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湘西苗族也曾經吃鼓藏、吹蘆笙,為什么現在見不到了?
  招聘  
 鄉村振興 
  圖書  
 十佳苗歌 

作者

吳曉東,男,苗族,湖南鳳凰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口頭傳統的研究。

(左一)吳曉東

摘要

湘西“椎牛”與黔東南“吃鼓藏”

湖南湘西苗族以前也存在過合寨一起殺牛祭祖的吃鼓藏儀式,這一儀式與目前貴州苗族的吃鼓藏類似,雖然目前多寫成“吃鼓藏”,但“吃牯臟”是最初的寫法,是對祭祀中吃牛牯臟的表面記述。 另外,湘西苗族椎牛與吃鼓藏的關系,一開始可能是同一性質的祭祀,但至少發展到清朝的時候,椎牛與吃鼓藏已經是不同的兩種祭祖儀式了。

吳曉東

湖南湘西苗族也曾經吃鼓藏

鼓,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象征。 對鼓的敲擊,也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表演,同時也可能是對神靈的呼喚。 正如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所說:“鼓有慶年、慶神兩種。 慶年俗謂年鼓,于夏歷正月初四起至月半止,每晚餐后暇時無事,相約抬鼓于寬坪中行之,娛樂以熱鬧新年;慶神俗謂之神鼓,于秋冬時,椎牛椎豬隆重舉行祭典,賓客畢至,演樂行法時行之。但年鼓是出于公眾游戲,神鼓是屬于祭典慶祝。 其設備是用大鼓一個, 斜置于木架上,一人站立鼓旁,手持木棒兩根,力擊鼓邊。 ”在慶神方面,鼓與吃鼓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吃鼓藏要擊鼓請神,鼓在某些苗族地區被認為是祖先居住的地方。吃鼓藏,作為一種蜚聲中外的民間祭祀,目前只有在貴州黔東南、桂西北一帶的苗族中尚有遺留,那同樣作為苗族聚居地的湘西,是否曾經也有吃鼓藏這一祭祀儀式呢?

筆者有一次與一位朋友聊天, 他說他懷疑苗族是構建出來的,具體說,以貴州黔東南、云南文山、湖南湘西等地為代表的三個方言的苗族在來源上可能沒有共同點。 苗族作為一個共同體,確實有其特殊性,用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苗族與其他民族所不同的,即它是一個大蛋糕被瓜分后剩下的部分,由于了解不深,原來華夏族把南方的“非我族類”都統稱為苗,后來隨著不斷地深入了解,人們把一些原來歸為“苗”的族群分離出去,比如侗家苗剝離出去成為侗族,水家苗剝離出去成為水族,羅羅苗剝離出去成為彝族,等等,這些族群分離出去后,剩下的便是目前的苗族。那么,目前的苗族是否真的是被構建的?筆者當時表示不同意,因為筆者認為這三個地區的語言關系很近,這在語言學界是公認了的。 既然有共同來源,也當有某些文化因素的相似性。

湘西苗族目前未見有吃鼓藏的祭祀習俗, 在較早的一些調查報告中,如凌純聲、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調查報告》,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以及《民國時期湘西苗族調查實錄》,都未見有記錄。 是湘西地區的苗族從來就未有過,還是其形式發生了變異? 凌純聲、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調查報告》最早出版于1947 年,卻是 1933 年 5 月至 8 月調查所得,為時三個多月。 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以及《民國時期湘西苗族調查實錄》都是當時以及后期的補充調查的結果。 如果再查更早的調查資料,清康熙年間阿琳的《紅苗歸流圖》有“農畢鼓臟”圖,其圖志云:

    苗人于農畢冬月跳鼓臟以祀神……先期設棚于寨外平坦處,預告親友。 至日,鄰苗男女老幼鼓吹而來……抵暮,主人率男婦擊金伐鼓,群至棚下,設位奏樂以迎神。 殺牛烹而薦之,并陳酒果,以牛首置棚前。 長木空其中,冒皮于端以為鼓,架于木,一人跳而擊之。 一苗巫執鐸舞躍而致祝詞。 是日也,男婦皆盛服以從事……祭畢,賓主為歡,飲食歌舞,更勸迭酬,達旦乃散。

《紅苗歸流圖》是描寫關于湖南湘西與貴州銅仁一帶苗族(下以“湘西苗族”統稱)的,可見湖南湘西苗族在康熙年間或更早的時候存在過一種稱為“跳鼓臟”的祭祀儀式。那么,這種祭祀是否就是目前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相似的吃鼓藏? 從名稱上看,幾乎是一致的,無非用“跳” 而不用“吃”,強調的是祭典中的歡樂場面而非聚餐行為,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殺牛祭祀。不過,有一點很重要,這里似乎看不出是一戶人家的行為還是合寨的集體行為,而且時間也并不長,就一天一夜,大家跳一晚上舞,第二天天亮客人便回家了。從規模、時間的長度,都無法與目前黔東南苗族的吃鼓藏相提并論。當然,也可能作者只記錄最熱鬧那天的情況,前期的準備等事項一概省略了。

乾隆時期的《永綏廳志》里面有一章節叫作“永苗風俗十條”,里面有關于“跳鼓臟”的描述:

    苗俗又有所謂“跳鼓臟”者,乃合寨之公祀,亦猶民間之清醮。數年間行之,亥子兩月擇日舉行。每戶殺牛一只,蒸米餅一石。 屆期男女早集,多者千余,小亦數百,赴同寨之家,每戶各食飯一箸,牛肉一片,糟酒隨飲。 于敞處以木樁四根,高一丈五尺,埋于地中,橫木板用草鋪墊,陳設米餅、牛肉,上覆以屋,以祭祀眾神。 另蓋草棚于旁,列米餅牛肉以祭祖先。 苗巫擎雨傘,衣長衣,手搖銅鈴,召請諸神。另一人擊竹筒。一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撾之。 其余男子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紅氈,以馬尾置烏紗冠首,苗婦亦盛服,男外旋,女內旋,皆舉手頓足,其身搖動,舞袖相連、左右顧盼、不徐不疾亦覺可觀,而蘆笙之音與歌聲相應,悠揚高下并堪入耳,謂之跳鼓臟。 鼓藏跳至戌時乃罷,然后擇寨旁曠野處,男女各以類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來互答,皆淫褻語,相悅者男女各有贈遺,甚至乘夜偕赴林間為桑中濮上之行,亦不較天明乃散。 其中女未有家男未有室者,即相私奔,然后央牙郎通知父母,議牛馬酬之。

這一記載有如下特點與目前貴州黔東南的吃鼓藏相似:

1、是整個寨子集體祭祀,即“合寨之公祀”。

2、要隔好幾年才舉行一次,即“數年間行之”。在黔東南,大多是 7 年或 13 年才舉行一次。許多人以為吃鼓藏因為要很多年才舉行一次,很難有機會看到,其實,這種時間上的間隔是針對一個寨子而言的,不是針對整個地區的苗族。 也就是說,這個寨子不舉行,別的寨子則可能舉行。對于整個地區而言,幾乎是每年都會舉行吃鼓藏

的。

3、每家都要殺牛,即“每戶殺牛一只”。 這只是理論上的,如果因為經濟上有困難,實在殺不起,也沒有辦法。

4、祭祀眾神。

5、跳舞。 

6、男女青年借機談情說愛。 

7、要接待來自遠方的非親戚的人。筆者在貴州三都排燒調查時,吳光耀說,以前吃鼓藏,外村沒有親戚而自己來看熱鬧的,屬于沒有落腳處的人。這些人都到鼓藏頭家吃飯。以前沒有廣播,都是靠嘴巴喊:“吃晚飯了, 有落腳處的到落腳處吃, 沒有落腳處的都到鼓藏頭家吃。”鼓藏頭家要專請廚師來做飯。十多個人,一直負責到結束。 鼓藏頭家最后要給幫忙的人一塊肉,一團糯米飯,當地叫芒雕。“芒”是飯,“雕”是團、坨。 一團飯,叫一雕芒。以上記載即“屆期男女早集,多者千余,小亦數百,赴同寨之家,每戶各食飯一箸,牛肉一片,糟酒飲。”筆者在貴州榕江縣烏略寨觀看過一次吃鼓藏,其中就有一個“吃簸箕飯”的環節,此環節其實就是招待從遠處來看熱鬧,但沒有主人接待的人。

8、吹蘆笙。 目前湖南湘西苗族已經不吹蘆笙了,那是因為乾嘉起義之后, 政府擔心苗族聚會起事, 故禁止吹蘆笙。 因此可以推斷,湖南湘西一帶的苗族,以前確實盛行吃鼓藏的祭祀儀式,只不過這一祭祀儀式因為要聚眾舉行,容易為苗族起義提供機會,被清政府禁止,以致目前沒有這種被稱為“跳鼓臟”的祭祀儀式了。

乾隆《永綏廳志》為段汝霖纂修,他是湖北漢陽(今武漢)人,舉人,乾隆十一年(1746)為同知。 永綏(今花垣)舊為苗民聚居地,雍正八年(1730)歸流,乾隆三年同知梁璨始修廳志,未能正集,汝霖奉檄續修,乾隆十六年成書,分二十四門,計六萬字。 風俗門新增“永苗風俗十條”,詳敘苗族各種習俗;有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段汝霖是《永綏廳志》的作者,同時也是《楚南苗志》的作者,為此,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的《楚南苗志》也有幾乎一模一樣的關于吃鼓藏的記述,只是稍加修改。從遠離湘西的東部方言苗族的文化狀況, 可以窺視出湘西苗族吃鼓藏狀況的變遷。

在貴州的榕江計劃鄉、望謨、紫云,云南文山州富寧縣的花甲鄉,都有少量東部方言苗族,筆者去過這些地方做了一些調查。除了富寧外,其他幾處的苗族在語言上尚保存較好,特別是榕江計劃鄉的東部方言苗族,不僅僅語言上保存完好,其他文化也保存得十分好,特別是祭祀文化方面,但是,這些地區的苗族無一例外都不穿裙子,不吹蘆笙,不吃鼓藏。 這些地方的苗族都是乾嘉起義后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才遠離故鄉的,所以說,至少早在乾嘉起義時,湘西苗族已經不穿裙子,不吹蘆笙,也不跳牯臟了。

提問

湖南湘西的“椎牛”與黔東南的“吃鼓藏”是什么關系?

不急不急,明天九妹就為大家揭曉謎底!吳曉東老師的研究很有意思呢!

【說明】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三苗網立場。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分享

也許你的朋友圈正需要這樣的信息 

圖文來源:吳曉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苗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節日
苗族
苗族風俗習慣
【西部民族】貴州黔東南苗族聚落儀式與公共空間研究
【黔東南】怡然自樂苗家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仁| 汨罗市| 铜鼓县| 鄂温| 桂阳县| 馆陶县| 体育| 原阳县| 宣威市| 南昌市| 伊通| 萝北县| 辽宁省| 梧州市| 南城县| 民乐县| 辉县市| 鞍山市| 永春县| 板桥市| 丹巴县| 肥西县| 友谊县| 托里县| 醴陵市| 三河市| 长沙县| 五原县| 万载县| 石阡县| 阿巴嘎旗| 岑巩县| 鄂托克前旗| 梁河县| 巴彦县| 新郑市| 平果县| 平遥县| 闽侯县| 乐昌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