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不舍的土地
——內蒙古散記之七
洪和勝||浙江
大草原的廣袤無垠、雄渾壯美,讓人對世世代代縱馬馳騁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充滿了好奇和遐想: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那些勇敢剽悍的游牧民族曾經譜寫過怎樣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帶著濃濃的草原情結,帶著對草原的期待和向往,我繼續著內蒙古之旅,來到大興安嶺呼倫貝爾。
大興安嶺是一條從東北向西向延伸的山脈,山脈的東麓是松嫩平原。從大興安嶺山谷中流出來的溪水匯成河流,分別滋養著大興安嶺東西兩側的沃野,這就是東部的嫩江,西部的海拉爾河。
海拉爾,蒙古語的意思是“流下來的水”,發源于大興安嶺中段西麓,浩浩湯湯綿延七百多公里,流經呼倫貝爾草原,幾經交匯,流入黑龍江,再向東流入大海。這里不僅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也是他們發展和成長的搖籃,其中鮮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就發源于呼倫貝爾草原。
這里也是成吉思汗成就豐功偉業的地方。八百年前,成吉思汗率領他的軍隊,在這片草原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那是何等壯觀的歷史畫面。綿延千里的草原,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呼倫貝爾草原,詩一樣的名字,我終于站在了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上。這是我看到的別樣的草原風光。這里的草原是那樣平展而又遼闊,在地平線上畫出優美的弧線。沒有山林,沒有田野,清風吹過,無邊的草像波浪一樣隨風起伏。
草原上的天空是完整的,沒有被蠶食,天邊與地平線相接,形成一個完美的圓,我就站在這個圓心上看天高地闊。但見天空純凈蔚藍,朵朵白云在草原上投下斑斑點點的影子,空氣中散發著青草與泥土的芳香。藍天、白云、碧草、羊群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在這浩瀚無際、逶迤千里的大草原上,感受著大草原的氣息,盡情享受著大草原賜予的歡愉。
陣陣微風吹過,小草彎下了腰,只見成群結隊地馬,有的在低頭吃草,有的在歡快地奔跑。一個身穿蒙古族衣服的牧羊人,揚著皮鞭,吹著口哨,趕著成百上千的羊群。碧藍的天空中有幾只雄鷹展翅飛翔,時而在空中盤旋,時而發出尖銳刺耳的聲音,似乎在搜尋獵物。
風停了,金燦燦的陽光照在草原上,馬在奔跑,牛在聊天,羊在唱歌。整個草原都平靜了下來,藍藍的天空像巨大無比的帳篷,將整個草原籠罩起來,與綿延的草原連成一片。
其實,呼倫貝爾不只是綺麗壯美的草原,也是絢麗多姿的富水之鄉。草原上河川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彎彎曲曲的河流緩緩地流向遠方,美麗的湖泊似塊塊碧玉,鑲嵌在平坦而寬闊的大地上。額爾古納河、烏爾遜 河、海拉爾河、呼倫湖、貝爾湖等河流湖泊滋養著草原。
呼倫貝爾就是得名于呼倫湖和貝爾湖,這兩湖被稱為姊妹湖,是呼倫貝爾草原的象征。湖面波光粼粼,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濕地蘆葦蓊郁,水草豐茂,蘆葦蕩中棲息著丹頂鶴、野鴨、天鵝等很多水鳥,群鳥翔集在這碧水藍天之間。日落的景色尤其迷人,夕陽下的湖水無與倫比的美,光與影交織著,天邊一抹五彩的晚霞,湖面萬頃金波,鳥兒在天空展翅飛翔,讓人不禁想起王勃那兩句著名的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天近黃昏,暮色慢慢地壓向草原,天邊最后的紅霞褪盡,天空漸漸暗了下來。滿天星星低低地懸垂著,一顆顆又大又亮,似乎伸手即可觸及。遠處傳來悠揚的琴聲,給這寂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柔情。琴聲時而低回、時而悠長、時而奔放,似乎在傾訴著草原綿綿的歲月。
碧野藍天,長湖落日。這是一片神圣而又靜謐的土地,她美麗富饒,祥和安寧,讓人留戀,讓人不舍。
插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