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下老屋
位于莆田鄉(xiāng)下的老屋,因所在片區(qū)規(guī)劃興建大學城而被拆遷了,于是有關(guān)老屋的一些記憶油然而生。
鄉(xiāng)下的老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座落于莆田市涵江一個叫“沁后”的小鄉(xiāng)村的一隅。聽說老屋是曾祖母“三更燈火五更雞”,起早摸黑磨豆做豆腐,挑到集市上賣,千辛萬苦地積攢了一些錢,與鄰居合蓋起來的,各分一邊住房,廳堂共享。老屋是用干打壘的方式建起來的,雖歷經(jīng)百年風雨的洗刷,滿目滄桑,但依然堅固如初。
老屋的背后,是一座峰巒疊嶂的大山,名叫“尖山寨”。山上常年樹木蒼翠茂盛,茅草叢生。每年的秋季,少年時的我,常常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就隨著母親上山砍柴割草。上山的路,是一條長長的、曲曲折折的石階,稱作“百二階”,意為有一百多節(jié)的石階。黃昏的時候,再把捆扎好的柴擔挑下山,一部份留在家中做柴火燒飯;一部份挑到集市上賣,以補貼家用。
那時,居住在老屋,樂趣多多。老屋的邊上是一條從山上緩緩流淌下來的小溪,溪水清澈見底,小魚小蝦在水中游蕩,我們這些小毛孩,常常喜歡下水摸魚捉蝦。我還曾在老屋的旁邊空地上,開辟了一個菜園子,栽瓜種菜,不但可用于自家烹食,還可出售。在付出汗水的同時,享受了收獲的喜悅。
老屋的廚房里,安放著大鐵鍋,用柴火做出的飯菜噴噴香。那時,母親在鍋臺上做飯菜,我則喜歡坐在灶前拉著風箱,并不時地往灶膛里塞些柴火,看著熱氣騰騰的火焰,聞著飯菜的誘人香味,不禁垂涎三尺。
夜晚,我要么坐在房間里的桌前,就著煤油燈看書寫作業(yè);要么搬出一張小竹床放在屋檐下的走廊上,坐在竹床上,搖著蒲扇納涼,觀賞著在樹叢中不知疲倦地舞動著的螢火蟲,傾聽著稻田里陣陣的蛙鳴聲,沉浸在鄉(xiāng)村特有的夜景中。
老屋不僅是家人的安樂窩兒,也是小燕子的棲息之地。每年的春暖花開時節(jié),小燕子總會攜家?guī)Э?,“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老屋廳堂的檐下銜泥做窩,每天飛進飛出,嘰嘰喳喳,給老屋增添了一派生機和熱鬧。
后來,老屋后山上的水庫建起了一座水電站,我們也像城里人那樣用上了電。改革開放后,村子里在離老屋不遠的地方辦起了鞋廠,弟媳婦和村里的一些婦女們一起進鞋廠打工,享有了領(lǐng)薪和退休的待遇。如今,老屋雖然被拆遷了,但卻也為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曾經(jīng)的老屋雖然簡陋,但卻給予了我們一個溫馨的家。成年后,由于外出參加工作,后又定居外地,除了回家探親外,就很少再在老屋待過了。老屋烙刻著老一輩勤勞打拼的經(jīng)歷,記載著中國普通老百姓平常而又豐富的點滴生活,見證了鄉(xiāng)村的變化和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老屋即使被拆遷了,也會永遠地留存在我的記憶中。
插圖/網(wǎng)絡
作家簡介
翁國霖,當過農(nóng)民、煤礦工人和宣傳干事等,喜歡文學,曾在《廈門日報》《莆田晚報》《同安文藝》《莆田作家》和《莆田市雜文界》等媒體發(fā)表過散文、小說和雜文等。莆田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