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隨想
1
我性喜山水,稱得上是個好游之人。
“南粵名山數二樵”一語,道出了西樵山在廣東乃至國內旅游市場的地位。可我到佛山工作的頭6年,心雖向往卻未曾登游近在咫尺的這座南粵名山。就像我在五指山下生活了8年,也未識海南第一高峰真面目一樣?;蛟S,人在潛意識里總是覺得風景還是別處的好;又或許,人總是對借來的書看得既快又仔細,以便早日奉還,而自己買回的書一個“有空再慢慢看”的心念就可能將之束之高閣,塵封經年!
西樵山就這樣被我當成“自己的書”冷落了6年,直到那次參加“西樵筆會”才首次走進樵山,一頁頁用心翻尋遺失在歲月深處的舊夢,以及那漸行漸遠的激情與浪漫……
2
我們見到的西樵山,是個養在深閨清純脫俗的女子。我們見不到她陽光下燦爛的容顏,我們只領略了她的陰柔、纏綿和婉約。尤其是西樵山之夜,啊,靜極了!它靜得朦朧,靜得神秘,靜得投一顆石子探不出深淺。
西樵山之夜就像散文的天空。散文的天空純凈,它只產生詩意,不生產庸俗。
3
沿婉蜒而下的山路,聽不知名的蟲兒高一聲低一聲此起彼伏地彈著琴,唱著歌。我和初次相識的文友信步走進夜色,隨意聊著,凝神傾聽或體會來自另一顆靈魂的另一種聲音,感覺是那樣的輕松和舒暢。原來,人與人之間無需熟識,也是可以不設防的??!
翌晨,輕雨掠過,樵山含翠。我們來到了云海蓮臺景區,身處蓮花座下,“三面蒼山,龍蟠虎伏,一馬平川;北江東去,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果然一點不假。趙樸初先生為這里題名為“南海觀音文化苑”實在恰當不過。觀音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浸潤民間,一部《西游記》更是將觀音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形象演繹到了極致。
在這里,我為西樵山深厚的文化底蘊驚嘆,為得風氣之先的嶺南人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所折服。人都說:“五岳歸來不看山”。我的感覺是,樵山歸來,何須再去參謁名剎古寺;樵山之旅,真的是不虛此行!
4
一條悠長的小巷盡頭,是西樵山頂我們留宿的鄉村別墅。夜色沉睡時,如果說西樵山之夜奇靜,那么這里則是靜中之靜,靜得幽遠,靜得空寂,靜得有些不真實。我們就像住進了古老而荒涼的“聊齋”,和蒲松齡一樣率性風流的游子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恍惚中,小巷的深處有腳步聲響起。那木履輕擊石板路的聲音清脆悅耳,恍如天籟,漸行漸近,至庭院門外停了下來。不一會,“咦呀”的一聲輕嘆,門自動開了,腳步聲重又響起,并沿木梯“啪噠” “啪噠”一步步響上樓來,至房門前又停了下來。此時,房內倦客驚恐而期待的心,像擂鼓一樣“咚咚咚咚”地響個不?!?nbsp;
最后的懸念是:那著木履者是誰?是從“聊齋”里走出來的小女子嗎?那扇房門可曾為誰而開?
圖片/網絡
作者簡介
林友僑,廣東汕尾人,現居佛山,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于《人民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海外文摘》《散文選刊》《西部散文選刊》《佛山日報》《佛山文藝》等報刊。
長|按|二|維|碼|關|注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 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監制:陳俊澤
編審:孟芹玲 何愛紅
主編:孔秋莉 梁會娟 孫 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