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三寶”:生態之城的靚麗名片
袁福成||江蘇
家鄉鹽城,曾經以海鹽文化、紅色文化著稱于世。今日鹽城,又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卓越成效再次令世界矚目。
一
鹽城,曾以鹽得名,因鹽而興。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鹽設縣,始名鹽瀆。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更名為鹽城。后因城池造型狀如水瓢浮于黃海之濱,亦有形象之名“瓢城”、詩意之名“瀛洲”或“黃海明珠”。鹽瀆首任縣令孫堅,乃三國時期吳王孫權之父 。
縱覽古今,穿越千年。鹽城砥礪前行的腳步,在銀色、紅色、綠色文化的嬗變之中,從遠古走進現代,走向廣闊無垠的未來。
鹽,色澤如銀、晶瑩純凈。銀色,曾經是古老鹽城最厚重的底色,海鹽文化是鹽城的文化之根。
鹽,是大自然對人類最慷慨的恩賜。既是天下蒼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資料,也是生產領域重要的工業原料。西漢時期,在黃海之濱興起的古老制鹽業,不僅是鹽瀆更是國家的支柱產業。鹽城的先民們,在荒無人煙的沿海灘涂上風餐露宿、煮海為鹽,以售鹽所得維持生計。隨著鹽戶的不斷增加,以灶、堰、場、亭、團、垛命名的鹽民村落不斷涌現,制鹽業規模日益擴大,專門以售鹽為業的鹽商大賈也相繼產生,制鹽業最終成為封建國家的經濟支柱。隨著官鹽售賣制度的建立,鹽稅成了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現今,國內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海鹽歷史文明的國家級大型專題博物館——中國海鹽博物館,就座落在鹽城的母親河串場河邊。
二
當歷史的腳步邁入近代門坎,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革命烽火,使鹽城成了名副其實的“紅色之城”。
紅色,如血如火,象征著犧牲和光明。以鐵軍精神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既是近代鹽城最耀眼的人文標識,也是近代鹽城獨特的精神圖騰。
陜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延安窯洞的燈火、鹽城正北樓(原抗大五分校舊址)的燭光,曾經共同照耀和引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鹽城,是和延安齊名的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是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也座落在鹽城市區東側。1946年,為紀念新四軍原軍長葉挺不幸遇難,經蘇皖邊區政府同意,曾經將鹽城縣更名為葉挺縣。建國后,近八百萬鹽城兒女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用勤勞的雙手,把一窮二白的舊鹽城,建成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舉足輕重的優質糧棉基地和名聞遐邇的全國雙擁模范城。
三
當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載著鹽城奔向新的世紀,鹽城人民又吹響了“追求綠色發展,建設生態鹽城”的進軍號角,開啟了“紅色鹽城”向“水綠鹽城、生態鹽城”邁進的昂揚之旅。“藍天與碧水相映、生態與綠色共生、發展與自然共融”,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成了新時代新鹽城的新追求。
綠色,是大自然的厚重本色。象征著生命和希望。決心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賦予一座城市以綠色,讓其和大自然和諧共生并融為一體,這是自然之子的人類,在歷經盲目改造自然、向自然肆意索取后的自我警醒,是人類在深刻反思后的理性回歸。還鄉村和城市以青山綠水,是現代社會傳遞給地球母親的最大福音。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鹽城,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今日鹽城,雖無山可居(是江蘇唯一一座無山的平原城市),但有河可依(素有百河之城的神韻)、有海可傍(早有黃海明珠的美譽)。特別令世人欽羨稱奇的是,千百年來,由大自然自導自演的現實版滄海桑田巨變,在鹽城大地上的精彩呈現從未間斷。
鹽城沿海灘涂濕地,是一片生生不息的神奇土地。經長江、黃河、淮河、運河四大水系和季風氣候及黃海潮漲潮落的相互激蕩和共同孕育,使得鹽城獨自擁有了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緣面積最大的沿海灘涂濕地。
鹽城的灘涂濕地,呈北窄南寬帶狀分布,最寬處達15公里。自北向南,橫跨響水、濱海、射陽、大豐、東臺五縣(市、區),海岸線總長綿延587公里,灘涂濕地總面積達683萬畝。現今,這片神奇的土地,每年還繼續以約一萬畝左右的速度不斷向大海深處延伸。
鹽城的灘涂濕地,東臨黃海,面向太平洋。在氣候和動物區系分布上,屬北亞熱帶氣候向溫暖帶、古北界向東洋界過渡地帶。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氣溫13.5度),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長達299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00一1500毫米),日照充足(全年日照幅射時長近2400小時),適合喜溫的動物繁衍和植物生長。濕地在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據丹頂鶴和麋鹿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初步統計,區內有植物450余種(其中高等植物240余種),鳥類379種(其中29種鳥類被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魚類281種,哺乳動物47種,昆蟲299種。其中國家一類野生保護動物13種、二類野生保護動物66種。鹽城的灘涂濕地成為天然的動植物博物館。
鹽城的灘涂濕地屬濱海平原,成陸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現今,里下河水系中的蘇北灌溉總渠、灌河、中山河,射陽河、黃沙港、扁擔港、新洋港、斗龍港、王港、竹港、川東港、梁垛河等十余條淡水河穿灘入海,在濕地內留下多處沼澤、池塘、草灘、林地和鹽裸地和極為豐富的淡水魚、蝦、蟹、貝等水產資源,加上黃海的潮汐漲落,又源源不斷地給沿海泥質潮間帶濕地帶來品種繁多、數量巨大的海生產品,更使灘涂濕地成為各種鳥類覓食、繁衍、越冬的天然福地和宜居天堂。在東亞一一澳大利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中,每年約有200一300萬只鸻鷸類候鳥在此經停,大約有50萬只水禽在此越冬。東臺段的沿海灘涂,還是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世界最大的泥質潮間帶,近年來為了“筑巢引鳳”,在距候鳥覓食區最近的圍墾養殖區,專門辟出720畝開闊地,利用原有的魚塘,通過微地形改造、濕地生態修復、制定管理細則等措施,建成國內第一塊高潮位候鳥棲息地,確保在此經停的鳥類在漲潮時也有了專門休憩之所。該舉措被世界鳥類保護聯盟譽為候鳥保護的“中國經驗”,列為鳥類保護的“最佳范例”。“720”棲息地建成之后,漲潮時,來此區棲息的鳥類數量達22類410種,日最高峰值近8萬只。
四
得天獨特的環境氣候和地理地貌,還有極為豐富的淡、海水產資源加持,特別是江蘇鹽城國家級(射陽)珍禽自然保護區、(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和東臺條子泥“720”高潮位候鳥棲息地的先后建成,極具代表性的野生瀕危動物丹頂鶴、麋鹿和勺嘴鷸,成了在鹽城沿海灘涂越冬、長駐和經停的“吉祥三寶”。
勺嘴鷸,亦名琵嘴鷸、匙嘴鷸,因鳥嘴狀如“小勺子”而得名。勺嘴鷸體型嬌小、玲瓏可愛,身長僅14一16厘米。系全世界極危物種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危物種保護名錄、世界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保護物種紅皮書,現今存世僅七百余只,是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野生動物。
在鹽城,勺嘴鷸這一萌寵尚屬新晉網紅。原本在俄羅斯、朝鮮、韓國、中國、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均有分布。后因環境改變和人為因素,勺嘴鷸數量銳減,成為世界極危物種。每年5一7月的繁殖期,勺嘴鷸主要生活在北極海岸凍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岸邊。平常喜歡用“小勺子”在淺水或爛泥中來回搜索掃動,以昆蟲、貝殼類和無脊椎軟體動物為食,覓食時執著專注、憨態可掬,連轉身時亦“勺不離水”。每年春天4一5月、秋天9一10月,在中國東部沿海灘涂經停。鹽城東臺境內沿海濕地條子泥,近幾年成了勺嘴鷸遷飛途中又一理想的國際“停機坪和加油站”。據專家們觀察記錄,全世界已有約三分之一的勺嘴鷸,選擇在東臺條子泥駐足覓食,補足能量后北上繁殖或南下越冬。
數量極為稀少、體型迷你可愛、覓食專注獨特的勺嘴鷸,被鹽城人民親切地稱之為“濕地新寵”。
素有“濕地之神”美譽的丹頂鶴,亦稱仙鶴或滿州鶴,因頭部有紅色肉冠而得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全世界僅存兩千余只,留在射陽珍禽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就有一千余只。丹頂鶴是東北亞的特有物種,在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日本北海道都曾有分布。丹頂鶴體型碩大,體長120一160厘米,羽展達240厘米。雄性體重達7一9公斤,雌性體重達9一10.5公斤。丹頂鶴素以色彩鮮明、體態莊重、舞姿優雅、鳴聲洪亮而著稱,在東北亞文化中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如果說勺嘴鷸、丹頂鶴都是在鹽城短暫停留的匆匆“貴客”,那么,俗稱“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的麋鹿,是曾經在鹽城大豐沿海濕地上生活過的“原居民”,鹽城大豐是地道的麋鹿故鄉。
野生麋鹿,是我國特產獸類。野生種群在150年前滅絕后,僅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中有少量圈養,1900年,圈養麋鹿也在戰亂中滅失。1920年,中國最后一只麋鹿死于北京萬牲園。1986年,我國從英國七家動物園共引進39頭麋鹿運至大豐,經過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大豐麋鹿種群數量已達7033頭,占全球麋鹿總數的70%,其中野生麋鹿種群為3016頭。現今,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是全球面積最大、人工馴養和野生麋鹿種群數量最多、建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庫的自然保護區。麋鹿的繁殖率、存活率、年遞增率均居全球之首。
今日鹽城的灘涂濕地,先后成為了仙鶴的幸福家園、神鹿的美麗故鄉,近年來也成為勺嘴鷸的理想驛站。丹頂鶴、麋鹿和勺嘴鷸這“吉祥三寶”,成了生態鹽城、綠色鹽城最靚麗的名片。
五
家有梧桐樹,自有風凰來。“吉祥三寶”駐足和落戶鹽城,是對鹽城灘涂濕地生態保護成效最權威的肯定,是對近幾十年來鹽城以生態立市,追求綠色發展戰略的最好詮釋。
鹽城沿海灘涂濕地的保護和利用,從早期單純的粗放式圍墾開發,逐步過渡到開發圍墾為主兼顧生態保護,現今已上升為以生態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為要,一切圍墾和開發和利用,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濕地生態保護和生態鹽城建設。正是灘涂濕地保護、開發、利用一體化理念的不斷升華,才讓鹽城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戰略落地生根,讓全省、全國和全世界的目光重新聚焦鹽城。
1983、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林業部和江蘇省政府在鹽城共同建立射陽丹頂鶴和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1992、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兩大保護區又先后晉升為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1992年11月,丹頂鶴保護區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和生物圈協調理事會批準成為“生物保護圈網絡成員”。1999年,兩大保護區又同時被納入“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涉禽保護網絡成員”。
2019年,在全國生態建設論壇上,鹽城市獲得了“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市”的光榮稱號,這標志著鹽城“以生態立市,追求綠色發展”戰略,在中華大地上結出了豐碩成果。
不僅如此,鹽城生態立市、追求綠色發展的成果還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
2019年,在阿塞拜疆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位于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
2021年,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第十五次大會上,鹽城《以保護候鳥棲息地為目標的自然解決方案》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2022年1月,鑒于鹽城濕地持續且卓有成效的生態保護成果,全球濱海論壇首次在鹽城隆重舉行。論壇搭建了濱海濕地、氣候變化、候鳥遷飛、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國際濕地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遷徙野生動物及物種公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四大國際組織在論壇上通過決議,呼吁建立更多利益相關方參加的國際濱海論壇,以促進全球濱海地區的保護管理和可持續發展。
2022年11月5日,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同時拉開帷幕的《國際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大會秘書處為全球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頒發證書,鹽城和武漢、南昌、合肥、濟寧、梁平、盤錦均名列其中。
正是基于“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使昔日對灘涂濕地的漫無邊際、殺雞取卵式的無序開發,轉變成為今日的退養還灘、筑巢引鳳式的精心維護。鹽城沿海灘涂濕地的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多項舉措和成果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
六
今日鹽城,的的確確是一個“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中央電視臺廣告語)”,自2017年以來,全年空氣優良率比率連續五年列江蘇十三個地級市之首。2021年,全年空氣優良率達87.4%,PM2.5年平均濃度每立方米僅為28微克。鹽城還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綠化示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健康城市、國家文明城市……這里大海與濕地親密相擁,藍天和碧水遙相映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尤其在春、秋兩季,葦綠蒿紅,萬鳥翔集,仙鶴齊鳴,神鹿奔馳,連鳥中小精靈勺嘴鷸也流連忘返。國內多家媒體紛紛呼吁,為了不留遺憾,人這一輩子,無論如何應當去一趟鹽城!鹽城人民也向全省、全國、全世界發出邀約,歡迎來鹽城親自見證大自然的滄桑巨變,飽覽葦綠蒿紅的絕美風光,聆聽鳥語鶴鳴的天籟之音,觀摹鹿王爭霸的生命奇觀、積聚綠色投資的金山銀塔、獨享愜意人生的康養之樂。實地感受一番今日鹽城在如火如荼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張開雙臂擁抱綠色發展、登高望遠拓寬全球視野、義不容辭承擔國際義務、腳踏實地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經驗、彰顯中國智慧。只要你踏上鹽城的土地,一定會深切感受到,今日的東方濕地之都,不僅是鹽城的,更是中國和世界的!
插圖/網絡
作家簡介
袁福成,江蘇建湖人,中共黨員,公務人員(現已退休),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追溯過往,怡情養性,格物致知。已有超百篇文學作品(散文、小說、隨筆、雜文等)在各類報刊、雜志和文學平臺上發表。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北京盈理律師事務所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審校:嚴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