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命運就像自己的掌紋,雖然彎彎曲曲,卻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于亂世晚唐的錢镠,親眼目睹了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的國家狀況,親身經(jīng)歷了“亂斯極矣”的五代十國政權的不斷更替,天下太平統(tǒng)一,人民安居樂業(yè)是他最大的心愿。而他這個愿望,終于在第五代吳越王、他的孫子錢俶一朝得以實現(xiàn)。吳越錢氏統(tǒng)治兩浙,在五代變幻,十國風云之中奮發(fā)圖強,傳至三世五王,竟真應了當初的術士之言,享國近百年(98年),最終順應天下大勢,唯一未被趙氏宋朝一刀一兵,保護了境內的黎民蒼生,完成了“納土歸宋”的壯舉。
“錢氏世代承宋室,百世千年人不忘”。三大蒙學之一的《百家姓》成書于北宋初年,為錢塘儒生所作,“趙錢孫李”成為前四姓,卻并非依照人口數(shù)量來排序。宋朝是趙氏稱帝,“趙”姓自然是“天下第一姓”,而吳越國王姓錢,錢俶的王妃姓孫,人民為紀念吳越王保境安民的善舉,而把此二姓氏排在第二、三位。把李姓排在第四位,則為懷念被稱為“千古詞帝”的前唐后主李煜。錢氏吳越王造福于民,“實有千年之功德,洵堪百世之模楷”(文天祥),人民對此是銘記于心的,時至今日,錢王祠中依然香火不絕。不但如此,更令人稱奇的是,錢氏家族傳世四十多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千年名門望族;千年間人才輩出、至今錢氏子孫名揚海外,更是古今絕無僅有。《孟子·離婁章句下》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為:品行高尚之人所辛苦成就的事業(yè),對后代之恩惠福祿影響,經(jīng)幾代人之后就會消耗殆盡。孔圣人身后兩千多年,孔氏家族延綿昌盛,有稽可查的子孫已傳到80代,無論在人口數(shù)量還是政治地位上,都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天下第一家”,然而,傳世千年四十多代的錢氏家族,在人才輩出方面,卻是當之無愧的“名門望族”。
歷朝歷代,隨手拈來,錢王后人中就明珠無數(shù)。
從兩宋開始,擔任宰相、樞密、翰林學士、節(jié)度使高官的有幾十人,刺史以下者上千。同時錢氏子孫勤讀成風,宋朝入選進士的就達320人。如前文所言,宋初西昆派領袖人物中,就有錢惟演、錢惟濟親兄弟二人;其堂兄弟、官至內相翰林學士的錢易,被時人稱譽為“李白之才”,明代馮夢龍稱其“文行詩詞,獨步朝野”;錢易之胞兄錢昆,官至秘書監(jiān),令人稱嘆的是,錢昆與兒子錢彥遠、錢明逸,孫子錢勰、錢藻、錢和,均高中科第,堪稱“兩朝之間,相繼者父子,十年之內,并進者兄弟”,錢氏文人群體為世所矚目。
至元明清三代,錢氏后人中依然有大批考中進士,出任高官。如:明代錢福,殿試和禮部廷對均名列第一,后任翰林院編修;錢士開是萬歷年間殿試第一名,后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明末清初的文學大家錢謙益,是東林黨首領之一(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官至禮部侍郎。清乾隆年間的進士錢大昕,著有《廿二史考異》,史家陳寅恪稱其治學“精思博識”,“為清代史家第一人”。到了康熙朝,錢名世為一甲進士,后任翰林院侍講。此外,清代著名藏書家錢曾、學者錢塘、錢儀吉,書畫家錢灃、錢陳群,書法家錢坫,畫家錢杜,篆刻家錢松,詩人錢魯斯等等,都是錢王后裔。
到了近代,錢氏家族儼然是人才“井噴”,所出的俊杰可以編成繞口令:“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其中包括“三錢”科學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近代力學奠基人錢偉長;政壇“三錢”:錢其琛、錢正英、錢昌照;文壇“三錢”:錢玄同、錢鐘書、錢杏邨;臺灣“三錢”:錢純、錢煦、錢復;此外還有國學大師錢博基、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錢穆、物理學家錢致榕、金石書畫家錢君陶……
這些杰出人物中,許多還是父子檔:如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錢穆、錢遜父子……錢學森的堂弟錢學榘是空氣動力學專家,擁有許多航空技術專利,其兒子錢永佑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生理學和神經(jīng)生物學方面有杰出的貢獻,另一兒子錢永健更于2008年10月8日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與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共同獲得)。
目前,錢氏后人遍布全球,各行各業(yè)杰出人才多不勝數(shù),據(jù)粗略統(tǒng)計,僅當代擔任國內外科學院院士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人。2008年6月,“吳越錢王與長三角繁榮主題報告會”在臨安舉行,年近百歲、行動不便的錢學森特地發(fā)來賀電,滿懷激動地說:“我們的先祖,他的政績只是‘致富一隅’,而我們后人的事業(yè),是使整個中國繁榮富強。老祖宗地下有知,是會高興的。”回顧這個家族千年繁盛、開枝散葉的脈絡,其開山之祖確實有令人敬佩的非凡之處。吳越錢王的成功,不僅在于其個人的功業(yè)彪炳千古,更難得的是,其精神理念、家教家風能傳承后世,使家族子孫繁衍興旺,不斷為社會輸送精英人才。
對于錢氏血統(tǒng)中的貴氣能延綿千年而不散的原因,民間流傳著許多說法,譬如說是因為錢氏祖先的風水好,因為吳越王保境安民、造福百姓、乃至“納土歸宋”、保全了兩浙地區(qū)的生靈,為子孫后代積下了大功德……從佛教因果角度來看,造福以后必能得福,這確實不能撇開關系。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就如中國前水利部部長錢正英所言:“如果不是納土歸宋,當時吳越國非要與宋朝拼個魚死網(wǎng)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這些錢氏后人不知會在哪里。”無論如何,能把祖先造的福一直延續(xù)下去,關鍵是錢镠留給了后人最寶貴的遺產(chǎn)——“錢氏家訓”和“錢王遺訓”。“錢氏家訓”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方面對家族后人作出全面的規(guī)范和教誨(附于文后);《武肅王遺訓》則對子孫提出了十個要求,除了訓示后代子孫忠孝友愛以外,特別要求他們要愛兵恤民。錢偉長生前接受采訪時曾說過:“我們錢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訓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遵照家訓、遺訓的教導,身體力行,薪火相傳,錢氏子孫在千年之間共同演繹了一個輝煌的家族傳奇。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