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令人浮想聯翩
農藝人||安徽
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曰、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我國四大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它起源于我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曰。因此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食粽子、栽艾蒲、龍舟賽。食粽子、栽艾蒲的習俗,千百年來在我國盛行不衰。龍舟賽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并列入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粽 子
茭粽葉包蒸米飯,野山茶點石菖蒲。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種,是漢族人民過“端午節”的節日食品。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當今由粽葉裹糯米粽子,然后用水浸泡煮熟即可食用。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的節慶食品。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家。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粽子是為祭祀投江屈原而傳承下來至今。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栆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咸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2012年被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我地粽子餡料就有綠豆、紅豆、豆沙、紅棗、鮮肉等多種餡料,其中經過本地手藝人時與俱進的改良餡料,做出來的紅豆粽頗有名氣。紅豆軟而不爛,糯米也很有嚼勁,人們喜爰食用,食時沾紅糖或白糖更佳,有的主婦還裹小粽子給嬰幼兒玩。可惜,現在有的家庭主婦不會裹粽子,只好在市場上買粽子過節。端午節不僅是家人團圓之餐 ,也是談心、互相關爰之餐,更是尊敬父母、愛護兄弟姐妹、培育子女之餐。我地在端午用餐時還有食五紅佳肴習俗,即:紅燒魚、咸鴨蛋、紅莧菜、渣肉、蝦子,同時飲紅酒。
艾 蒿
五月艾蒿香氣爽,隨風慢慢好留芳。 栽艾蒲也是端午節的一種民俗習慣。 在端午節前的五月初一,把艾和菖蒲放在一起栽在盆子等盛具里,還喜歡用紅布條拴緊艾蒲,有的人在艾莖上掛著紅紙做的紙粽子。在端午那天午餐前放鞭炮割艾,待曬干艾蒲留作備用。
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門上還掛艾蒲。傳說插艾掛蒲,有“辟邪除惡”的風俗。這些民間風俗,除去神話和迷信的色彩,應該說還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端午節一過,炎熱的盛夏就來臨了,蚊子蒼蠅等滋生,疾病流行,所以注意衛生極為重要。這時在家插或掛一些艾蒿、菖蒲等芳香型藥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對于驅除穢氣、凈化環境也十分有益。
艾蒿,又名艾草、蕭茅、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莖直立,單生或少數,或灰黃褐色,葉的背面呈灰白色,有茸毛,有一種特別的濃郁香氣,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于花冠。瘦果卵形或長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夏季,把釆來的艾擰成繩,或做成艾棒曬干,在蚊子蒼蠅較多的時候點燃煙熏,可驅除蚊子蒼蠅等,保持室內衛生。
我國很早就有用艾治病的記載。《孟子》一書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艾蒿以端午時采集為最佳期,曬干之后,“陳入方可用”,所以又稱之為“陳艾”,即“三年之艾”。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蒿逐冷,除濕,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兜其腹臍,妙不可言。”
關于艾葉還有個傳說小故事:唐朝名醫孫思邈自幼好學,5歲開始跟隨父親走街串巷給人看病,經常上山采集草藥。一天孫思邈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到山上玩耍,有個小朋友不慎摔了一跤把腳崴了,腳腫得很厲害,動彈不得。小朋友疼痛難忍,坐在地上哇哇哭。怎么辦?孫思邈靈機一動,就從地上撥了一把草放在嘴里嚼爛后糊在小朋友疼痛處。過一會兒,小朋友不哭了,而且腫痛也逐漸消失。其他小朋友問孫思邈這是什么藥,孫思邈思索了片刻,他想,小朋友哭的時間總是“哎唉、哎唉”,干脆就把這種草藥叫“艾葉”吧!從此“艾葉”這種藥名一直延續至今天。
菖 蒲
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 菖蒲,又名香蒲、山菖蒲、劍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根狀莖橫走,粗狀,稍扁,直徑0.5~2cm,有多條不定根(須根)。葉基生,葉片劍狀線形。《本草圖經》曾這樣描述它:“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據傳,春秋戰國時期。鑄劍鼻祖歐冶子就是受到菖蒲的啟示,鑄造了“純鈞”寶劍。一陣風起于水波之上,那些直挺挺的葉子隨風而動,如寶劍般紛紛出鞘,泛起一道道凜然的光芒。也難怪有些地方的人把菖蒲叫作“水劍”。
古人喜愛食用菖蒲。漢代已經有詩云:“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仙人勸我餐,令我頭青面如雪。” 梁代江淹《釆石上菖蒲》詩中也有:“冀采石上草,得以駐余顏。”可知,服食菖蒲以駐顏、長生,在古代曾是一種很流行的觀念。
古時還有在端午節頭戴菖蒲的習俗。如小說《風月夢》中描述揚州風俗,“那些村莊婦女,頭上戴著菖蒲、石榴花”。
民間傳說鐘馗執菖蒲為劍斬殺天下妖孽,后來就被人們當作祛邪的用物。菖蒲能為辟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的作用。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驅蚊蟲。古醫方曾將菖蒲作為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藥,至今民間還有用它來治療痢疾。宋代文豪歐陽修自詡醉翁,他在《端午帖子詞》中贊道:“共存菖蒲酒,君王壽萬春。”可見其酒之魅力。
菖蒲還是水景園中一種主要的雅致觀葉植物和裝飾品。蘇軾云:“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
菖蒲既無牡丹之艷,又無蓮花之秀,亦無月季之香,卻深得人們喜爰。難怪古人常將蘭花、菊花、水仙、菖蒲譽為“花草四雅”。因菖蒲耐苦寒,安淡泊,而居“四雅”之首。堯舜禹時期,菖蒲就受到人們的尊宗:“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日:堯韭。”
庭園種植菖蒲也有學問,不能用河水和井水,要用泉水和雨水,最好是用一口大缸存雨水,慢慢撇掉雜質,水純凈后再用來澆菖蒲。晚上放在外面接露水,早晨再搬到室內。古人詩道:“一窗涼氣如清霧,起看菖蒲葉上珠。”說的就是這種栽培菖蒲技術。
龍舟賽
龍舟賽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關于龍舟賽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屈原、祭曹娥、祭伍子胥、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龍舟賽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國家地區,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目。2011年5月23曰,龍舟賽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正如古詩所述:一路詩懷追淚潸,汩羅思遠怎開顏?九歌怨繞離騷曲,天問魂牽楚國山。憤筆疾書留絕賦,屈情遺韻伐豪奸。含冤雪恥千年恨,至此滄波尙不閑。
秦兵大陣亡漳水,漁父哀郢起汨羅。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到處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延續至今。
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后漢書.列女傳》中記載,曹娥也是在江中而死去,民間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浙江多地區祭祀之。
《清嘉錄》中記載,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紀念馬援、福州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龍舟又蕩舊時波,鑼鼓頻催破浪梭。每年端午節我國很多地方,尤其南方都進行龍舟賽,即其場面:鼙鼓初擊時似雷聲,獸頭吐威,萬人沖破齊聲呼喊,跳躍著的浪花與飛鳥爭先恐后,多條龍舟像龍一樣的向前沖去,果然獲得了錦標歸來。古人道: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言敢(“言敢”是組合成一個字),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我巿區孫村鎮每年端午節在黃滸河開展“黃滸.龍舟賽”。黃滸龍舟賽,迄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是當地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動。每次龍舟賽,吸引了左鄰右社30、40條龍舟參賽。比賽時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龍舟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也如古人云:共駭群龍水上游,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每年的龍舟賽不僅吸引了方圓5公里內外群眾觀賞,還迎來更遠方游客驅趕來,甚至有華僑同胞等國外友人來欣賞龍舟賽。一些國外游客紛紛贊口不絕說,到現場觀看龍舟賽,不僅被聲勢潔大的場面所震撼,更對傳統龍舟賽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內涵有著更直觀了解。為了保障活動安全,市、鎮政府都組織近百人的應急指揮隊,并調動了數百名民兵參與維持現場秩序,還以照“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評獎條件,對獲得一、二、三等狀的給予獎勵。
由此可見,龍舟賽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是繼承爰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優良傳統具體表現,從而促進我們社會更加和諧。
注:根據有關資料搜集整理
插圖/網絡
作者簡介
農藝人,安徽蕪湖人,1992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業技術工作至今,高級農藝師,先后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作品數篇
長|按|二|維|碼|關|注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顧問:王樹賓 戢覺佑 李品剛
總編輯:冬 歌
副總編:蔡泗明
執行主編:倪寶元
執行主編:吳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