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被擁抱,被親吻,被傾聽和被尊重,這是每個小孩的基本需要。”
我在朋友圈發這句話之后,有不少小伙伴點贊,也有些小伙伴留言:
“從來沒有過”
“真的假的,我覺得小孩子這樣很矯情,跟我認知力不太同”
“中國式教育是不存在的o(╥﹏╥)o”
這些留言讓我想到了一個常見的提問:“爸媽對我挺好的,給我吃給我穿,給我錢上學,為什么我還會缺愛呢?”
有些缺愛者內心對父母是充滿怨恨的,有些缺愛者則認為父母挺不容易的,你屬于哪種呢?
當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父母做得對不對上時,標準是不好確定的,比如有的缺愛者覺得父母不好,但是家里親戚全都認為是你不懂事,父母已經付出夠多了,你再說父母不好,是矯情,甚至是不孝順。
所以,到底是父母不好,還是自己矯情;到底是父母無情,還是自己不孝?這似乎很容易變成充滿火藥味的道德評判。
答案
只有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基本需要上時,我們才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個答案就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不是吃穿,而是被擁抱,被親吻,被傾聽和被尊重。所以“給我吃給我穿,給我錢上學”是不錯,但遠遠不夠的。
恒河猴的依戀實驗里,小猴子為什么緊緊抱著絨布媽媽,而不是親近冷冰冰的奶瓶媽媽?哺乳動物在子宮里就被溫暖的羊水包圍著,感覺很舒服,出生之后最早的渴望就是肌膚上感受到溫暖,而不是喂飽肚子。小猴子即使在找奶瓶媽媽喝奶的時候,一只腳還是黏著絨布媽媽。
我們可以想見,嬰兒也是如此,你能想象一個嬰兒出生之后,很久沒有人擁抱他,他會變成什么樣嗎?
隨著孩子長大,這種需求逐漸從肌膚上的溫暖擁抱,發展成為眼神上的關愛、凝視和言語上的愛的表達。如果你渴望的是肌膚上的溫暖,可能你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愛的滿足;如果你渴望眼神和言語上的關愛,那可能你在嬰兒期得到了比較好的滿足,但在學齡前期和學齡期沒有得到足夠滿足。
如果孩子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內心自然是匱乏的,有些缺愛者描述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黑洞”,有些缺愛者則十分困惑這些感覺到底是什么樣的,只在電視上見過,還覺得很肉麻。
問題
孩子的基本需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在《缺愛心理綜述》中提過,這里就不贅述了,想了解的可以點擊鏈接查看。
《缺愛心理綜述》防御
孩子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產生了很多心理問題,給自己造成了很多痛苦,怎么辦?
常見的辦法之一是“一哭二鬧三上吊”,這種描述女性索愛心理的形象化描述,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了,渴望被擁抱、被照顧、被關注的時候,會哭、會鬧、用各種方法吸引父母注意,比如缺乏關愛的兒童生病常常被精神分析理解為繼發性獲益,即通過生病獲得父母關愛的好處。當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夠關愛的時候,極端得情況下,孩子可能會采用“毀了自己”“極度冒險”之類的極端方式來嘗試得到父母關愛。一大批迷戀性缺愛者內心都有類似的渴望。
常見的辦法之二是回避這些痛苦,否定自己有這些需求,讓自己的痛苦隨著這些需求的壓抑而緩解,或者把注意力投注到學習、工作上,奮力讓自己變得更強、更優秀,讓自己覺得靠自己就可以很有安全感。把負面情緒大量壓抑的同時,正面情緒也會隨之消失,所以經常抽象得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常常困于形式邏輯,做哲理式的思辨。一大批回避型缺愛者或許可以在這里打卡。
恐懼型缺愛者是防御失效的,不管他們選擇親近或回避父母,他們都會繼續痛苦。如果他們選擇親近父母,父母的虐待、傷害不斷給他們造成心理創傷;如果他們選擇回避父母,由于他們太弱了,而父母的攻擊力太強了,他們沒法通過回避得到安全感,他們回避的殼經常被父母無情得打破,他們無處可逃,極端痛苦之后又渴望尋求安慰,這時他們發現又只能尋求父母安慰。他們為什么不能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呢?因為父母不允許,甚至會施加懲罰。有些密室囚禁的電影中,可以找到一些恐懼型缺愛者內心感受的影子,逃出不去或無處可逃,又不斷受傷,基本需求也得不到滿足。如果你是恐懼型缺愛者,你的境遇可能比這輕,因為更多的是精神枷鎖;也可能比這重,有些極端的新聞實在是駭人聽聞。
孩權
呼吁大家意識到自己的基本需要,意識到這是一個健康孩子成長所必須的,如果你沒有得到,不是你的錯;如果你父母沒有能力給,你可以說不是父母的錯,因為他們沒有可能想給但是沒有能力給,他們自身也缺愛;也可以說是父母的錯,因為他們身為父母即使不會,也應該去學會,即使不學,也不應該否認你的這些需要是完全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白,自己的這些基本需要是天然的,是每個孩子健康成長都必須的,如果有孩權委員會,一定會把這些需要列入父母稱職考核的基本要求的。孩有孩權,這權利雖然在我國沒有被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但是你有,每個孩子都有。
在心理咨詢或缺愛康復訓練中,我們也強調你要以孩子的心態,或者聯結到內在渴望得到足夠關愛的那個小孩,需要看到、感受到你的這些基本需要,通過咨詢的“有限再撫育”或療愈的“愛與被愛心理結構構建”來得到部分滿足。
要明白健康有愛的聯結,天然首先是為這些基本需要服務的,其次才是為了社交和婚戀關系中的那些多多少少有些功利的因素服務的。
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認為,依戀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基本需求。一個人只有經歷了這種基本需求的覺察、接納和部分滿足,才能真正意義上變成健康有愛的個體。
無價
愛是便宜的,情感上的擁抱與關愛,都是不需要花錢的,很多經濟條件卓越的家庭孩子依然缺愛,導致各種扭曲的心理問題,比如北大的一些負面事件主角;而貧困家境出生的孩子如果家庭有愛,可以活得很有幸福感,學習與心智發展得很好,比如寒門狀元王心怡。
愛是無價的,家里有愛了,孩子就幸福了。
“ 爸爸媽媽
如果你們愛我
就多多的陪陪我
如果你們愛我
就多多的親親我
如果你們愛我
就多多的夸夸我
如果你們愛我
就多多的抱抱我
——《愛我你就抱抱我》,彭野作詞、彭野作曲,林妙可演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