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史學有種觀點認為,東漢之亡,實亡于外戚和宦官。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當然有失偏頗,但也間接說明東漢時期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權的嚴重性。
明明西漢已有呂后臨朝、王莽篡漢的殷鑒在前,為何東漢依舊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外戚專權現象呢?這當然不是古人智商不夠,而是人力拗不過規律,自有其邏輯在內。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西漢、東漢連接一起來討論。
因為西漢誕生過程的特殊性,初期形成了功臣系、宗室系、外戚系“三權分立”的“大亂斗”局面;宗室系和外戚系聯手率先向功臣系動手,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誅滅;漢高祖劉邦去世以后,外戚系一家獨大,陳平、周勃、張良等開國功臣們明哲保身,呂后大肆屠戮宗室子弟;呂后去世后,功臣們和宗室力量聯手除掉呂氏家族,外戚威脅基本被鏟除。
而后經過功臣們和宗室的博弈之下,選擇了妻子家族沒有什么力量的代王劉恒繼承帝位,是為漢文帝(可參看本人前面文章,有詳細經過)。文帝、景帝時代,宗室們的劉姓諸侯國成為心腹大患,經過七國治亂和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之后,宗室藩國力量基本被削平——隱患固然被鏟除,然而皇帝,或者王室,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現在提起古代各朝代,常有“家天下”之語,這個評價,放在先秦時代并非夸大:以西周為例,周天子和各諸侯,以及卿大夫通常都是一大家族的世襲;其本意是以血緣、宗法為紐帶,團結家族勢力以對抗其他“家族”,然而隨著統治區域的不斷擴大和越來越稀疏的血緣,這種體制終究在戰國及秦代土崩瓦解,封建世襲被郡縣制取代。
在這個過程中,三公九卿等原本屬于皇帝家仆、只服務皇帝一家的職位,逐漸演變成面向全國的政府官員——皇帝和大臣,王室和政府,逐漸出現分野。
漢武帝獨尊儒術后,開啟儒學士子進入政府的通道,西漢政府逐漸由軍人、貴族政權轉變為士人政府,于是王室(稱為中朝或內朝)和政府(稱為外朝)的分際更加明顯,皇權和相權(外朝領袖、政府首腦為宰相)逐漸開啟博弈之勢。
孤家寡人的王室,需要更多人輔助,以和外朝形成平衡之局;對比有資格繼承、搶奪帝位的宗室,外戚成為次優選擇:沒有世襲,外戚的血緣關系最多影響一兩代人。
雖然呂氏外戚的教訓過去并沒有多久,外戚漸漸死灰復燃。
漢景帝兼用功臣(周勃、周亞夫)和外戚(竇嬰)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前期,外戚身份的竇嬰、田蚡相繼為相,并非偶然。
武帝晚年,太子劉據因為巫蠱之亂而身死,新的帝位繼承人劉弗陵尚且年幼,只好以外戚霍光(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為大司馬大將軍(掌全國軍事大權)為內朝輔政,日后這成為定例:軍事大權歸內朝首領掌握,政府首腦宰相無權過問。
自此以后,王室和政府,內朝和外朝,劃分的更為明顯;“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內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
霍光曾對丞相田千秋說,“光治內,君侯治外”;后來廢昌邑王劉賀(后來改封為?;韬睿皫啄昕脊虐l現的海昏侯墓就是他的墓)的時候,當時的丞相楊敞根本就不知情;他的理由是“此內朝事,無關外朝也”——這是我內朝的職權范圍,管你外朝什么事!
內朝與外朝逐漸分開,外戚由此獲得政治地位;西漢后期,外戚權勢愈來愈大,最終外戚王莽篡漢,導致西漢滅亡。
西漢時代雖然以外戚輔政,但外朝宰相地位仍然尊崇,仍然可以形成大致制衡的局面;最初丞相主文政,太尉主軍政,御史大夫為丞相副手;后來軍政歸于內朝,則丞相成為外朝毫無爭議的領袖;王莽雖為外戚,但情形很特殊,外朝、內朝一把抓,才能顛覆西漢。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后,繼續加強君權,持續削弱外朝權柄;丞相改稱司徒,太尉為司馬,御史大夫為司空,雖然三公并稱,名義上地位尊崇;但劉秀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全部由經尚書只收傳達給三公或直接下發九卿,最終導致三公被架空,空有宰相之名而無其實。
尚書,戰國時代也叫掌書;顧名思義,主要負責殿中文書及群臣奏章等秘書事宜,俸祿六百石,本是低級官員。秦代及漢初,屬于皇帝私人近侍身份的“六尚”(尚書、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之一;漢武帝時被編入內朝,參與決策,地位漸高。
在劉秀刻意運作之下,尚書幾乎經手一切政務,位卑而權重;最重要的是,它是內朝的一部分。
東漢中后期,皇帝們子嗣稀薄,登臨帝位時往往年幼,只得依賴外戚內朝輔政,此刻軍、政一把抓,而外朝已經沒有宰相這種可與之抗衡的存在,導致其專權的程度遠超西漢。
如上表中的外戚鄧家,封侯者29人,位列三公者2人,兩千石的高級官吏十四人,地方上州牧、郡守48人,其余低階官吏數不勝數;梁家前后7侯、3皇后、6貴人、2大將軍,門生故吏更是遍布朝野,權勢熏天。
皇帝年幼之時尚可以忍受,等到成年,勢必要奪權;無所依賴之下,只好借重宦官以對抗外戚——其結果,前腳剛驅趕外戚,后腳就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
宦官集團的起源、發展和崛起,咱們下一篇再說。
本文由瑣活滴岸原創,為讀史筆記系列第五十三篇;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點個關注——按照發文順序閱讀,基本上就能看到一個簡略丐版的中國通史。也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評論,您的支持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