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奶奶走過的歲月
六
到了初中,姐姐遠嫁,二哥出門打工,大哥也早已分家,只有我在家陪同三位老人了。那時我的各門功課都跟得上,尤其語文很好,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出來當范文念,家人自是高興。初中實行寄宿制,周末回一趟家,一周的菜和米背一大包到學校。條件好的同學每周都有零花錢,可以經常買些當時很流行的那種紅色包裝袋的北京鍋巴,吃起來香噴噴的。而我很少有,奶奶知道母親除了學費沒有多余的錢給我,她就讓我多背兩斤米 拿到食堂或者小店里兌換吃的,要么把別人給她的一點點錢塞給我,生怕我把日子過苦了。現在想起這些過往,我心里是五味雜陳――唉,我的奶奶。
漸漸地父母年齡大了,家里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他們只有靠養豬來供我讀書。我常常跟奶奶說,我不想讀書了,跟其他年輕人一起出去打工,來減輕家里的負擔。奶奶勸我還是要多讀書,將來有個好工作,少干些苦力活。父母極力支持我,說錢的事不要我操心,只要我想讀,錢他們來想辦法。我相信他們完全出自內心,為兒女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愿意扛。那年冬天,我看見初中還沒畢業就跟父親出門搞建筑的林同學,非常昂揚的走在村里的路上,見了我非常高昂的走過去,后面跟著幾個同學,說是開年一起出去發財。而他的父親已經是小老板,這么有錢,林都沒上學,再看看我的父母日日夜夜操勞,好像無邊黑暗沒有盡頭。我的內心在發生變化,甚至產生了讀一籮筐書不如有一個背景好的家庭的混賬邏輯。到了高二,我更是異常的煩躁,有次開學季還在街頭把半年的學費送給了擺象棋殘局的。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連最后的一根稻草也在彎折!當時我是恨啊,這可是父母的血汗錢。我暗中跑回家,跟奶奶說我真的讀不下去了……奶奶嘆了口氣,直起身子又好像要坐下,但還是站起來了,她說去給我搞錢堵這個窟窿,叮囑我不要告訴母親,免得擴大傷心范圍。我拿著奶奶的錢,內心卻是無限的掙扎,我知道我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功課退步已成必然。那年秋季征兵,我毅然棄筆從戎,離開了我的親人,踏上了青島的列車,開始部隊生活。
以至到后來,我退伍,出門打工,相親,結婚都有說不盡的酸甜苦辣,不說也罷。但是奶奶知道我長大了,終究要離開她的懷抱,飛往自己的天空。她也不能張開翅膀給我像小時候一樣遮風擋雨。唯有每次她都默默無聞的站在我的身后,用她那期許的目光送我遠行。
七
在我小的時候,奶奶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利用自己的人脈,族親來處理家里家外的矛盾糾紛。父親沒讀一句書,只曉得生產勞動,母親只讀個二年級。印象最深的是,大哥跟父母的矛盾。大哥結婚后生了三個孩子,我只比大侄子大5歲。孩子多了,生活愈發的艱難。大哥大嫂又處在年青牛犢時,很多家務事不愿意干。大哥有時跟一伙年輕人偷偷出去喝酒,半夜不回來。母親常常氣得吐血,父親大罵,曉得是翅膀硬了,不如讓你飛出去,省得在跟前堵我。大哥也不是省油的燈,說出我當年要走你要留我的昏話來拿捏父親。
到后來分家是必然的,因為我還小,二哥還沒成家,大哥有自己的小算盤。奶奶找來舅爹、叔爺商量分家的事,有長輩在桌面上說公道話,父子就沒吵了,把該分的家產按兄弟三人加父母四股分。大哥分得的東西自然少得可憐,包括田地都是最遠的地方,后來很多田地都是他在村里爭取過來的。那晚大嫂抱著孩子沒說一句話,奶奶只顧著燒飯,而我在燈下看書,幾個人的耳朵豎得老高都在聽舅爹侃侃而談,覺得不公平卻又說不出原因來。
分家后,大哥大嫂住在北邊的兩間廂房,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大嫂甚至開始都不會做飯。她還有三個孩子,有時也會丟給我幫她搖一搖搖籃,她好找空做家務。奶奶忙完了就過去手把手教大嫂做飯,有時豬油沒了,奶奶避開父母挖一罐過去,沒辦法啊,孩子小,要吃奶。這時奶奶會叮囑我不要漏嘴父母。但是哪有不透風的墻,那天母親在閣樓里發現一塊臘肉沒了,就懷疑是大哥拿的。父親趁大哥大嫂出門,在他們家櫥柜底下翻出了臘肉,火爆的父親砸了他家的門,大哥回來跟父親打了一架,差點失手把父親推到溝里。母親傷心的大哭:“不是說一塊肉的事,就是見不得你懶,田地都荒廢了,不去種,幾張嘴啊,天一亮就要吃東西!”奶奶見事情搞大了,也不敢承認是她拿的肉,怕失尊份,大嫂大哥也不敢供出奶奶,怕奶孫失了關系。在那時,家里有吃有喝就是莫大的榮幸。
從那以后,大哥似乎改變了很多,跟大嫂一起慢慢的走上生活正軌。農閑季節還去大冶煤礦挑煤搞副業,補貼家用。后來孩子漸漸大了,大哥跟隨九十年代南下的打工大軍去浙江,去廣東發財。而大嫂留在家里帶孩子讀書忙著耕種。暑假了她也會把孩子丟給奶奶看一下,跑到英山縣摘茶葉,回來時買了電扇,買了西瓜等吃的,分給奶奶吃。
直到后來,侄子有出息了在青島開了廠,侄女們嫁到外地幸福的開枝散葉,大哥大嫂才真正理解父親母親,侄子去年還帶回了茅臺給爺爺,同時也理解了奶奶那種年代那種特殊的好。
八
說起奶奶心頭難以解開的心結自然是小姨――母親的妹妹。直到今天我依然讀不懂奶奶當時的做法,以至到奶奶的晚年父親對她不待見,也許還有其他的原因。
小姨生有一兒一女,姨夫又是在鄉衛生院工作,拿工資的人。本來幸福滿滿的家庭卻遭不測風云,姨夫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得了胃癌離開人間。小姨就成了寡婦。她個頭不高,瘦瘦弱弱,比母親略有姿色,嫁給姨夫后很少拾掇家務。姨夫沒了就沒了依靠。隔壁鄰居見小姨沒了男人,開始是抱著同情心,后來為了田界地界等利益,寸步不讓,經常拿話削她。一有人欺負,小姨就跑奶奶跟前訴苦。奶奶也是沒辦法,找人去她的婆家說了幾次,由于公爹公婆早就不在,無處說理,沒人幫小姨撐腰,奶奶只好要親方的叔爺幫著維持。那叔爺卻是個兩面三刀之人,表面上答應幫小姨擺事,暗地里使壞,還把同村的比小姨大好多歲的光棍男人帶過來,做些齷齪事。那男人對小姨照顧得很體貼,小姨倒是應了。奶奶卻是生死不同意,拿著拐杖敲她的頭,還在她家守了幾天,奶奶覺得小姨兒女都大了,丟不起這人。可那廝可能是暗中收了好處,等奶奶一離開,就去報信,當天晚上小姨就跟那光棍男走了。小姨也好久沒來我家。
后來奶奶聽說小姨過得很好,姨爹姨奶都勸她隨緣,隨她去好了。初嫁從親,再嫁從身的道理奶奶也懂。就這樣我的第二任小姨夫跟小姨高高興興的來我家,每次來都稱肉,還幫奶奶劈柴曬谷子,做些貼心的活,還親熱的稱父親為大哥。我記得有一次他悄悄的問母親,小姨還有生的么?結扎了能不能改?我當時以為小姨又要生寶寶了,卻是個笑話。奶奶在佛前測了字,說小姨是克夫的命,跟她一樣60歲就死了男人。果然,那姨夫沒兩年就死了,小姨異常的安靜,黯然回到了原來的家。二任姨夫既沒有像樣的家產,也沒有留下一兒半女。女人命途多舛,在小姨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個男人走了后,小姨跟隨兒子到浙江幫著帶孫子。偶有回來,穿著很整潔到我家來。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嘮嗑,說在浙江的所見所聞,讓人向往。有時話鋒一轉,說些很瑣碎的家里的事,自然是兒媳跟她不是一路思想,虐待了什么的,奶奶同為女人,又是自己的女兒自是聽得津津有味,有時插話訝異道:“也是少見的媳婦,有趣的很!”父親卻很反感,每次拿眼睛橫她們,都不知道歇嘴。總覺得背后說人的不是,你一轉身,別人就會說你的不是,說來說去就傷了家里的風水。小姨走的時候,奶奶會用布當父親母親的面包幾塊粑,或者一升米讓她帶走,等父親出門干活,小姨又折返回來,奶奶就把一塊分量很足的臘肉塞給她……父親自是精明之人,時間久了哪有不知曉的,就明里暗里跟母親使性子。
讓人匪夷的是,奶奶明明做了,在母親面前不承認,有時當著父親的面,說她端了東西,可以拜太陽,拜菩薩,以此來證明她的清白。父親沒辦法,奶奶是長輩,哪個父母不是為自己的子女?他卻又像一口痰準備吐出去又咽了回來,堵在喉嚨里,憋屈的慌;又不想貽人口實,落得個不孝不團結的罵名。這些細微的日積月累的齷齪為奶奶晚年父親不待見她埋下了種子。
直到現在,小姨每年都是孤獨的守在家里。表哥在原來的宅基地蓋起了三層小樓,年一過就帶著兒子孫子去外地打工。小姨跟母親經常有走動,越是年齡大了姐妹之間越是親密無間。她們每每嘮家常之際對先前過往諱莫如深,覺得不夠光明正大。在晚輩跟前提起奶奶,也只是她的好。
九
奶奶的晚年唯有安靜,是掙扎的。由于她的兄弟姐妹相繼過世,到了我們――奶奶延續下來的第三代人,為了生活,國家又是大開放大發展年代。年青人出去打工,開年出門,過年回家成為千千萬萬個家庭生活模式。我家也不例外,只留下年邁的父母和耄耋之年的奶奶。家里算是以老養老,以老照顧老了,奶奶也不是光吃閑飯,還幫母親燒火做飯,杵著拐杖下地摘菜。
我結婚后有次回家,發現奶奶每次都是把飯菜端到桌上,當父親坐在桌子上吃飯,奶奶就夾點青菜坐到灶臺后面的板凳上吃,菜沒了也不過來夾,幾乎沒有言語。事后,我悄悄地問母親,母親話里帶話說:“人老了,動不得了就一無用處,叫了,她不愿意上桌!”看著父親滿頭銀絲,我不好說什么。第二次吃飯時,我當著父親的面喊:“奶奶,我帶了魚罐頭,到桌子上大家一起嘗嘗鮮!”奶奶來了,父親卻是沒吃幾口就下了桌……母親忙著打圓場,叉開話題,要我帶兒子多在家住幾天。那天傍晚,奶奶站在門口,父親挑著一擔谷子直奔進來,差點把奶奶撞了。我看見奶奶背過身去偷偷擦了擦眼角,我的眼淚也一下子要下來了,這是我八十多歲奶奶的晚年,作了什么孽,究竟是為什么?
我聽隔壁叔爺講,奶奶老來糊涂不安生,有次單獨到村里找書記要進養老院,父親慪氣覺得失了大面子,腳下那么多的人,卻不曉得守點福份,嘴上沒說什么,奶奶卻認為父親在給她甩臉子。母親也是說奶奶,這么大年齡了,唯有安靜就是享福。人越是到老的時候心里越是明鏡似的,有時卻死死地糾結于心中的結,難以逾越,難以釋懷。多少個日夜,奶奶都是穿著老版斜扣式粗布衣服,獨自一人靜靜地坐在門口凳子上,迎著日月星辰,一雙空洞洞的眼睛望向遠方。她是在想天上的爺爺,也是人到盡頭的歸宿。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知道奶奶與父親的梁子由來已久,如今父親也是滄桑老人,為了這個家辛苦一輩子。我苦口婆心做父親的工作:我們姐妹都沒在身邊,都有自己的小家和工作,老家就全靠你了。我們有時間就會回來,就像你常常教導我們――心有所至,何懼在哪里?你要對奶奶不要有成見;家有一老如得一寶,奶奶是我們晚輩的福星,大家怎么對她,日月可鑒,即使她有時糊涂點,也要換一種方式去安撫,要談情,要理解包容,就像我們永遠愛你包容你一樣。父親唯唯諾諾,答應道:“慢慢來!”我理解父親慢慢來的苦澀含義,我心中充滿了期待,卻又無限愧疚。既期待父親對奶奶好點,讓老人安享晚年;又愧疚自己身不由己,分身乏術,沒有在奶奶最需要陪同的歲月去陪同。
奶奶最后的幾年,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也只有這時大家才能齊聚一堂。隨著侄子的女兒出生,我家五世同堂,在村里不出其右。每次吃年飯時,要兩個大桌子拼在一起,奶奶坐在中間,接受大家的敬酒與祝福。各家管錢的都給老的,小的包紅包,出手闊綽,奶奶眼睛笑起來,周圍的皺紋開成一朵皺菊。讓人欣慰的是父親跟奶奶互相之間有了笑容,還要求我們無論在哪里都要顧及老家的發展,家族的榮耀。有空了就回來看看奶奶。因為他清楚奶奶的身體,沒幾個年頭。
十
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奶奶,而在我的心中奶奶就是奶奶,永遠鮮活般存在。她雖不完美,但絕對偉岸。我們沒辦法要求奶奶包括現在的父母要怎樣怎樣,卻可以要求子女盡孝道,舉善棄惡。把她放到千千萬萬中國勞動婦女之中,也只是滄海一粟,是那個年代的歷史使然,是我家從貧窮積弱走向脫貧致富的基石。
奶奶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始終堅守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信仰與本分,兢兢業業為了這個家貢獻自己的畢生。一個原生家庭的成功需要一代,二代甚至幾代人傳承下去,需要大家生生不息的奮斗。
我懷念我的奶奶,紀念我的奶奶!
(完)
插圖/網絡
作者簡介
操金元,筆名:金元。1979年出生,湖北蘄春人,溫漂一族,熱愛旅游,熱愛文字,熱愛寫作。其作品《福叔的字據》《塘河船上人家》《喜為甌柑》《我與阿長》《我與溫州日報》等刊載在溫州日報上。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北京盈理律師事務所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審校:嚴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