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網絡上有個著名“隔空對話”,有人提問,大意是說,從歷史記載來看,中國在各個朝代似乎都有被異族侵擾“欺負”的歷史,感覺我華夏先民有點弱……一個網友回答,大意是先秦時代華夏先民基本都在黃河流域混,到今天九百六十萬這么一大片,難道是充話費送的?
于是“充話費送的”成為一個著名的梗,當然我們也心知肚明,這也僅僅是一個梗。有今天“這么一大片”,一統天下的秦代就基本奠定了雛形,而秦漢之后的發展脈絡相對來說比較清晰;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先秦時代活躍的異族后來都去了哪里。
一、必須要澄清的常見誤解
要說先秦時代的民族,有幾個先入為主的錯誤印象,有必要專門說明澄清。
1、古書中提到戎、狄、蠻、夷并不是四個種族,更多是基于大致方位來稱呼,如西邊的一概以戎來概括,就是所謂西戎;同樣,東夷、南蠻、北狄都是這個道理;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本來在北方的狄,跑的東方去了,有時候仍舊稱呼為狄,而不會改為夷……
這也導致先秦時代的民族記錄特別凌亂,不同的學者往往會考證出不同的結果,所以本文所述只為其中一種見解;有研究的朋友們也可以評論里補充更多見解。
2、這些異族并不先天就在“中原”四周,先秦時代往往和華夏先民混居在一起。
3、從史料記載來看,先秦時代的華夷關系,并不像后世漢匈之間、隋唐與突厥等對立的那么嚴重,“民族主義”的情緒有但比較淡。周王室和各諸侯都和戎狄來往密切,不少存在通婚行為,以至于都有同姓產生,如驪姬之戎、姜戎。另外西周鼎盛時期,往往向東方的淮夷、徐夷和南方的荊楚發力,卻對近在咫尺、隔著幾道山梁的西戎不管不問,也間接說明當時周部族和西戎關系處的不錯,有一定的“互信基礎”。
搞清楚以上情況,有助于理解很多事情,如西周首都鎬京如此輕易被犬戎攻破——至少地理上他們并不遙遠。
接下來咱們來巡視下古書中出現的影響較大的幾個主要異族。
二、獫狁
和華夏先民混居最久、關系最密切的應該算是獯鬻,又叫獫狁(xiǎn yǔn)。
如果說這個名字有點陌生,那么他們的后裔之一,有個大名鼎鼎的名字——匈奴。甚至春秋時期見諸史書的大部分所謂的戎、狄也是他們的后裔。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認為商朝時代的鬼方、混夷,周朝的獫狁,春秋時代的戎、狄和戰國兩漢的匈奴是一脈相承,只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人的叫法不同而已。
獫狁應該挺早就在黃河流域了,《史記》有“黃帝北伐獯鬻,而邑于逐鹿之阿”的說法;《墨子》也有堯“北教八狄”的說法,而堯建都于今天的太原附近;可見他們廣泛分布于今天的陜西、河北、山西等地。
到了后世,在不同的地方,他們有了不同的稱呼。
在陜西西部,他們和周部族長期糾纏,甚至攻陷鎬京,被稱為西戎、犬戎,直到后來被秦國所臣服,或者趕往更西、更北的地方;在陜西東部、河北、山西以及后來擴展到河南他們,有過許許多多的稱呼,如白狄、赤狄、東山皋落氏、甲氏、驪戎等等,中原諸侯基本都受過他們的侵擾,而后逐漸被同化,或者驅逐向更遠方。
三、東胡、黎、越
東胡,司馬遷應該是弄錯了,所以把東胡和匈奴搞在一起;但其實他們是另外一個種族。按照《三國志》和《后漢書》的說法,他們是烏桓和鮮卑的先祖。在春秋時代,他們也被叫做“山戎”,和齊國、燕國都發生過戰爭;戰國時代燕國所開辟的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個郡,應該就是從他們活動的主要地域。
黎族,相傳是蚩尤部族的后裔,逐鹿之戰中被黃帝擒殺后,族眾不斷被驅趕,向南方擴散,就是今天的苗族——他們和史書記載中的遠古三苗國可沒有關系,古書中南蠻,主要就是指他們。
越族(粵族),他們應該分布挺廣泛,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都有活動身影;在古書記載中,散發和紋身是他們的最明顯的標志,有些還保有食人的風俗。在不同的書籍里,他們又被叫做嵎夷、鳥夷、淮夷、徐戎、萊夷……
所謂東夷,主要就是指他們,歷經春秋戰國時代,要么融入華夏,要么遷徙到更南的方向。
還有一些異族,但似乎和華夏先民糾纏的不深,就不列舉了。
如果用粗略的、演義化的方式來說,就是至少在夏、商時代,黃淮流域生活著許許多多的部落;西周興起之后,利用分封的方式不斷進行拓殖,擴大自身地盤:燕國開拓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趙國滅中山國,開辟雁門、代、云中等郡,秦國開辟九原、隴西、北地諸郡,在西南收巴蜀等地;韓國、魏國征服了伊、洛諸戎;楚國滅南陽九夷,向南方拓展直到云貴之地;齊國征服、同化不少淮海諸夷;越國向東南擴展到浙江、福建;最后秦國滅六國,繼續向南收桂林、南海、象三郡,向北驅趕匈奴等,基本奠定了中國的雛形。
“不是充話費送的”,不僅僅是一個梗,更是歷史的真實。
其實我華夏先民真的很傲嬌,自己占便宜的事情基本不提,如果吃了虧那就記在小本本上(各種史書)大肆渲染,把后人看的一愣一愣的,以至于產生錯誤印象。當然,到了近代確實吃了大虧,掉進大坑;如今正一步一步走出大坑,大家要更有自信才是:什么大風大浪咱們沒見識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