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之際如何謀生
文|饒世赟(赟羋)
年前更早一些的時候,在途徑病毒還在潛伏著的武漢的高鐵上,我很沮喪地做了一個決定:
暫時不要去管家鄉信息化那些事兒了,先窩在首都弄弄物聯網、搞搞人工智能和信息系統,等我攢夠了資本,等家鄉父老們被互聯網公司割韭菜霍霍的差不多了,觀念也都能理解了,再回去收拾這些爛攤子。
然后,2月份、3月份、4月份在武漢、在湖北,在國內、在國外,在身邊、在遠方上演了一幕幕人世間的"悲劇"揭示著這個世界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一場瘟疫,每個人都會被感染的災難,無法治愈,只能自愈。
交通斷絕,城市封鎖,國家之間互相提防,少數特使行走在各個疫區努力挽救這一切。
隔離是一種特權,感染后依靠藥物和器械維持到自愈更是特權中的特權。為維持社會運轉,大量的機器取代了先前的血肉之軀。無數人死去,少數死于瘟疫,多數死于貧窮,文明衰退、道德崩壞。
我們當前經歷的這一切,歷史上只有終結了中世紀的那場黑死病能夠借鑒。
此時的世界緊張度比全面戰爭還高,這不是危言聳聽,截止目前燈塔國內登記因新冠病毒直接死亡人數已經遠遠超出越南戰爭陣亡數,而且每日都在高速增加;南亞的鄰國由于社會普遍貧困,各種物資匱乏,不得不讓絕大多數人口冒著病毒和饑荒的威脅離開城市返回農村。
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
現在,可以這么說:“我們沒有生存在一個安全的世界,只是生活在一個能夠控制疫情的國度”。
在國境外,在最富裕、醫療設施最發達的燈塔國,至少10萬美金(約80萬人民幣),可以換來一個可能——活下去的機會,“也許這就是生活吧”……
在某些其他國度,甚至連這個機會都沒有,如果你超過了55歲,如果你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果醫生認為病房里其他人比你更具有社會價值,那么請簽下同意書放棄治療。
更多的境遇是連醫生和病房都沒有,只有一個裹尸袋。
全球的人命都沒了,誰會和你來做生意???!!!貿易全球化已經終結!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疫情之后,不會再有打工的機會給普通人了。
這波疫情,基本上已經把所有的外貿行業摧毀了,國外水深火熱,沒有除了保命(醫療防護)之外的需求。訂單沒了,再也不會有了,招工也不會再有了。
黑心老板心再黑,也是算的過經濟賬的,現在招農民工,招普工不劃算!不劃算!!不劃算!!!
還不如上工業機器人,穩定可靠,任勞任怨,最最最重要的是沒有傳染病毒的風險。這次疫情基本上可以確定把普通工人從制造業的流水線上清理出去了。
在家種地,是能夠活下去的,但也僅限于活下去。穿衣要錢、讀書要錢、網費要錢、話費要錢、水費要錢、電費要錢,出門要花錢、不出門也要花錢。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這次疫情,死于病毒的人是有數可查的,但有更多的、不可計數的人死于防疫隔離而帶來的社會停擺,新冠病毒很可怕,但貧窮更可怕,遠貧窮更加可怕的是:這個社會中不再有低收入、低技能、低教育水平的人群的容身之所。佚名,2020年,滅亡于智能化社會淘汰。
國家現在正在大力提倡搞“新基建”,這很大程度上也許能解決我個人的問題,但我不認為這能解決現在大多數人面臨的生計問題。
首先要了解一下,“新基建”與“舊基建”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
舊基建老三樣——造橋、修路、蓋大樓,上下游關聯產業鏈很多,能夠吸引大量的勞動力(農民工)就業,在荒郊野嶺、在采石場、在高樓旁、在大卡車上,到處都有勞動人民的身影;
新基建新三樣——新能源、5G、人工智能,上下游關聯產業也很多,而且嚴重匱乏從業人員,超凈實驗室、無塵車間、超算中心、中關村軟件園到處都缺高級工程師和科學家,連掃地都是用清潔機器人或中央潔凈系統。
“新基建”基本上與地方和廣大基層群眾沒有什么直接關聯。
在往常的邏輯里,要想富先修路,山區通了高速就能把當地農產品賣出去,把游客吸引過來,基礎設施建設是需要投入的,是能起到效果的。
但這次疫情不一樣,它把消費能力和消費場景給打沒了,沒有報復性消費,只有報復性存錢。
大量企業倒閉,很多人直接沒了經濟收入來源,剩下的工資減半,員工與企業共度時艱,估計一兩年內工資是漲不回來了。
在大城市,工資減半意味著付完房租/房貸,就沒有其他任何余錢了。此時此刻,大量北漂青年離開北京。
電商是個好東西,網購減少了不少中間流通環節,讓大家得到了實惠。但是,除了江浙滬之外,其他地區是不包郵的,到云貴山區、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還需要加收額外快遞費。
越是生產生活必須品,越是這樣,很多時候網購+郵費不一定比在當地買便宜。
電子商務是一種純粹基于消費人口密度紅利的商業模式。流量X轉化率=銷售額,流量是決定盈利的核心要素,而流量是要花錢向平臺購買的。在平臺傭金(京東、美團)模式下,訂單額低于100元時,流量費用大概占到支付額的25%,不足25元時需要支付至少5元的流量費。
而純粹的購買流量(淘寶、騰訊、抖音、快手)模式下,平均每成交1單的流量成本約為80~120元人民幣。
|當前平臺服務費比例已經提升至25%
互聯網或者說流量生意的模式,一直強調“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來買單”。很遺憾,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正是該模式下負責買單的。平臺燒錢沖規模時,占到便宜的永遠是一線城市的“優質用戶”,而等平臺形成壟斷之后,不得不接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永遠是西部地區的小縣城用戶。
而這次疫情,要告訴大家一個更難受的消息,出于節約成本勒緊腰帶過冬,很多平臺要放棄掉一些之前的雞肋——提高服務費或關停或無限期忽視小縣城里的服務。
短期內開源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考慮如何節流是比較現實的。
節流的道理很簡單,只要跳過平臺,直接和廠家聯系,就能把中間的流量費用省掉,立省四份之一。
但是,道理很簡單,實現起來卻很難。第一難,難在找廠家,哪件產品到底哪一家才是真正的生產商。第二難,難在訂單量,廠家都是批量生產,批量出庫,只批發不零售,零售人工不劃算。第三難,難在生態渠道,若沒有足夠吸引力,廠家不會輕易放棄原有渠道。
這“三難”,其實并不難,拼多多已經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只不過限于平臺的盈利模式(主要靠對商家收取各種費用盈利),不愿意去走最后一步。
現在只需要調轉一下屁股,站在最廣大老百姓,站在鄉親們的立場上去思考,去做事,只需要一款簡單的小程序,用來統計鄉親們想要、需要、確實是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服務。
然后去淘寶、拼多多上找相關廠家,直接聯系或在本地找愿意服務的合作伙伴。
只要拼的單夠大,單價就能壓到足夠接近生產成本;只要拼的單夠多,就一定有廠家愿意專門提供相關產品及服務。
這個模式就是互聯網時代被平臺們玩壞了的、雪藏起來的最經典的帶有公益屬性的“眾籌”模式——有利于消費者,有利于廠商,不利于資本運作。
歸根結底就只有一個問題,如何形成體量,如何形成規模,如何形成相對的需求密度,如何抱團在新紀元發展。燒錢是不可能燒錢的,凡是燒錢燒出規模的平臺,最終都搞得一地雞毛,資本前期燒的錢最后一定是要連本帶利的收回去的。
做成規模抱團這種事情,自下而上的做,讓各個縣自己做是強人所難的,地方沒有相關資源;自上而下的做,如果不能與地方同心協力,也是沒法落地。大家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就像很早之前“趕山”圍獵一樣。
有的事情再不去做,天天等著,是沒有未來的,只能落得個被社會淘汰的下場。
|2020年3月份全球APP支付給內容創作者的流量分成費用(每千次點擊),商家購買流量費用約為此費用的2~3倍(數據來源為appodeal,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廣告聯盟平臺)
一款換位思考的小程序,聯結大家的生產生活,構成一個勞動消費共同體。在疫情初定能夠幫助鄉親們更好的恢復生產,降低生活成本。
大家參與后,能夠將家鄉的好產品,妙風情,推送到每一個需要的人身旁。
在這疫情爆發的第一季度,我已經做了很多必須要在頂層設計上要先做的工作。
設計了應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最大程度節省人力,降低操作復雜程度且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算法模式,并與多個算法實現團隊(軟件團隊、IT精英)、國內頂級的云計算廠商達成意向性合作。這算得上是“新基建”在西部地區民生上的實際應用了吧。
我將牽頭預備開啟這場“趕山”圍獵,在老家的你準備好了沒有?!
文字來源:赟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