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 濟南
趙建平||河北
“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輪廓,我閉眼是大明湖和護城河,趵突泉在我耳畔噴涌著,我只想對你說,濟南,我想你了,我想回家了”。
聽著陳小熊的這首《濟南濟南》,我也想濟南了。這些年,陸陸續續去過幾次濟南,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在戰友高攀的陪伴下,游濟南三大勝地、憶兩大詞壇圣人、一起感受濟南的冬天。
精靈能干的高攀,是我挑選的文書。我愛的是他好學上進,吃苦耐勞,工作出色。恨他玩心太重,小錯不斷,讓人撓頭。我在他身上沒少花心思和精力,也沒少發脾氣。
這些年,老兵退伍我很少哭了??薜米詈莸囊淮危峭瓯宋椋鸵徊抟徊ǎ詈髱缀鯐炟?。高攀退伍的那天,我還是哭了。高攀離隊后的一段時間,總感覺空落落的,有些不適應。
高攀退伍,結婚啊生孩子,干什么工作買什么車,不論大事小事,還都會跟我通個信。
我到濟南后給高攀打電話,他帶著最好的發小開車從章丘趕過來,帶我們一覽濟南的人文名勝。
自古濟南名士多
濟南南倚東岳,北瀕黃河,自古有“濟南瀟灑似江南”的說法。其實在濟南,瀟灑的豈止是景物,人物亦風流倜儻,在濟南歷史上,也是人才輩出,給濟南的瀟灑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唐玄宗天寶年間,年輕詩人杜甫游歷齊州濟南,恰逢譽滿天下的文苑名宿北海太守李邕也在齊州。宴席之上,良辰美景,云山助興,玉佩當歌。杜甫把酒賦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云:“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p>
這是詩圣為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而作,其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聯,凝聚了詩人對濟南人文景觀的傾慕之情,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
“濟南名士多”一句,可謂是對濟南名士輩出文化現象的高度概括。當然,從杜甫之后1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來看,又不啻是一個預言。
以人文發達的北宋來說,仁宗朝任齊州知州者有王陟、王貫之、李載、李遜、王綽、李肅之等。神宗時期,先后出任齊州知州的有王廣淵、王臨、曾鞏、李師中、李肅之、李常張頡等,還有“東來只為林泉好”的齊州掌書記蘇轍。文壇領袖歐陽修和大文豪蘇軾也曾游歷過濟南。正所謂“每有風流太守來”了。
詩仙李白在這里留下了:“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入芙蓉。”
蘇轍在此寫下了:“西湖已過百花汀,未厭相攜上古城。
云放連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王安石在此題詩《送道光法師住持靈巖》:“靈巖開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鳥獸仙。一路紫苔通東窕,千巖青靄落潺丟?!?/p>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熱愛濟南的湖光山色,在大明湖修建了亭臺橋堤,極受當地人民愛戴。他走后,百姓仍不忘記,擇址建祠以紀念。
“魯郭茅巴老曹”六文豪之老舍,他們夫婦在這里度過了一生最為美好的時光,留下了傳世名篇《濟南的冬天》。
國家主席董必武也曾寫下了“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
難怪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語“泉源上奮,水涌若輪”;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養浩言“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天雷”;趙孟頫云“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元好問更是留下了《濟南雜詩》:“看山看水自由身,著處題詩發興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長作濟南人?!?/p>
元好問的向往,其實我也一樣有。
天下最美趵突泉
高攀跟我說,“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有“游濟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的說法。我們第一站就到了趵突泉。
濟南以“泉城”而聞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國之最了。文學家劉鶚曾用“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贊美濟南旖旎綺麗、獨特奇絕的城市風貌。
早在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曾鞏就曾評價道:“齊多甘泉,冠于天下。”在元代,地理學家于欽亦稱贊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濟南山水天下無”。
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趵突泉邊立有石碑一塊,上題“第一泉”,為清同治年間歷城王鐘霖所題。
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筑“濼源堂”,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掛有“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筑“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園的南大門,布置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門上的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
清朝劉鶚《老殘游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
《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
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余題了“激湍”兩個大字,并封為“天下第一泉”。
如今,有人懷疑趵突泉的泉水是人工的。我問高攀是不是這樣。高攀說:管它真假如何,好看就行,凡事別當真,就當是真的唄。
高攀一番話,我感覺說的好有哲理啊。
眾泉匯流大明湖
大明湖的名聲,不亞于趵突泉。得益于《還珠格格》中那句網絡流行語:“皇上,您還記得十八年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據說,歷史上還真有夏雨荷這個人。
提起大明湖,我們就情不自禁想起山東軍閥韓復渠的打油詩:“大明湖,湖明大,大名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頭有蛤蟆,一戳一蹦跶?!?/p>
高攀說,還有那首“趵突泉,泉突趵,三個泉眼一般粗,咕嘟咕嘟往外冒,咕嘟咕嘟又咕嘟”。
大明湖,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景色優美秀麗,湖水水色澄碧,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曾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泉水湖”。
大明湖歷史悠久,湖名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濟水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
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又名“歷水陂”,宋代時又有“西湖”之稱。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
早在唐宋時期,大明湖就以其撼人心弦的美景而聞名四海。湖上鳶飛魚躍,荷花滿塘,畫舫穿行,岸邊楊柳蔭濃,繁花似錦,游人如織,其間又點綴著各色亭、臺、樓、閣,遠山近水與晴空融為一色,猶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畫卷。
據介紹,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紛呈,尤以天高氣爽的秋天最為宜人。春日,湖上暖風吹拂,柳絲輕搖,微波蕩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蔥綠片片,嫣紅點點;秋日,湖中蘆花飛舞,水鳥翱翔;冬日,湖面雖暫失碧波,但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作為一處天然湖泊,大明湖水來源于城內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水質清冽,天光云影,游魚可見?!八拿婧苫ㄈ媪怀巧缴氤呛笔谴竺骱L景的最好寫照。
大明湖一帶歷代建筑甚多,素有“一閣、三園、三樓、四祠、六島、七橋、十亭”之說,所有建筑均建造精美,各具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有:海右古亭——歷下亭。歷下亭位于最大的湖心小島上,因處歷山之下而得名。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就是在這個亭子里寫下的。
亭中匾額“歷下亭”三字,為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中,墻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畫像及濟南歷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p>
另外,北極閣、鐵公祠、小滄浪、遐園、南豐祠堂、秋柳園等,都各有傳說和特色,需要走近她才能切身感受到。
舜帝躬耕千佛山
千佛山,古稱歷山,因為古史稱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開皇年間,因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故稱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于此。
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后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千佛山的另外一大勝景是萬佛洞,分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岡薈萃四部分,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3萬尊,洞內壁畫萬余平方米,各以精美瑰麗、渾樸雄壯、含蓄秀麗、宏偉粗獷,記載了中國佛教發展歷史的變遷,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后人探尋過去的文明敞開了歷史大門。
浮躁的當下,佛系盛行,欲靜心修身養性,千佛山也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千古才女李清照
北方城市粗獷的性格遭遇了山靈水秀的基因,讓婉約與豪放兩種不同的個性有如并蒂蓮花盛開在濟南人的血脈里。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辛棄疾,字幼安。一女一男,兩位都是宋代詞人,都是在泉畔長大,又都在南國抒發國恨家仇。濟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人,就是詞壇“二安”。
婉約詞派代表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
李清照晚景頗為凄涼。金兵入侵,山河破碎。舉家南渡,背井離鄉。丈夫病逝,孤苦伶仃。再嫁又離,感情飄零。經歷了國破家亡后,感情基調轉為凄愴沉郁。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通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李清照詞不以辭采取勝,而是“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意”。通俗中見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藝術風格,達到樸素之美的境界。
大家熟知的《聲聲慢》,開頭連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具有獨創性,做到了自然樸素,不見鑿痕。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心理刻畫,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詞語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詞被后人吟詠不哀的主要原因。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過也,正傷心,即是舊相識”“牽??椗?,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這些詞句,率真自然,明白易曉,典故與詞境水乳交融,達到了“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境地,別具一格的“易安體”,使她贏得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
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后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詞中之龍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著名抗金將領,與蘇軾齊名,有“詞中之龍”之稱。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病逝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
《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贊揚。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茍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
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也別有一番風趣?!肚迤綐贰っ╅艿托 贰段鹘隆っ髟聞e枝驚鵲》,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詞,如《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
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形成了辛詞沈郁、明快、激勵、嫵媚的獨特風格。
后世人云: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當時旅里組織“強軍詩詞大會”,高攀曾連續背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五首辛詞而一舉奪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豪放派的筆下又是多么溫馨,多么優美。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婉約詞人的筆下也有金剛怒目,大氣磅礴。
高攀設宴為我們送行,席間我們還在探討“二安”的詩詞。靜下來仔細品味,二位豪放、婉約的分野其實并不那么絕對,而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就像山山水水剛柔地密不可分。
高攀說:“一剛一柔乃成世界,剛柔并濟方是大道?!?/p>
是啊,其實歷史的發展就是在剛柔并濟更迭中前行,總是以無形有形互換、柔弱戰勝剛強。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你凝視那汩汩泉水的時候,就會從內心深處感嘆,也許正是因為有了“二安”,人們便把濟南與江南等同起來了。
我帶著高攀相送的,有“世界蔥王”之稱的章丘大蔥、龍山小米、明水香稻等“章丘三寶”,返回石家莊。再見,高攀;再見,濟南。
回石家莊后不久,恰巧萊蕪市劃歸濟南轄區,濟南踏上了新時代發展的快車道。我寫下了一首《齊魯新韻》,獻給濟南和故鄉山東,也送給好戰友高攀。
“齊魯山東,人杰地靈。炎黃后裔,華夏旗旌。中枕黃河,毗鄰四省。河開清雅,山綻泰容。沙灘千里,碧波萬頃。五岳獨尊,會當絕頂。瀛洲臨海,蓬萊仙境。百泉涌動,千年銀杏。菏澤牡丹,濰坊風箏。日照香爐,紫氣東升。微山湖秀,運河水興。青島疊翠,威海含情。聊城水邑,瑯琊山青。
紅嫂高尚,大愛沂蒙。千年禮儀,百家爭鳴。先賢至圣,首推孔孟。賢相至尊,宗師姜公。兵圣不朽,臥龍常青。水泊梁山,好漢如星。婉約豪放,二安詞宗。顏體春秋,獨一書圣。救世黃巢,安良武松。義薄云天,壯士田橫。扁鵲傳世,魯班垂青??锖忤彵?,王祥臥冰。賢慈孟母,至孝董永。武者豪俠,輩出山東。諾獎莫言,高密粱紅。繁森素芝,雪域留名。楷模裕祿,蘭考焦桐。
把關九塞,雄據兩瀛。錦繡河山,倭寇豈容。鐵道游擊,地雷膠東。血戰臨沂,鬼哭神驚。十萬英烈,赤血殷紅。婦女援手,民兵筑城。小車扁擔,支前民工。小米養人,煎餅大蔥。乳汁甘甜,父母再生。紅色齊魯,滋養心靈。紅船啟航,盡美恩銘。
嶄新時代,歲月崢嶸。農業繁盛,功業興隆。航空經天,公路縱橫。海港網織,貨輪馳騁。銀鷹如箭,高鐵似龍。青啤飄香,海爾精品。商貿合縱,絲綢連橫。向海圖強,經略大洋。改革風生,德政惠民。齊魯新韻,不忘初心。奔跑追夢,砥礪前行。勇于挑山,久久功成?!?span style="text-indent: 2em;letter-spacing: 0px;box-sizing: border-box;">
圖片/高攀提供
作者簡介
趙建平 筆名:莒子,別號:公子劍,網名:閑云野鶴。齊魯出生成長,荊楚求學深造,燕趙從軍闖蕩。攜筆從戎十四載,轉業河北審計廳。熱愛文學,筆耕不輟,常有文章見諸報刊雜志和網絡。
長|按|二|維|碼|關|注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顧問:王樹賓 戢覺佑 李品剛
總編:冬 歌
副總編:蔡泗明
執行主編:倪寶元
執行主編:吳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