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水的鐵牛
牛年到,大家都在說牛。在我的家鄉,湖北省江陵縣的長江邊上,有一個鐵牛磯,鐵牛磯上,靜臥著一頭大鐵牛。江陵人都叫它鐵牯牛。
這頭鐵牛已經在這里鎮守了160余年。它建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由當時的荊州知府唐際盛主持,金火工甘福興鑄造。牛背上刻有銘文“嶙嶙峋峋,其德貞純。吐秀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千秋萬代兮,福我下民。”表達的是企盼鎮服洪水,護佑江陵人民安康的愿望。
原來,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長江之水在經過三峽江段后,就進入江陵境界。在鐵牛磯處,長江在這里形成一個轉折,因而,洪水對堤岸的沖擊最直接,過去也是最容易出現險情的地方。長江,不僅僅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美好,它形成的洪水也隨時會給沿線的人民帶來威脅。盡管鐵牛從不眨眼地鎮守在那里,洪水還是經常泛濫。在我們的上輩人的親身經歷中,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國家在主動啟用荊江分洪區分洪的情況下,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后來,又不得不將長江大堤扒開幾個口泄洪,從而使整個江漢平原變成一片澤國,一直到武漢的附近都被淹沒,由此而帶來的損失難以估量。1998年,長江流域也曾發生特大洪水,那時,我穿著軍裝,帶領著部隊,在荊江大堤上堅守了39天。在那39天中,中央的幾位主要領導,都曾來到荊江大堤上,視察災情,慰問參與抗洪的軍民,有的領導,就是在鐵牛磯上,手持喇叭,為抗洪將士們鼓過勁。自從我能記事時起,我們那一帶的青壯勞力,每到汛期的時候,都會帶上工具到大堤上去防汛,每到冬季的時候,他們也會到那些地方去挖河筑堤,一年之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防水治水的奮斗中。
2020年,長江流域也曾發生特大洪水,我聽當時參加防汛的朋友說,2020年的洪水,比1998年的還大,但是,在江陵一帶,并沒有出現多少險情。這是因為,在經歷1998年的大洪水之后,國家花巨資對長江的堤岸進行了加固,護坡基本上都采取了硬化措施。尤為關鍵的是,三峽工程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對洪水進行調蓄,大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汛壓力。
前不久,我陪80多歲的母親去看鐵牯牛,她告訴我,她還是在50多年前看到過鐵牯牛,當時,它是孤單的躺在靠江中的沙灘上的,現在被移到了岸上,周圍建成了江陵抗洪紀念園,四周是一個寬闊的大廣場,現在是人們休閑、鍛煉的一個好地方,是江陵的景點之一,也是外地人到江陵的一個打卡點。
鐵牛鎮水,是過去人們的愿望,真正能治水,還是要靠黨的領導和人民的努力。
插圖/作者
作者簡介
嚴圣華,湖北荊州人,從軍20年后退役,現定居于武漢。專注于金融投資、研究。業余時間愛好閱讀、思考,所寫文章散發于期貨日報、新浪財經等媒體。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主編:石 瑛 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