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經典作品 塑造文學輝煌
點擊上面 關注我們
知名·專業·權威
會長:王世春 總編:盧春志
聯合推送
刊頭書法:陳宜浩先生墨寶
作者簡介
石橋,行在奔七之列,癡迷唐風宋韻,為爾至死不渝。
蜀道古柏考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古官驛道蜀道皇柏林群綠樹陰郁,古柏參天,如一條綠色的翡翠長廊,沿著起伏的山巒,跨越溝壑深澗,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
古時官驛道,每縣皆有,縣縣相連,直通帝京。然官驛道上連綿幾百公里綠樹復陰者,唯劍州古驛道獨有之。
皇柏群起源無文字佐證。
民間傳說:
古柏為劉邦沿米倉道進取西川時所植,故稱“漢柏”。
又傳張飛當年過南江,取巴中,后鎮守閬中為太守令。為便于往來,令軍民遍植柏樹以標道,又稱“張飛柏”。
其實巴蜀之地盛產松柏,當地人民敬松愛柏,祖祖輩輩栽培種植,世世代代保護下來。
古蜀道皇柏林的幸運,在于歷朝歷代對于官驛道上所植樹木的保護有明令規定。
據《明產錄》載:樹木始分權屬,不論官府民間私樹,凡亂伐者,均處以盜竊罪。皇柏林群歷代均屬國有,各朝縣令都派專人看守,具冊交接。明令規定:損一枝須報縣,損一株須報省,盜伐一株按律治罪。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亦稱“張飛柏”。位于廣元市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以及劍閣縣至閬中縣的官驛道。以劍閣縣部分為主體。
如果按傳說皇柏樹自三國蜀漢時張飛植柏時計,它經歷了東晉元帝、唐代天寶、北宋仁宗、明朝正德等朝代廣植柏樹(亦夾栽他樹)而成此鴻景。
由此,才鑄就了巴蜀奇偉之翠云長廊。
古蜀驛道皇柏林群的主體在“翠云廊”,計九千余株。
翠云廊分為西段、北段、南段,以劍閣古縣城為起點,西至梓潼縣魏城鎮,北到廣元市昭化,南下至閬中的三條古官驛道。
在這三條蜿蜒三百多里的道路兩旁,都是身掛“國有林”號牌的蒼翠古柏林,號稱“三百長程十萬樹”。
據資料統計,劍門蜀道有古柏(和少量其它樹種)12351株,有規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驛道兩旁。其中劍閣境內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閬中17株,南江3808株。上世紀六十年代,不論是否在劍閣縣境內還是鄰縣,所有皇柏樹上均掛有劍閣縣林業局所制“國有林(西、北、南)”號碼牌,由劍閣縣林業局設專人管護。
三百里翠云廊,其精華部分在距劍門關七公里的大柏樹灣。狹義的翠云廊指的就是這里的翠云廊景區。
翠云廊景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的核心景區之一,也是國家森林公園。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氣的幾棵古柏樹都在這里。
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劍州知州喬缽的詩。
清康熙三年(1664),劍州知州喬缽的《翠云廊》: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長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稱蜀道難,錯莫劍門路。
從此,“翠云廊”便成了這段金牛古道的名字。
據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下令以咸陽為中心,修筑通達全國的驛道,在道旁種上成排的松柏,用于皇帝出巡時遮陽避蔭,同時彰顯皇帝的威儀。因此人們把秦朝所植的樹稱為“皇柏”,將其路命名“皇柏大道”。
翠云廊歷經2000余年,隨著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自然生長的樹,以及大量人工栽植的柏,逐漸形成數百里的林蔭大道。
據傳,歷史上劍門蜀道有過七次大規模的植樹活動。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以咸陽為中心,修筑通達全國的驛道,在道兩旁種上成排的松柏,用以顯示天子的威儀。“道寬50步三丈而樹”。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修筑阿房宮時,曾在蜀中大量代木。杜牧在其《阿房宮賦》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寫。蜀中百姓怨聲載道,秦始皇為平民憤,倡導在驛道旁植樹。人們把秦朝所植的樹稱為“皇柏”,所以這條道又名“皇柏大道”。
據林業專家考證,現翠云廊沿線胸徑二米以上、樹齡2000多年的古柏,因為秦朝所植,這是迄今所知這條路最早的植樹記錄。
第二次對翠云廊大規模植樹的是張飛。
相傳張飛當年為巴西(今閬中縣)太守,軍政往來頻繁。當時的劍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經要地。為適應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張飛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植樹,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植樹義務。
民間還流傳著張飛當年“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據考證,翠云廊上胸徑1.8米以上的古柏當是“張飛柏”了。
第三次是東晉時期。
因道教興起,人們重視風水之術,而劍閣又是道教的發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風脈”樹,尚書郎郭璞為此寫了《種松記》刻于石碑。到宋代,由于風雨剝蝕,當地人又請大文人蘇軾重書碑文,今碑刻仍存武連覺苑寺內。
估計翠云廊上胸徑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這時所植。
第四次是北周時期。
時人為計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壘一土堆做標記,但這種方法容易被風雨沖毀,后來改為每一個種數一株,以一里一樹計算里程。但當時以什么樹記里,史無記載。
第五次是唐代相傳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楊貴妃喜歡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馬加鞭,連夜運送。為保持荔枝鮮味,令百姓沿途種植柏樹,沿途官府與百姓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栽補,這一舉措更讓翠云廊受益。這一時間的翠云廊,又被稱為“愛情大道”。
第六次是北宋時期。
據《宋會要輯稿·方域·道路》記載: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宋仁宗詔令:“自鳳州(今陜西省鳳縣)至利州(今廣元),劍門關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兩旁,每年栽種土地所宜林木”。這又是一次大規模植樹,并且延伸到了整個蜀道。
第七次是明朝。
明正德十三年(1518),廣西人李璧任劍閣知州,對南至閬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進行了整治,并原路大量補植柏樹。因而同治《劍州志》所載清人橋缽《翠云廊》詩序云:“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今昔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翠云廊從此形成了宏偉規模。
需要特別記載的是宋代:
北宋仁宗趙禎于1025年頒布詔令:“劍門關直入益(今成都)道路,沿官道兩旁,每年栽種土地所宜林木。”這是翠云廊一次大規模植柏,也是有歷史可考的唯一具有皇帝詳實詔令的一次奉詔植樹。
以上七次植樹只是歷史上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植樹活動。劍門蜀道上差不多每個朝代均有植樹,只是缺乏記錄罷了。
古人為什么要在蜀道兩側種植這么多古柏?
首先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
二是以樹計程,有里程碑的作用。
三是加強水土保持,防止雨水沖刷路基。
四是便于修棧道就近伐木取材。
五是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陰避暑。
翠云廊古柏能留存至今,與歷代嚴令保護有很大關系。自有驛道和行道樹以來,老百姓便以護路愛樹為己任。山區人民把修橋補路、栽桑植柏看成一種美德,也看成是為后人造福,因而也自有愛路護樹的良好習慣。
歷代統治者也很重視對驛道驛樹的保護。
秦漢至唐就設有專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頒布了管理行道樹條例。據《宋史》記,南宋時還發布了“禁四川采伐邊境林木”的詔令。
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載明正德年間,劍州州官在交接任時,相互要清點行道樹,把植樹護路的情況做一項政績來考核,作為升遷的重要標準之一。
清代官府還常派差役沿路巡察護樹情況。
1935年,由于川陜公路的修筑,古柏損壞慘重,民眾甚為痛憤。后來蔣介石知道后,也下令在古柏上懸掛木牌,發出了“砍伐皇柏者槍斃”的禁令。這一舉措使公路勘探設計必須讓道古柏,避免了因修公路而毀樹情況的發生。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視對翠云廊古柏的保護,采取果斷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頒布了古柏管理條例,還先后三次清理登記、掛牌編號;對枯萎和處于危險環境的古柏進行加固維護,每年都要進行群眾性防病、治蟲、補植幼柏等工作。
古蜀道自陜西咸陽起,一路沿西南直至益州(今成都)。迢迢上千里,因屬官驛道,故歷代政府對其頗為重視,亦為每任執牧者政績考核之一。然連綿千里之蜀道,為何川北蒼蒼古柏獨秀而他地卻毀蹤滅跡?
正是歷代官民的保護。“三百里程十萬樹”的景致才得以形成。也正是歷代保護措施的實行,才使翠云廊古柏延年益壽,更加生機盎然,茂盛蒼翠。
翠云廊,是舉世無雙的古老行道樹,是蜀道上的一顆明珠,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汗水澆灌的藝術品,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象征。她不僅是規模宏大,歷史悠久,保護完好的中國藝術珍品,更是世界的瑰寶!