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4年3月推出以來,大眾高爾夫的銷量已超過3500萬輛,而我們所謂的“七代半”車型也已經堅持了近兩年的時間。近日,根據外媒表示,大眾將會在10月24日于總部沃爾夫斯堡發布第八代高爾夫車型。然而,作為大眾品牌所謂的“王牌”車型,它的未來或許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明朗。
童濟仁汽車評論 編輯丨韓熙源
對于大眾品牌,群眾對于其“套娃式”家族設計風格的調侃永遠是樂此不疲的。“所有車長得都一樣”、“大號帕薩特終于停產了”、“搞不清口紅色號?搞得清大眾家族么?”對于不少網民來說,大眾只有一臺車,那就是高爾夫。
高爾夫這款車型對于大眾品牌的意義毋庸置疑,而近日消息滿天飛的八代高爾夫車型的諜照也進一步提高了這款車型的熱度。然而,對于這樣一臺重磅車型,《童濟仁汽車評論》卻認為:這臺Golf MK8,或許會是高爾夫歷史長河中的最后一款車型。
▎經歷七代車型,這是一臺怎樣的新高爾夫?
作為大眾品牌的核心車型,除了MK2到MK4這三款GTI,高爾夫的換代永遠是極具誠意的。雖說從當下Motor1給出的諜照來看,外觀方面的變化并不大,但這臺高爾夫MK8同樣有著許多升級之處。
外觀的變化相對有限,通過車燈貼紙,我們隱約可以看出前后燈組的造型有一定的變化,同時前后包圍也進行了重新的設計。至于車身方面,部分經典的線條設計與C柱造型依舊得到了保留,只是在形態上稍有微調。就像從MK4到MK5一樣,目測體型變胖了一些。
而在內飾方面,新車的變化相對較大。首先是平行雙屏的引入,與奔馳家族類似的設計給內飾帶來了不錯的視覺沖擊感,目測尺寸的表現也不錯。與此同時,新車也加入了與大眾家族中型車類似的空調出風口設計,增加品質感與設計感的同時,相信也會受到不少“假的、沒風”的調侃。此外,假想圖中出現的觸摸式方向盤多功能鍵以及電子擋把還未在諜照中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八代高爾夫使用了比現款更高一級的MQB Evo平臺,所以新車在車身尺寸與車內空間方面的表現有著一定的提升,同時在行駛質感方面或許也會有進一步的表現。而從諜照中出現在前翼子板上的插電口蓋板判斷,新車會推出GTE插電式混動版本。
▎或成絕唱,高爾夫不會有MK9了?
相比于高爾夫先前的換代節奏與誠意,這臺MK8車型可以說是情理之中的表現。但是,為何筆者認為這會是高爾夫的絕唱?
首先,咱們可以從這臺高爾夫MK8的上市時間中看出一些端倪。先前,這臺新車暫定將于九月份正式發布,但是為了給大眾的純電動新能源車型ID3以足夠的關注,大眾決定將發布會時間推遲至十月底。同時據網絡信息稱,為了給ID3讓路,“祖傳”的高爾夫三門版以及剛在國內上市的e-Golf(即電動版)也不會出現在MK8車型的產品目錄之中。
或許在幾年之后,高爾夫MK9同樣會為了大眾品牌全新的電動車而讓路。只是這次可能會讓得更徹底一些,采取根本就不出現的方式。
這時有人可能會反駁,僅是為了電動化,德國人怎么會狠心砍掉自家ICON車型呢?別忘了,幾十年前為大眾品牌創下輝煌時,費迪南德·波爾舍怎么都不會想到,今天的大眾會如此狠心地將品牌功臣甲殼蟲徹底結束,連電動化復蘇的最后一線生機都不留。
此外,咱們也可以從一些數據和時間節點來觀察。MK7車型面世至今,這代高爾夫已經經歷了六年的時間,而這基本也是高爾夫車型的換代節奏。而當我們從MK8車型算起的話,六年之后,時間便來到了2025年,這正好是大眾品牌全面電動計劃的重要節點:集團所有工廠的碳排放量將相比2010年減少50%、實現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年產量300萬臺、在華推出20余款電動車。
這一目標,尤其是中國市場成就的達成,急需燃油車產能與市場份額的讓路,而并不是十分適應中國市場的“原版歐洲車”便成為了被裁的最佳目標。高爾夫雖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以“全能家用”為功能主導的緊湊級兩廂轎車市場中,它的可替代性著實有些顯眼,尤其是在全面電動化的當下。所以說,我們或許無法見到高爾夫MK9了。
至此,一些高爾夫的直接競品或許會有些竊喜:終于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是,別高興太早,因為這臺高爾夫,或許是原版歐洲車在中國市場的最后一位堅守者了。
▎從末代高爾夫,到末代歐洲車
說一個有趣的現象,對于上汽大眾,群眾總會用一個笑話來調侃他們的產品序列。德國大眾的高管來到上海視察,看到眼前一臺臺從生產線上駛下的新車,不由得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這?是啥?這?又是啥?”確實,如果你仔細瀏覽上汽大眾的全部車型,僅剩下途觀、途安以及Polo是歐洲人還能夠在自家馬路上看到的車了,同時他們還帶上了L、Cross、Plus等后綴。
無獨有偶,將目光轉向一汽-大眾時,遠道而來的德國人同樣會有些摸不著頭腦。除了T-Roc和本文的主人公高爾夫之外,眼前的這些車型似乎都似曾相識。可是,SAGITAR、MAGOTAN是什么意思?CC這名兒咱不是不用了嗎?誒?這不是咱還沒上市的下一代Tiguan嗎?這TAYRON又是啥意思?這每個車怎么都這么長?
雖然在群眾的心目中,大眾是德味兒最為濃郁的品牌,但在中國,它也是最懂中國、本土化深度最高的品牌之一。而這樣的現象表明,純粹的歐洲車并不適合中國市場。
舉幾個例子,“精品小車”初代國產Polo、“年輕平價”三門版高爾、“貨家兩用”Minivan開迪、以及廣大車迷極其喜愛、但從來不買的旅行車。這些都是在歐洲極為流行、產品力極強的平民用車,可在中國卻慘遭滑鐵盧,因為這些車型并不符合中國消費者對于家用車的需求。
以精品小車為例,這是歐洲最流行的代步車種,尺寸緊湊、做工出色、駕駛體驗也很不錯。但在中國,車內空間更多成為了消費者在購車時首要的考慮因素,這也使得那些裸車價超過10萬元的小型車無法獲得生存空間。而Minivan與旅行車也同樣呼吸困難,微面與SUV車型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遠大于前兩者,因為它們確實是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所以,令大眾等德系品牌在中國市場吃香的關鍵并不是十足的歐系血統,而是對于中國市場細致的了解與深度的本土化行為。不信的話,看一看法系車在中國市場的表現。
▎獨特的中國市場,究竟是怎樣的?
從歷史、賽事與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汽車顯然還處在發展中的狀態。但是論對實用性、功能性以及享受性的需求,中國的消費者甚至已經超過了歐洲市場,而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獨特的汽車市場。
對于中國市場而言,其中最大的一個標簽便是多樣性。在一二線城市,人們對于豪華品牌的需求和能力甚至已超越了德國市場;對于一些預算有限的消費者而言,空間實用性與配置實用性成為了購車時頭號導向;而在年輕人市場之中,大家又在盡力追求顏值、速度、樂趣與性價比的結合體。
而為了滿足中國市場的多樣性,我們的德國朋友做出了許多的努力。大眾品牌不斷推出中國市場特供車型,試圖在空間、配置與性價比之間找到不錯的平衡;BBA不斷推出長軸距版本車型,在提供豪華感的同時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空間需求;而寶馬則做得更為徹底,為了進一步滿足中國人對于舒適性的需求,對3系這款全球標桿車型的長軸版本進行了深入的座椅、懸掛、配置等方面的舒適化改造。
所以說,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家車企而言,將其本土原產的車型原封不動地引進國內,這是大概率不會成功的行為。而在電動化的浪潮之下,這些所謂“堅守”的傳統燃油車更是面臨著被淘汰甚至瀕臨滅絕的處境。而這也應了那句話:沒有本土化,就沒有全球化。
▎寫在最后
在全球全面電動化的大趨勢壓迫之下,這些傳統燃油車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壓縮;而作為全球眾多車企的最大市場,中國市場的需求對于這些全球車型的指導意義也顯得尤為重要,進一步削弱了這些純正歐洲車在中國市場堅持下去的必要性。或許,能夠支持這些車型的只有消費者的情懷,但是從國內旅行車的處境就可以看出,所謂的情懷還不足以提供這些車型的生命力。
所以,我們回到高爾夫的話題之中。大眾品牌賦予高爾夫MK8車型的Slogan為:Life Happens with a Golf(生活從高爾夫開始)。但是,這句Slogan的下聯很有可能是:But Golf’s life won’t happen again(高爾夫的生命將不再存在)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