是因為水必須是平靜的,水面平靜了人才會看見水中月,而心亦如明月,心靜了才能擁有明月淡泊坦蕩的胸懷,我想“心靜如水”想必就是這意境吧。
停下敲擊琴鍵的手指,收攏所有的思緒,倚在窗前,一輪圓月掛在夜空,皎潔得像是一個剪影。今夜,又與我的最愛——溫潤的月光相逢了,不說思念,不訴惆悵,只對著月光微笑,藏在心底的話卻是——好久不見,別來無恙?只想在這美好的時刻,把這月光留在在思念里,放在回憶里,從容地收起這份最愛。
16、自古以來,贊美揚州的詩中,感嘆月色、詠其月美,對月抒懷、借月寫景的詩句,俯拾皆是,信手可以拈來。如陳羽的《廣陵秋月對月即是》:霜落寒空月上樓,月中歌唱滿揚州。想看醉舞倡樓月,不覺隨家陵樹秋。該詩,雖然并不為多人所知,然而,就在這一首小詩中,詩人短短的四句就寫了三個月字,體現(xiàn)出詩人借月抒情的良苦。再如,被前人譽為“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通篇36句,月字的出現(xiàn)竟達十四處之多,可謂空前絕后,從而成了詩中的詩,至今吟誦不絕。特別是開篇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將揚州月光寫得如水、如訴、如夢,似乎揚州的一切全都籠罩在了靜謐的朦朧之中,金山蜀崗,森林湖蕩,都成了剪影;就連那條穿城而過的千年古運河,也成了一幅流動的水墨畫,沐浴在悄悄升起的月色之下給人以靜美,于是,一切就有了詩情,就有了畫意。
其實,真正使得世人記住揚州月亮的仍數(shù)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雖然詩人并非揚州人,該詩也是出于詩人對兩個美女的依戀。但是,恰恰就是這二分明月,超越了原詩的內涵,使得人們驕傲了:揚州的月亮原來從唐朝就開始在這片土地升起,并且,賺得天下所有的人都對揚州月亮的仰視、稱羨。從此,用“二分明月”的絕句來完美表達揚州人對于月亮的情思,為后人仿效不絕。如曹寅的《即事》:“二分明月?lián)P州夢,一樹垂楊四百橋。”而史公祠內“數(shù)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楹聯(lián),恰到好處地將史可法人生的悲壯結局和崇高人格的圣潔表露無疑。三分明月、二分揚州,當之無愧。如城市可以申報月亮專利,則非揚州莫屬。由于揚州月光的包容,唐宋以來,揚州即以繁盛而著稱,到了清初之際,揚州更是盛極一時,成為全國向往的中心。那時,腰里別著銀子、騎著仙鶴,告別親友,上揚州去了,是多少人眼熱的事。即使有詩人詩意他地大都不敢僣越,不想與揚州比肩。比如有詩人贊頌千里之外的北方重鎮(zhèn)天津時,也只是:十里魚鹽新澤園、二分明月小揚州。我對揚州月亮的深愛也是從少時就熟知的這首膾灸人口的詩中得來。
那時,我常常在想,為什么天下三月明月,二分是在揚州。以致每當中秋月圓之夜,我總是喜歡靜悄悄地站在自家天井或門口的小巷處凝視著天空。看到寂靜如洗的夜空,繁星滿天、冰輪懸掛,突然感到,中秋的暗示不一定團圓。嫦娥,這個月亮的女主角,一個人在寒冷空曠的宮殿里日復一日的徘徊,而這一晚則把寂寞推向了極致。嫦娥奔月,這個中秋永恒的故事,無盡的煎熬在丹青里化成衣袂飄飄的優(yōu)雅華麗,卻離不開冰冷無望的結局。“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表天夜夜心。”且不管傳說版本的真?zhèn)危撬龡壓篝嗟谋∏椋€是被逢蒙逼近的無奈,反正是獨自一人飛升了,因為靈藥帶來的與天齊壽,她的美麗與寂寞也從此地久天長。想到此,不由得對月宮中的嫦娥既表同情也有點責怪。如果嫦娥心地稍稍寬一點、眼光稍稍遠一點,何至于一個人呆在清冷寂寞的月中顧影自憐廣舒長袖呢。此時,我才深切地感悟到,相愛的人為什么總會選擇到花前月下,為什么從古至今會有那么多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與月亮有關,因為只有月亮代表真愛、真情、真心,容不得半點虛假與欺騙。
稍大一點,讀了書,自然就聯(lián)想了《荷塘月色》。在這篇散文中,朱自清將空靈無形的月色訴諸視覺、味覺和聽覺進行細膩入微的描繪,寫出了月色的形態(tài)和質感。這不就是揚州的月亮嗎,只有揚州的月色才能有如此的形態(tài)和質感。從揚州走出的朱自清,自然而然地通過這篇永遠灑落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將他對家鄉(xiāng)月亮的思念得以充分的流露。奇怪的是,被譽為月亮城的城市又何止揚州,如江西的宜春、四川的西昌等。特別是西昌,自古以來與揚州就有一比。西昌也是賞月最佳之地,古人曾以“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佳句來贊賞邛海明月。邛海是一地震造就的天然湖泊,周長約50公里,湖水清澈明凈,水平如鏡,景色絕美,與天上的明月相得益彰。晴朗微風之夜,月光亮若明燭,把四周群山照耀得清晰如同白晝一般。當月移至邛海上空時,只見水天一色,天上、水中兩個玉盤銀光四射,交相輝映,上下通明,真是賞心悅目,讓人忘卻紅塵煩擾,拋棄鬧市喧囂。相傳,邛海還是月光仙子沐浴之所,每逢農(nóng)歷月中之夜,仙子便翩翩降臨人間,在邛海中盡情嬉戲。故這一天月光最明,月色最美,賞之令人心曠神怡,肺腑俱清。
然而,文人墨客提到月亮首推還是揚州,要不然,那來的歌吹月亮城之說。原來,揚州的月亮,特別的平和、柔美、寬厚、多情,總在演繹著一種古典的情懷,賦予一種深濃的詩意。從古至今,那斑駁、迷離、嬌媚、溫柔的芳華,一直順著幽深冗長的穹宇罅隙,悄無聲息地牽引與熨平無數(shù)人的心緒,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與神往。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揚州到處都有月亮。不經(jīng)意,游人從揚州的水中隨意掬起一捧水來,也會映出一個月亮。現(xiàn)如今,包括一些新的小區(qū)、新的橋,都在以月亮命名,如什么望月、得月、棲月、明月、映月、攬月等等無所不包。而外地來揚的游客,乘著清幽的月光,穿云破霧,見證了揚州歷史的興衰:一河一溝,一街一巷,一花一樹,一山一觀以及揚州八怪、春風十里,驀然回首,多少泛黃的往昔與跌宕起伏的澹然憧夢,便紛紛從遺忘的歷史夢囈中抖落出來。而對于在外的游子,揚州的月亮無時不在眷顧你、擁抱著你。無論你走到那里,揚州的月光似乎都在跟著你,緊隨著你,陪伴著你。不管你走多遠,走多長,它總是那么親近你纏綿著你,不離左右,一抬頭就能見到。有了家鄉(xiāng)月光的相伴,心里就有著親人的牽掛,就不會孤單。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行走在這樣的夜里,你的心靈自然充實、思鄉(xiāng),不會被路旁的野花迷倒。
近日有文考證,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夜觀揚州的月亮后觸景生情寫下的。其時,大約是公元726年春天,李白第一次來揚州。在揚期間李白盡享揚州的盛世繁華、風流雅趣。整日攜友醉酒、吟詩歡歌。不幾日,腰包的錢用得空空如洗。隨后,又在揚州大病一場。愈后,一個明月晴朗的夜晚,詩人獨自坐在客棧小院的井欄旁,仰望高空的明月,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于是,發(fā)出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仰天長嘆。對此,我從我好友李曉廷的父親,揚州老師院著名學者,教授李廷先所著《唐代揚州史考》一書中也得到間接佐證。書中是這樣寫道:“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落魄公子,盡皆濟之”。可見,李白在揚州留下這首著名詩篇的可信度。正因為這首詩,撩動著多少游子的思歸情懷,吸引了天下名士的眾望凝聚。
如今,揚州又變大了,是有容乃大的大。城市走、月亮走。你發(fā)展到那里,月光就會跟到那里。我單位在東而家在西。一東一西穿城而過近十余公里。每每加班夜深很遲才能回家。我騎著自行車沿著行人已經(jīng)稀少的運河北路、文昌路一路感受到月光在籠罩著我,不知不覺,就踏著月光到了家門口。那包容如洗的月光灑在長長的街道上,似一襲輕紗,把整個揚州掩得朦朧迷離,更加優(yōu)美、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