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還有其它各種神秘的宗教,信徒的范圍很廣泛,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選擇一種宗教進行信仰。
無論是哪種宗教,本質上都是在倡導人們進行自我修煉,善待他人,善待世界。這是一種很美很好的理想,當人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的確會自發地,表里如一地踐行,這種踐行不僅帶給當事人美好的感覺,也會帶給別人美好的感覺。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方面,宗教作為高層次的道德和思想境界,可以給人帶來良好的心境;另外一方面,宗教也是一種高要求和高規則,當人們無法達到這種高要求和高規則的時候就會產生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帶來無能感,無能感又會導致憤怒。如果不懂得處理這些情緒,只是一味壓抑和克制,強迫自己去做一些違背內心的事情,那不僅不會帶來解脫,反而會帶來更深一層的精神痛苦,特別是如果做了違背內心的事情又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種痛苦更會加倍。
比如,宗教要求我們友善對待別人,但是有些人我們內心就是很討厭,這個時候如果強迫自己去友善對待討厭的人,那就會讓我們壓抑自己,我們就會痛苦。如果友善對待討厭的人之后,討厭的人并沒有給予我們友善的回報,甚至還報以惡意,那么我們的痛苦就會翻倍。
以上是對外的一方面,還有對內的一方面。
有些宗教,比如佛教有很多方便法門,那些方便法門其實是一種修煉的方法,比如靜坐,有人就是無法做到靜坐,當他無法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會產生焦躁情緒,而他又不允許自己焦躁,于是這種焦躁而又不允許焦躁的狀態就會讓焦躁更嚴重。再比如內觀,有人觀到了自己的黑暗面但無法接受,也會產生焦慮抑郁。佛教告訴我們要放下,但我們就是無法放下,這種執著于一定要“放下”也會讓我們痛苦。如果你說,佛教說要我們放下“放下”,那人們又會開始困惑:放下“放下”又是什么意思?
以上說的是教徒,還有些神職人員也存在心理問題。前段時間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聚焦》,揭露的就是美國波士頓天主教中的神父性侵兒童的案件,教區還為那些神父們配備心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經過三十年的研究發現,很多神父的性心理年齡停留在十幾歲的水平。
最近還看完了六祖惠能的傳記,當年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很多佛教弟子不服氣,追殺了惠能很多年。佛教提倡慈悲,無欲無求,但很多佛門弟子的兇殘狠毒超乎常人,這也是心理失衡的一種表現。
宗教很好,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通過宗教來解決心理問題。
有宗教信仰的人也照樣可能會存在心理問題。
宗教信仰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你可以不需要信服宗教的三觀,但你需要有自己的三觀,也即是需要有自己的信仰,尋找和堅定自己的三觀和信仰,會讓你活得踏實而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