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第一互聯網平臺:每天發布苗族資訊,宣傳苗族文化,建立無界交流與互助平臺,促進民族團結與民族復興。(廣告合作:18611701202)
苗族第一互聯網平臺:每天發布苗族資訊,宣傳苗族文化,建立無界交流與互助平臺,促進民族團結與民族復興。(廣告合作:18611701202)
摘要:大箐苗劇是楚雄州政府2005年命名的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0年代流傳于昭通、昆明、安寧、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苗族聚居地區。目前,已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戲劇登上了舞臺,在節假日、婚宴及各種慶典上,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但隨著經濟時代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擠壓,群眾自發傳承苗族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有所減退。所以做好大箐苗劇的保護和傳承勢在必行。
關鍵詞:大箐苗劇;傳承;保護
苗劇是云南少數民族的一種地方劇種,苗劇是苗族演員扮演苗族神話傳說故事的各種角色,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反映苗族社會生活的一種戲劇,是集苗族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清嘉慶年間已有苗劇在昆明一帶村寨中流傳,50年代流傳于昭通地區魯甸縣、昆明市、安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苗族聚居地區。
由于大箐苗劇深受群眾歡迎和有穩定的苗劇創作、表演骨干力量,苗劇已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戲劇登上了舞臺,在節假日、婚宴及各種慶典上,苗劇表演是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2005年9月,“仁興大箐苗劇”項目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列為楚雄州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保護名錄。由于客觀外界環境的變化,人們意識的現代化,外來文化、經濟時代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擠壓,給苗劇這一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所以做好大箐苗劇的保護和傳承勢在必行。現在就“大箐苗劇”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的田野調查,談談做好苗劇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的建議。
一.大箐苗劇的歷史沿革及發展
封建王朝歷來對苗族地區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政策,導致苗族地區文化教育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衣、食、住、行極其簡陋,于是疾病流行,死亡率很高,鬼、神成了苗族同胞精神上的寄托和歸宿。在頻繁遷徙的無奈艱辛歷程中,形成了許多傳說,并流傳于民間。
這些民間傳說反映著苗族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審美觀念、民族情感等,是苗劇產生的重要基礎。為了紀念苗家人遷徙歷程中,失去的家園、失去的親人,記錄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發生的恩恩怨怨,苗家老人用說唱的方式一代傳一代,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動的故事情節來反映這些民間傳說,就形成了現在的苗劇。
所以苗劇是苗族演員扮演苗族神話傳說故事的各種角色,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反映苗族社會生活的一種戲劇,是集苗族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
大箐苗劇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初,后來由原熟知滇戲、花燈劇的羅次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李嘉珍,就地取材編寫幾個劇本,請王德光老師翻譯成苗語,在大箐用苗語演唱,受到當地和苗族同胞的歡迎和贊揚。
1958年初,李嘉珍、王德光等人創作了用苗語和苗族曲調演唱的小戲《半夜積肥》,演出后群眾反映強烈。同年7月,在縣宣傳、文化等部門支持幫助下,大箐正式成立苗劇團。建團后,演出了《山區烈火》、《協作之花》等苗劇。1959年2月,楚雄州舉辦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李嘉珍、王德光二人合作,根據苗族民間故事《紅昭與繞思那》,編寫了大型苗劇《紅昭》,獲得成功,得到大會的表彰獎勵。會后,李、王二人又合作進行加工修改,并將該劇易名為《兩朵紅茶花》,參加1960年4月舉行的楚雄州文藝匯演大會,再次獲獎。
1963年12月3至11日,召開的楚雄州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大箐苗劇團應邀為大會演出。苗劇作為一種新劇種,在楚雄得到當地社會的承認。在此前后,還創作和演出了《列家和俄忍尼邦》、《換親》、《送娘》等苗劇20余個。1964年后,大箐苗劇團的演出活動隨“四清”、“社教”、“文革”等政治運動而告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大箐的業余文藝團隊中,又有苗劇和苗族歌舞劇的創作和演出活動,大箐苗劇的創作和演出得到了州、縣文化部門再次肯定。2001年在祿豐恐龍文化節上,苗劇傳承人馬天德在夏德金老師的指導下創作,由龍軍花、龍才敏表演的《斗牛路上》獲縣委、政府優秀創作獎和優秀表演獎;2004年小苗劇《斗牛路上》獲楚雄州“馬纓花文藝創作獎”入圍獎;2008年大箐苗劇傳承人馬天德創作、馬天福、張云福改編的苗劇《致富路》在全縣黨風廉政文藝晚會上表演受到好評,劇本刊登于祿豐縣《龍鄉文藝》期刊上。現在在大箐及周邊村子的節假日、婚宴及各種慶典上,苗劇表演成了群眾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之一,2005年大箐苗劇列入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二、大箐苗劇的特點
(一)苗劇的基本內容。完整的苗劇由說唱詞(劇本)、演員、道具、音樂等構成。苗劇的劇本內容大多數是以苗族民間故事改編而成,內容大都是反映苗族人民忠貞愛情、爭取婚姻自由或人民群眾反抗斗爭的故事,現在苗劇隨時代變化和現實生活狀況,編演不同時代、不同情節的現代戲,表演的苗劇大多都取材于現實生活,反映美好現實生活。苗劇的說白和唱詞都以苗語為主,也有間雜漢語的。
苗劇的音樂均以各地苗族音樂為基礎,通過適當變化構成。苗族民歌小調也比較豐富,主要有《直簫調》、《木葉調》、《古調歌》、《笛子調》、《口弦調》、《響蔑調》等。伴奏樂器有蘆笙、笛子、口弦、木葉等傳統樂器,有時還增加手風琴、口琴,以豐富音色音量。
苗劇的表演主要由苗族演員扮演苗族神話傳說故事的各種角色,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動的故事情節來反映苗族社會生活,表演模擬一些生產、生活動作,并結合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按故事情節采用不同的道具、音樂及服裝,使之具有不同的時代特色。
(二)苗劇的特征。苗劇愛情故事旖旎而富于幻想;神怪故事體現出懲惡揚善的精神;機智人物與邪惡的故事曲折離奇,妙趣橫生;動物故事也用擬人化的手法,抒發人類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歌謠、諺語對鼓舞人們奮進和教誨人類改邪歸正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三)苗劇的價值。
1、歷史價值:苗劇內容涉及苗族歷史發展脈絡,苗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印證了遷徙史,對研究仁興苗族,尤其是滇中苗族聚居區苗族的歷史淵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有的苗劇反映了苗族的發生、繁衍、發展、遷徙的歷史,苗族社會組織的形成,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關系。其次,苗劇體現了苗族同胞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與自然抗爭,改變自己的命運,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民族精神。再次,苗劇中充分體現了苗族的智慧和才干。里面記載了苗族婦女怎么用頭發保存糧食籽種,怎么用服裝的圖案記錄失去的家園、遷徙路程。最后,最為豐富的是反映了苗族對美好愛情和婚姻的追求。苗族的情戀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表達方式巧妙,催人淚下。
2、文化價值。苗劇的故事、歌謠、諺語對鼓舞人們奮進和教誨人類改邪歸正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聚集了苗族文化的精髓,所以人們通過對苗劇的觀賞,所得到的是一種盡善盡美的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它的美是通過苗劇演員的形象表演和精美唱念表述來實現的。無論是演繹古典傳統作品,還是對當代新人新事的表述,都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觀賞性。
3、藝術價值。苗劇之所以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在于具有極其重要藝術價值。無論是苗劇創作的內容演出說白中演員表演的技巧都諶稱是戲曲藝術的精典。同時,苗劇的創作角度寬,深度廣,靈活性強,表演時場地適應性強,是許多藝術演藝項目不可比擬的。
(四)苗劇的傳承。大箐苗劇以眼看心學、邊看邊演、自娛自樂的方式在民間傳承,目前大箐苗劇的傳承人是馬天德,他帶領文藝隊成員,他們繼承和發揚祖輩們的演技,正培養著一批年輕的創作、表演隊員。
三、大箐苗劇保護的措施和建議
首先,在大箐苗劇已列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的基礎上,繼續加大苗劇田野調查,整理材料,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同時對大箐苗劇傳承和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傳承人馬天德在已經列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基礎上,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爭取各級政府從保護措施和財政上加大關心、支持。
其次,利用大箐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是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有利條件,把苗劇列入重點保護內容,研究制定完善的《大箐苗劇傳承保護規劃》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傳承保護工作;提高民眾自覺愛護民間文化的意識;用現代手段對苗劇歷史淵源作進一步的搜集、調查整理,建立較完善的苗族民間文學藝術檔案。
最后,建起大箐苗族傳統文化傳習所,派出專業指導教師,培養一批苗劇創作者和表演者,使苗劇更有感染力,突出歷史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以文化館、文化站免費開放為平臺,組織開展非遺進村寨、進廣場、進校園活動,舉辦苗劇傳習培訓班,穩定現有傳承人隊伍,培養苗劇愛好者和傳承人,舉辦傳統文化傳習培訓和節慶表演活動,培養苗劇藝人。
參考文獻:
[1]《楚雄苗族史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民族工作委員會、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合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祿豐縣苗族志》,祿豐縣人大常委會、祿豐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合編,內部資料。
[3]《祿豐縣文化體育志》,祿豐縣文化體育局編,內部資料,2005年第1版。
[4]《楚雄苗族村落大箐讀本》,楚雄州人大民族委員會、楚雄州苗學會編,主編張明華,內部資料2016年版。
[5]《苗嶺明珠大箐村》,楚雄州苗學會編,主編龍會發,內部資料。
作者簡介
張云福,苗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人,生于1976年。2003年至今擔任仁興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全鎮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管理,研究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曾在《云南日報》、《云南群眾文化》、《楚雄日報》、《楚雄馬纓花》等刊物發表過多篇文章。
三苗網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聯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