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個個案兼學員跟我說,覺得自己很努力想要親近我,但好像就是無法親近。
我想了想,這個問題好像也不是只有一兩個個案抱怨,只要做長期咨詢的個案,幾乎都會抱怨這個問題,只是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
所以這是普遍存在的情況。
從我這邊來分析,一是咨訪關系的界限問題,就是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是有界限的,不能逾越那條界限,比如不能一塊私底下吃飯,不能在咨詢時間之外有接觸,哪怕是微信閑聊,咨訪關系是治療關系,不是朋友關系,也不是親子關系,也不是親密關系,這點咨詢師是很清楚,也是很謹惕的,因為一旦逾越這條界限,那么治療關系就會發生變質,就像前段時間一個來訪者投訴咨詢師跟她建立親密關系一樣,這種逾越邊界不僅對咨詢師不好,對來訪者也不好。
如果來訪者想要跟咨詢師建立更進一步的關系,比如變成更親密的朋友關系,閨蜜關系,那是來訪者發生了移情,想要模糊邊界,或者逾越邊界。他們以為如果咨詢師變成更親密的人就會更療愈自己,但實際上,如果咨詢師變成了朋友,那咨詢師就不再是咨詢師的身份,而是變成他們身邊普通的朋友,如果他們對身邊的朋友不滿意,那么也不會滿意脫下咨詢師外衣的咨詢師朋友。
另外一方面,咨詢師比來訪者走得更遠,來訪者走的路咨詢師都走過,但是咨詢師目前到達的程度是來訪者尚未到達的,不僅如此,咨訪雙方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這個不對等不是源于人格,而是源于個人成長,這個導致咨詢師可以理解來訪者,但是來訪者無法理解咨詢師,這種單方面的理解也是不對等的關系,也是造成咨訪雙方無法親近的客觀原因。
拿個對待死亡的態度來舉個例子,咨詢師尊重死亡,也尊重選擇死亡的人,有來訪者如果想死,那么咨詢師也會尊重他,但是這個并不是說鼓勵來訪者去死,或者想要來訪者去死,而是說經過慎重的思考之后,如果你覺得活著比死亡更痛苦,那基于那種痛苦,我尊重你結束痛苦。但有些來訪者就無法理解,他們覺得咨詢師你怎么不攔一下我呢?你怎么那么冷漠呢?你怎么見死不救呢?咨詢師對于死亡本身并沒有太多糾結和固著,但是很多來訪者有。我說沒有太多糾結和固著,并非說輕易著急地去求死,或者一心求死,相反,真正尊重死亡的人不會輕易去死,因為尊重意味著慎重,嚴肅,認真。尊重死亡,是說,當死亡真的不可避免地降臨,那我也坦然接受,或者,如果有嚴峻的情況需要我去死,我也接受。
所以來訪者覺得無法親近咨詢師,這個很正常,如果來訪者想要跟咨詢師做朋友,那么就要努力縮短彼此之間的差距,能夠做到相互傾聽,相互理解,到哪一天,來訪者不再單方面地跟咨詢師傾訴,不再單方面地尋求咨詢師的理解和支持,而是可以反過來理解和支持咨詢師了,那么咨訪關系也就可以結束,也就可以考慮建立朋友關系了。
繼續招募第七期成長小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