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財政部官方網站掛出了《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并明確列出了作為典型騙補案例的物價企業: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以及河南少林客車,涉及新能源補貼金額10.1億元。五家企業上榜,工信部對上述5家企業停止執行中央財政補貼,并對吉姆西取消整車生產資質,要求其他4家把問題車輛從推廣目錄中剔除,追回補貼資金。
截至到2016年6月,國家共出臺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30項,其中推廣政策出臺7項,行業規范政策出臺8項,充電基礎設施政策出臺4項,企業目錄相關政策出臺5項,行業管理相關政策出臺6項。
新能源汽車主要是指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車型。根據車輛用途來區分,補貼政策又分為乘用車和商用車兩個部分。
工信部《新能源車推廣目錄》中的車型均可享受補貼,補貼對象為購車人,而補貼的形式為生產企業將補貼部分從售價中去除,后期政府將補貼款項劃給生產企業。
國家補貼標準分為如下四種:
1、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如下(單位:萬元/輛):
2、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等客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單位:萬元/輛):
3、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等專用車、貨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
按電池容量每千瓦時補助1800元,并將根據產品類別、性能指標等進一步細化補貼標準。注:上述補助標準以10-12米客車為標準車給予補助,其他長度純電動客車補助標準按照上表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和純電動續駛里程劃分,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含增程式)補助標準按照上表純電動續駛里程劃分。其中,6米及以下客車按照標準車0.2倍給予補助;6米<車長≤8米客車按照標準車0.5倍給予補助;8米<車長≤10米客車按照標準車0.8倍給予補助;12米以上、雙層客車按照標準車1.2倍給予補助。
4、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如下(單位:萬元/輛):
除上述國家補貼外,全國各地也有相應的補貼政策。財政部數據顯示,自2009政策出臺開始,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貼資金334億元。而財政部本次發布的《通報》則顯示地方財政在2013年-2015年撥付補助資金合計200多億元。
通過《通報》內容可以看出,有關部門希望新能源汽車不僅僅要生產、購買,更強調使用。個別企業受到的利益驅動,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騙取和違規謀取財政補貼,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侵犯了合法企業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面對此次曝光的違法企業,《通報》中處理措施基本可以總結為三點:1、取消補貼資格;2、追回全部補貼款項并罰款;3、從新能源車推廣目錄中刪除,剝奪賣車資質。
按照補貼政策,乘用車以續駛里程、商用車以車身長度為衡量補貼的標準。業內曾有觀點認為,這種粗放的低門檻對騙補者毫無約束力。此外,巨大的推廣壓力也讓地方政府為當地各類“小作坊”大開補貼綠燈,更不乏達成利益共同體的現象。
那么究竟這些違法企業是用什么手法來騙補的呢?企業在造車的同時私下成立租賃公司,生產的電動車轉手就賣給了自己的租賃公司,左手倒到右手,補貼也跟著到手。租賃公司買車后會將車返廠,車身可以回收。和燃油車每一臺發動機都有編號不同,新能源車輛的電池系統并沒有可核對的標識,因此完全可以再利用。就這樣,一輛車來回賣好幾次,補貼金額也可以循環領取。
除了上述自買自賣的手法外,還有如下幾種情況:通過編造虛假材料采購、車輛生產銷售記錄,上傳虛假機動車行車證等手段來騙取政府補貼;車企為尚未完工的車輛辦理行駛證,并偽造銷售材料,上報相關部門之后以提前獲得財政補貼;生產的新能源車干脆直接不安裝電池組件,或是安裝標準較低的電池以降低成本獲得利潤,又或是將賣給自己的車輛里的電池拆下來再做成新車再賣一次;將這些賣給關聯企業或終端用戶的車輛停在倉庫,任其閑置。
此次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聯合打擊騙補的行動迅速必將引發新能源行業的震動,與此同時,業界對于新能源行業騙補的爭論也在升溫。騙補這種惡劣行為的存在對行業的發展來說,也有著巨大的負面效應。還有輿論認為由此展開全國范圍的騙補調查不僅會打擊新能源企業的積極性,同時還會耽誤中國汽車業借新能源在全球汽車工業中彎道超車的機會。
鎂客君認為,我國汽車工業尚落后于世界,利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來實現彎道超車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卻被居心不良的企業利用來為自己謀利,騙補這一事件也會在我國汽車行業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筆。《通報》的發布之后更需要的是將夸大生產來騙補的行為徹底揭露,清理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病毒”,留下那些真正在搞研發、提升新能源汽車品質的企業。
此外在調查清楚騙補手段和騙補企業之后,作為行政職能部門是否應該修訂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提高技術的準入門檻,從源頭扼殺騙補行為?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規劃是否也應該相應調整,轉換補貼思路,將補貼轉為支持,讓產業真正實現自我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