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不大喜歡中國的愛情故事,因為大部分的愛情故事都很悲慘,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比如賈寶玉和林黛玉,比如崔鶯鶯和張生,比如張愛玲和胡蘭成,比如蕭紅和蕭軍,等等。就連很多影視作品,都極力表達這種悲情,比如《臥虎藏龍》,比如《花樣年華》等等。還有很多傷感情歌,也在渲染愛情是苦澀的。
于是在現實生活中,搞得很多人以為只有悲慘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否則就不是。也有一部分人活在悲情的角色中,認為只有以分手為結局的愛情才是完美的。還有一些人,聽到自殺殉情就覺得很浪漫。
張愛玲說,因為愛一個人,所以卑微到了泥土里。這種卑微,讓親密關系的雙方處于不對等的位置,一方過度付出,一方過度索取,這個有什么美好的呢?假如在愛情中,一個人因為另外一個人自殺,那這樣的關系也是不對等的,自殺的那個人必然對另外一個人寄托了過多的感情,或者想要的太多,而另外一個人承受不起,無法給予滿足,這個也沒什么美好的。仔細想想,還覺得挺恐怖的,如果自殺的那個人死了,那活著的那個人得多愧疚?
人是可以獨立活在這個世上的,我們需要愛情,是因為愛情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好。
假如一段愛情不能給你比單身更好的感覺,但你還是陷入其中執迷不悟,還是要自找苦吃,自找苦受,那說明,你可能有受虐傾向,有受害者情結,有不配得感。
你覺得愛情就是受苦的,你覺得自己也是應該受苦的,否則就不是愛情。
你覺得愛情就是壞的,你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愛情。
這樣的受虐傾向,受害者情結和不配得感,即使讓你遇到了好的愛情,你也會把它變得很糟糕,而且你會覺得糟糕的愛情才是正常的,讓你安心的。
受虐傾向,受害者情結和不配得感總的來說都是一種悲情情結,我們需要解開這個悲情情結,要相信,自己配得到好的愛情,好的愛情是可以讓自己更好的。
好的愛情讓我們探索和發現自己更多的美好,讓我們的不美好得到包容和接納,讓我們更好地做自己。
判斷一個人有沒好的愛情,可以從臉色看出來。擁有美好愛情的人因為得到對方的滋養,所以會光潔紅潤,神采飛揚,相反,如果是糟糕的愛情,會讓人蠟黃憔悴,郁郁寡歡。
有人說,我不再相信愛情,因為這個出軌的年代。
恩,這個年代出軌率的確比以前大大提高,我們的確不能百分百相信對方不會出軌,就連自己,我們也不能百分百地相信。
我們必須要接受和承認,對方是有可能會出軌的。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不把自己的全部寄托在一個人身上,這樣,當我們失去那個人,我們才不會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覺得天要塌下來。而且,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珍惜沒有出軌的時光,好好享受當前的兩人世界。
當有一天,對方真的出軌了。這個也就意味著,你和TA之間的愛情結束了,注意,是你和TA的愛情,不是所有的愛情。你和TA結束了,但是你和別人還可以再開始,還有別的愛情在前方等著你。
只要你還相信,愛情就永遠都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